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9年,苏联造出第一卷卫生纸

 投沙斋 2023-06-26 发布于北京
赛格特约作者  胖冯

1945年8月4日,全世界笼罩在和平前的曙光里。

希特勒已经自杀三个月,日本还有十天就要投降。

这一天,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锣鼓喧天,红旗遍地,各国来宾欢聚一堂,跟数不清的孩子们共度一个特殊的纪念日——“全苏少先队员健身营”。

最后,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孩子抬着一枚巨大的礼物出来了——那是由红木、黄杨木、紫檀木等7种珍贵木材精心雕刻的一枚美国国玺。对,就是那只白头鹰,一只爪子抓着一把箭,另一只爪子抓着一枚橄榄枝。

美国大使哈里曼对这件诚挚的礼物赞叹不已,当即收下,将其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

直到7年后,美国人才发现,这个东西里面有窃听器。

大使馆所有的声音,都被它即时传递给了克格勃。

窃听器的外形像一只小小的蝌蚪,就装在那只白头鹰的嘴里,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讽刺。

他们强忍着羞辱没有声张,从此再也不敢在它面前说真话。又过了几年,美国的一架U2侦察机在苏联被击落,苏联在全世界面前大骂美国居心叵测。美国这才作为回应,把它拿到联合国大会上愤怒控诉了一把。
图片
1960年,美国向联合国披露了藏在这个国徽中的秘密

这个窃听器的名字叫“金唇”。它的原理是利用空气振动,把声波转化为无线电信号再传出去,让几百米外克格勃的仪器及时接收。它不需要电池也不需要维护,只要不被发现,可以永远使用下去。

可以说,“金唇”代表了当时世界声学应用技术的最高水平。

它的发明家为此被从远东的劳改营里放了出来,获得了斯大林奖金,还得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

然而,他的发明,本来可以从另外一个方向上有更大的成功。早在十年前,用“金唇”原理制成的乐器就轰动了西方。然而,苏联政府不需要乐器,只需要窃听器。

苏联的发明史,是这个国家的一个横截面。

它的理想,它的强大,它的崩溃,都可以从中找到征兆。
图片

“金唇”的发明者名叫列夫.特雷门,用天才形容他是太委屈了。

因为他竟然同时读了三个学位——圣彼得堡大学的天文系、物理系,还有音乐学院。

二十出头的时候,特雷门担任了俄罗斯最大的广播电台负责人,并受邀加入国家物理技术实验室。这两者的混搭让他发现,用天线发射电波到达一定范围时,会出现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用手接近发射天线时,电容会发生变化,声音的高低也不同。

他就这样发明了神奇的乐器——特雷门琴。它不需要触碰,用手在空气中挥舞,甚至通过舞蹈动作来控制,就能演奏出乐曲——类似于今天的跳舞机。

图片
1927年,特雷门在巴黎展示他的同名乐器发明

列宁亲自试了特雷门琴,赞叹不已。随后,特雷门带着它去了美国,把美国人惊得目瞪口呆。亲自登门拜访他的人,有格什温、梅纽因、卓别林、爱因斯坦……

然而,特雷门并没有因此走上人生巅峰。1939年,他在斯大林发动的大清洗中被逮捕,从此消失在西方视野中。

美国人以为他死定了。因为,他头上的罪名十分吓人:“企图使用来自美国的神秘无线电波,激活天文台钟摆中的爆炸物来杀害政治局委员基洛夫同志。”

即使不被逮捕,特雷门想在祖国名利双收也是不可能的。

早在1924年,苏联的专利法规第一条就明确规定:“凡经发明事务委员会认定有益的发明,可根据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主席团决议,宣布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财产。……由全体公民和机构共同使用。”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坚决不允许民间开办企业,更不允许个人以发明获利。这部专利法规第一条就明确了:一切发明的专利都属于国家。

当然,国家也不是完全明抢。接下来它也规定,根据“协议”给发明家以一定的荣誉和奖励。

“协议”具体是多少?从另外一条规定可以看出:“如果企业因使用某项发明成果节约了资金,应按年度节余的2%-20%奖励发明人。”

在这样的规定下,苏联的科技发明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费得”牌相机、“第聂伯河”牌吸尘器、“亚乌扎”牌电熨斗、还有录像机和计算机这样的电子产品,虽然都比西方晚几年到几十年,但是苏联确实样样不缺,琳琅满目。

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全靠“反向研制”。

“费得”牌相机是剽窃德国的徕卡,“第聂伯河”牌吸尘器是抄袭瑞典的伊莱克斯,“亚乌扎”牌电熨斗是模仿飞利浦的“瓦莉塔”,录像机和计算器则是松下、夏普和卡西欧的精确复制品……没有任何一种是苏联原创的。

最惊人的是:在把第一个人类送上太空的同时,偌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竟然造不出一卷自己的卫生纸。

几十年来,困扰史学界的一个问题是:尤里.加加林是用什么擦屁股的?

尤里.加加林,这位全人类的英雄从太空回来以后,造访了世界几十个国家。在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主动要求跟他合影。

然而,这位英雄在1968年去世。苏联的第一卷卫生纸竟然是在1969年末,由一家购买了英国设备的造纸厂生产出来的。

这比起美国人制造世界上第一张卫生纸足足晚了112年。

图片
1857年,一位名叫Joseph Gayetty的纽约企业家发明了第一种卫生纸,涂上芦荟汁的麻布片

苏联的统治阶层流行的擦屁股方式是用报纸,农村老百姓很多用的是牛蒡叶。但不排除少数最高层可以使用进口的卫生纸。毕竟加加林开的车都是国家特批进口的一辆法国跑车。

列夫.特雷门并没有死,而是从轻发落,进了一年有一半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的马加丹劳改营。直到他利用振动原理发明了“金唇”窃听器,才重新被国家所肯定。他的余生,是莫斯科大学声学实验室的一名机械师。

直到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搞改革开放,这位已经90多岁的发明家才获邀去法国参加了一个音乐节,美国导演斯蒂芬.马丁拍摄了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列夫.特雷门:电子奥德赛》,重新轰动世界。

片子首映式三个月以后,他去世了。

他的一生,总算结局是圆满的。
图片

有人可能会说,别看苏联搞生活方面的科技发明不行,但人家的军工是世界顶级的,这是体制优势。

不错,苏联创造了许多个世界第一。除了世界上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还有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里克1号”,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

然而,这后面是血淋淋的浪费、教训和重大代价。苏联与美国争霸,付出的代价比美国沉重不知多少倍。

拿苏联的第一颗卫星“斯普特里克1号”来说,其概念是1948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吉洪诺夫提出的。他是国防部下属的第四研究所副所长,这个所专搞远程导弹。在导弹和炮兵学院的一次演讲中,吉洪诺夫提出了卫星这个概念,轰动一时。

几天之后,吉洪诺夫突然被从副所长降为顾问,他的团队也被全部解散。

为什么?因为他的这个创意,事先没有跟任何人商量过。让上头某位大人物不高兴了。

在苏联,因为没有私营企业,政府是一切科学研究的甲方。换句话说,所有科研项目的投资,都要由“国家”真金白银的砸出来。跟方方面面的代表国家的人搞好关系,就很重要。否则就有丢官撤职、自毁前途的风险。

科学研究尤其是复杂的高科技很容易有分歧,谁也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往哪里使劲。而这种分歧非常容易变成个人恩怨和派系之争;项目也很容易失败,科学家容易成为牺牲品。轻则撸掉官帽,重则蹲监狱甚至被弄死。

吉洪诺夫很幸运。另外一位领导看上了他这个创意,从上面要来了一份《全权委托书》,让他能继续招募原先的团队,用“顾问”的名义持续研究。9年后的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狠狠打了美国的脸。

这位领导就是谢尔盖.科罗廖夫,苏联航天系统的总设计师。他不仅是技术天才,政治才能也比光会搞科学的吉洪诺夫强太多了。因为善于搞上级关系,他总能要来奖金、晋升和《全权委托书》。

图片
科罗廖夫于1931年加入苏联第一个由国家资助的火箭研发中心,次年成为研发中心主任,26岁调任位于列宁格勒的苏联喷气推进研究所担任副主任

但他也不是总能成功的。比如,1962年他想研发让两艘宇宙飞船对接的技术,就被苏联首席制导技术的专家拒了,不让自己领导的部门承接这项工程。

这位专家还一字一句地警告另外一个有心尝试的专家:“如果你想自毁前途,那是你的事儿。”

为什么?因为作为领导的人也必须押对宝,不然项目一旦失败,就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领导个人的政治生命乃至肉体生命都要受到牵连。科罗廖夫本人就是个反面典型,戴着一顶“间谍”的帽子被判西伯利亚劳改八年,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后来50多岁就去世了。

另外一位著名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也被判了十五年。只是因为飞机设计实在需要他,才蹲了六年就出来了。苏联一共有多少科学家,因为科学上的问题被撤职、逮捕和判刑,无法统计。

只有国家一个雇主,后果就是一个人往往能把某项事业提到很高的高度,也可能阻止一项事业长达几十年。

苏联科学家早在40年代就提出了坦克反应装甲的概念,也就是在坦克身上铺设一层一层的炸药盒子,当敌人的穿甲弹袭来时自动爆炸,用爆破的射流把穿甲弹打歪。这种技术能极大消除敌人穿甲弹的威胁,同时还能减轻坦克重量。

不幸的是,苏联此时的坦克部队运气不好,摊到了一个性格倔强的指挥官——阿马扎斯普.巴巴贾尼扬中将。

这个少见的名字就表明他不是俄罗斯人——他出生在亚美尼亚,连小学都没有上过,一生中受过的全部教育就是在军事学院上了四个月的速成班,然后空降到坦克部队任职。他的大脑无法理解要往自己的坦克身上捆炸药这个创意,下令立即叫停所有研究。

60年代,巴巴贾尼扬中将曾经去了外地军区任司令员,反应装甲重新开始上马。结果刚进行到模型实验阶段,巴巴贾尼扬中将又回来了,研究又中断了。

直到80年代初期,苏联才臊眉耷眼地承认,反应装甲早就应该搞。而这时,小小的以色列都已经搞出了反应装甲,安装在自己的坦克上。苏联才不得不补课,从以色列引进这种本该由自己发明的技术。

图片
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M60等老式坦克上安装的爆炸反应装甲大放异彩,不仅成功抵御了RPG-7火箭筒的攻击,而且使装甲部队在反坦克导弹的打击下损失率锐减

相对苏联,美国的技术研发成本不知道低到哪里去了。

政府不用自己投资,只需要向几家私营企业招标,让它们去争夺,给予一定补贴即可。为了订单,私营企业不得不挖空心思,往各个可能的技术方向上使劲,各显其能。这些技术一旦研制成功,还可以转为民用,卖给更多的私营企业。

如果你要跟洛克希德.马丁、波音和诺斯罗普.格鲁曼的专家去问:万一研究方向错了怎么办?得罪领导怎么办?你们会不会被撤职、劳改、蹲监狱?

他们估计会打量你半天,最后吐出一句话:

“你TM是苏联穿越来的吧?”
图片

苏联这种制度,对有才华却没有政治才华的人,是有效的逆淘汰。

这些人要么从此不搞研究,要么用脚投票,去允许私人开办企业的地方发挥特长。

众多移民国外后获得诺贝尔奖的苏联科学家自不必提了,其中典型的一位,要数世界上最成功的游戏设计者。

这款游戏很好猜,它的名字恰如其分——俄罗斯方块。

1985年,在苏联科学院计算机室工作的年轻数学家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受到拼图游戏的启发,用三个星期开发出了这款游戏,迅速风靡世界。许多家国外大公司冲到苏联,对这款游戏的版权展开争夺战。

一开始,他们都纷纷给帕基特诺夫本人发电报,要求购买俄罗斯方块的专利权。帕基特诺夫去找电报机,在科学院里找到了一台。结果发现需要12个官员层层审批,发回去一份十几个字的电报已经是几个星期之后的事了。

国外公司们甚至找到了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拉关系。最后美国公司雅达利拿走了街机版权,日本公司任天堂拿到了家用机版权。任天堂光在红白机上就卖出了价值8000万美元的游戏卡,在GAME BOY上赚的钱更是数不清。很多人为了玩俄罗斯方块而买了一台GAME BOY,之后又买了更多的卡带。

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荷兰游戏设计师Henk Rogers从这款经典游戏的发明人Alexey Pajitnov手中购得了发行权,之后把游戏带到了任天堂游戏机上

一个日本女人说,她痛下决心把“俄罗斯方块”的电脑程序删了,卡带扔垃圾桶了。但第二天还是无法抑制地又买了一盘,实在抗拒不了它的诱惑。

美国一个议员开玩笑说,苏联已经彻底绝望,只好开发出这款游戏,让它来麻醉美国人民。

然而,外国公司掏出的版权费用,全部归苏联国资委旗下的一家“电子办公用品”公司所有,帕基特诺夫本人按照“协议”方式,获得的报酬是一台电脑。

在这款游戏最为走红的八十年代,他几乎是分文未得。

如今,俄罗斯方块依然是风靡全球的益智游戏,可以在56种游戏平台上玩到。2020年,它仅官方移动版本的下载量就超过5亿次。

现在的下载收入,跟帕基特诺夫就有直接关系了。

九十年代他最终移民美国,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俄罗斯方块.com”,并通过艰难交涉,从已经私有化的“电子办公用品”公司手中收回了版权。没错,一家美国公司。

俄罗斯方块,大概是俄罗斯人的聪明才智给美国做的贡献之中,很小的一个。几十年来,美国那边源源不断地吸收来自国外的移民,并诞生众多的发明成就:

叙利亚人的儿子乔布斯创建了苹果,南非人的儿子马斯克创建了特斯拉,俄罗斯人的儿子布林创建了谷歌……

几十年后,国力的差距就看出来了。

如今正在如火如荼的俄乌战争,俄罗斯的军事威名多半像肥皂泡一样,一戳就穿。苏30战斗机的飞行员要用个人的手机导航,“匕首”超高音速导弹被九十年代的“爱国者”导弹迎头击落,黑海舰队的旗舰“莫斯科号”现在还躺在海底……

图片
一名俄军飞行员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张苏-34战斗轰炸机的座舱照片,有一部架在座舱右座前的安卓智能手机,手机中显示着电子地图和飞行路径

而西方支援乌克兰的军事装备却技高一筹,个个国家都有几样绝活儿。原因何在?

一个重要原因是,俄罗斯平均每年减少1.3%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而这些人基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而欧盟和美国每年增加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2-3%,中国是7-10%。

原因很多,专家们总结过。

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

在俄罗斯进行技术初创、投资和开发方面缺乏吸引力。

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半岛以后,就被欧美制裁,导致俄罗斯每年的对外移民人数从3.5万增加到30多万。

很多俄罗斯的网民愤怒地举出例子反驳说:网民俄罗斯的人口并没有少,每年还有30多万移民流入。

然而,这些人往往忽略了一个真相:

流入的人,基本都是中亚国家到俄罗斯来打工的农民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