分享

​百年老校济南一中就这样消失了

 暮雪千山X 2023-06-26 发布于山东

百年老校济南一中就这样消失了

1965年我考入济南一中。没错,是考入,那时候初中也得考试入学。记的我小学同班还有一个男生也考上了一中,有个女生考上了实验中学。其他同学只能上二、三流学校,还有几个人什么学也上不了。有个男生曾和我同位,听说去拉地排车了。小学毕业不分配工作,女生在家糊火柴盒,男生去拉地排车,没别的出路。

那时候小学能把孩子送入济南一中,如同现在的孩子考上重点高中,整个学校都光彩。我对那些事没什么感觉,只是非常喜欢这所中学,喜欢那个绿树成荫的校园和那里的老师。我们小学没多少树。有两棵大榆树并排长着,饿肚子那些年被学生剥光了树皮,死掉了。一中校园树木花草数不清。小学老师很亲切很朴实。一中老师也很亲切,但让人感觉好有学问,如同想象中的大学老师。

第一次走进一中校园就被震撼了。有个很大的体育场,比我们小学的要大好几倍。还有一大片篮球场和两大片排球场。那时候对这些没什么概念,只知道校园好大好大。后来上了山大才知道,一中篮排球场之多可以和山大相比。

20世纪60年代的济南一中图书馆

最喜欢一中的图书馆。那是个古风小院,青砖青瓦房子,院里长着大大的海棠树,还有石桌石凳。听说有十万册藏书,排全市中学之首。我几乎每天下午放学前都要去那里读书,直到管理员一遍遍催促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在那个小院读书,大家都静悄悄的,不由得你不专注,真是一种享受。多年后在梦中还重温过那种场景。

后来运动中那么乱,这里的藏书也一直被保护着。听说有人偷书,被红卫兵抓住打了一顿。一中多年积淀的学习风气容不得破坏藏书,即便是当了红卫兵也没改变。阅览室一直锁着,小院还能进去。透过玻璃窗看进去,那些书静静地躺在一排排书架上。什么时候还能再进去读?不知道。心里有种莫名的伤感。当时不知道,这一停课就停了十年多,我将和很多人一样,少年时就被抛入社会谋生。

1914年的山东省立第一中学

济南一中是1903年创建,比山东大学晚两年,比清华大学早八年。其后几十年几经改制改名。最初叫做山左公学,1914年改名为省立第一中学,1933年改为省立济南初级中学。我岳父说,他奔赴西南联大之前曾在济南一中上过学,想来就是上的这所学校。山大外文系的王文斌和丁原骥两位教授曾和他是那里的同学。两位教授都曾是我在山大的老师。二人皆是一肚子墨水,且为人朴实敦厚。我想那当是一中校风的影响。我在一中三年,读书不到一年便停课,后两年一直是轰轰烈烈的运动。但社会上的打砸抢和武斗风都不曾蔓延到一中。我这初一的小孩儿,感觉高中那些大哥哥大姐姐都好文雅好有学问。就连写大字报和辩论,一中的学生也和别处不同,写出的文字说的话都带着书生味儿。

1933年的省立济南初级中学

1948年秋解放军攻入济南,一中正式更名为山东省立济南第一中学。我父母正是那一年从华东野战军转业,先是去青岛徐州接管烟草公司,后来调去山东省烟酒公司。于是我家便落户济南这座千年古城。哥哥姐姐和我都曾在济南一中上学。哥哥在那里读了六年书。1966年停课之前他正准备报考北京航空学院,政治运动把他的大学梦推迟了11年。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和我一起考入大学。那时他已过而立之年。

1948年秋的山东省立济南第一中学

我考入济南一中时,一中正值鼎盛。实验中学和省师范学院附中与一中同为重点中学,但历史底蕴还是一中更胜一筹。我们班主任严蓉仙老师是上海人,一口带吴语味的普通话,讲语文课带着浓浓的情感,一看就像个江南才女。后来她去了山大中文系教学。停课后她告诉我们,本来她准备把我们从初一带到高三,争取把每个人都送入大学。话语间流露出十二分惋惜。她特别欣赏我的作文,课堂上不止一次拿我的作文当范例。停课后她嘱咐我不要放弃学习,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暖暖的。

教数学的徐老师也是南方人,讲代数时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印象最深的是他给我们解释什么是无理数。我觉得好奇怪:一个数竟可以是无限不循环小数。这虽然超出了初一课本范围,但他的解释让我感受到数学的深邃与大自然的神秘,内心激起探索的向往。我大学读的是英语专业,毕业后自学了大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有人说那些东西很难自学。我想,正是这种对科学的向往激励着我去生啃那些满篇符号的教材。

提起科学向往,不能不提到济南一中的生物课。一中有个电影放映室,有的生物课是在放映室看科教片。一中还有个大大的生物实验室,初一就有实验课。每人一台显微镜,要学会调整目镜和物镜,用碘酒给蒜膜染色观察细胞。生物老师是个衣着简朴的中年人,像个乡下大叔。第一堂课他就带着我们转遍校园,学会识别校园中五十多种植物。班里还成立了生物兴趣小组。大叔老师教给我们用软木塞罩住天竺葵叶,数日后把叶子放在水里加温,然后用碘酒染色,观察光合作用如何生成叶中的淀粉。

听高年级学生说,一中老师一个个好生了得。当时还不大懂。多年后自己做了大学教师,才体会到当年一中那些老师的分量。网上介绍济南一中,总是提到邓恩铭、季羡林臧克家那些名人。名人自然是一中的光荣,但他们只在一中读过书。这么多年来支撑一中的是那些普通教师。他们没多少名气,在政治运动中还被批斗被迫害。是他们的学问他们的努力成就了这所学校的辉煌。我们应该记住他们。

让我难忘的除了济南一中的教师,还有那独具特色的历史建筑。我进校时,一中校门还保留着民国建筑特色。中国早期学校大都是西方教会所建,校门带有欧洲古典庭院大门风格。济南一中校门就是这种异域风格。校门内外有很多合欢树,密密的枝叶遮盖着道路两侧,夏季开出许多淡红色的花。放学时成群的学生从这个大门走出,建筑、植物和人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走进校门,迎面是一中的办公大楼。那是50年代所建,中西合璧建筑风格,青砖青瓦,尖耸的楼顶,从远处看和校门风格非常协调。楼前西侧有个小小气象站。高高的杆子上,测风向风速的装置在不停地旋转。有个白色百叶箱,里面挂着温度计。好像还有个容器用来测降水量。这一切都令人难忘。

20世纪60年代的济南一中校门

济南一中的地址是运署街43号。当年我家住在大明湖边的东西钟楼寺街。去一中上学要走过县西巷和县东巷,然后经按察司街到运署街。听这一串街名就知道那是明清时代的官府所在地。到民国时,运署街43号一带建过多所学校,包括一所女子中学。后来女子中学校园被并入一中。济南一中在此67年,那个地址已成为济南市民熟悉的一中象征。

山东省立女子中学学生合影

很可惜,现在这一切都已不复存在。这座古典校门到90年代终于被拆除,代之以60年代后流行的大横梁门。色调也从石材原色变为土黄色基底加金色题字。在一些县城和乡镇常见这种搭配,据说显得富贵。改成宽大校门的确方便车辆通行,但为何不能在别处另开一门,非得拆除历史建筑不可?也许一些人总把古典建筑和他们心中的政治原则相关联,有意识抹掉历史遗迹。济南的德国式老火车站正是这样被拆除的。

济南泉城中学

到 2006年,济南一中被强行迁至东郊全福庄原山东轻工学院校址。那也是一个大横梁校门,也是那种县城和乡镇常见的土黄色调。第二年,原24中、40中和58中合并组建了个泉城中学,占据了运署街43号校园。于是,67年历史的济南一中校园彻底被抹除了,济南人对这所历史名校的记忆一年年逐渐淡漠。我们不禁要问:能在这里建一所全新初中,为何不能把这里改为济南一中初中部?很令人费解,不知背后有多少事情。不久前曾专程去运署街43号,想看看老校园的变化,却被保安拦住。那天是周日,校园内要开运动会,很多校外人都可以进去,但我们想看看母校却不能进去。

济南一中迁到原轻工学院校址

一所有历史渊源的名校与其校址校园和校内的历史建筑不可分割。试想,若是北大清华完全放弃历史校园,迁到全新校区,那还是北大还是清华吗?即便新校区更大更壮观,也无法弥补失去老北大老清华的损失。那不仅是北大清华人的痛楚,也将是全北京和全国无数人的痛楚。

济南一中的历史比清华还要悠久。这样一所百年老校,在全国中学都屈指可数,竟被一些人视若可有可无。北大仍保留着当年燕京大学的老校门,清华也保留着带“清华园”标志的老校门。济南一中不仅铲除了历史校门,就连整个校园也消失了。学生们一届届毕业离去,老教师也相继故去,如今老校园也没有了,这所百年老校除了一中这个名称,还剩下什么?

(历史图片来自互联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