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只读一本书 ·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靠什么来维持内心的安宁?

 正午文化 2023-06-26 发布于辽宁



树木是种很不应与的生命体,

这种过度繁育的景象不像植物,

倒像我们人类:

无节制的增长,已然失控。


拉巴图特将哥特式小说的光芒投射到了二十世纪的科学上,在五个自由而浮动的小插曲中,讲述了知识与破坏、光辉与疯狂的血缘关系……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这本书与温弗里德·塞巴尔德或奥尔加·托儿卡丘克的作品有着家族关系:一系列叙述歪曲传记,但也冒险进入想象领域。这本书里的故事相互嵌套,它们与现实的联系点几乎不可能完全确定。

——《纽约客》

黑暗而耀眼!拉巴图特展示了恐怖与美丽、拯救生命与毁灭生命之间难以割断的联系。这本书——尽管博学而令人难以忘怀——顽固地坚持将科学进步的奇迹与历史的暴行联系起来。

——《华尔街日报》

拉巴图特提供了一种修饰的、异端的、彻底引人入胜的描述,讲述了引发二十世纪一些最伟大科学发现的个性和疯狂的创造性。作品的主题是人类探索的全部动力和其中的危险。

——《出版人周刊》

拉巴图特写了一部反乌托邦非虚构小说,背景不是未来,而是现在。

——《卫报》

作为一个中年作家,本哈明·拉巴图特很神秘,他没有接受过太多采访,产量也不高,目前仅有三本小说,关于他的人生,我们只知道他出生于荷兰,曾经在鹿特丹、海牙、布宜诺斯艾利斯、利马等几个城市生活过,14岁的时候才搬到智利。


拉巴图特是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他的文字有一种诗意的冷酷,我们会迷失在他创造出来的亦真亦假的天地,不管是事实部分还是虚构部分,都同样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拉巴图在接受采访时说,那些读了他的小说之后去寻找这些天才真实生平经历的人会惊讶地发现,许多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真的发生了。
他将真实的天才、成就与虚构的梦想、恐惧和挣扎交织在一起,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探索人性黑暗的边缘,让我们看到科学如果挣脱了道德的缰绳会变得多么疯狂,人类的创造如何被颠覆为致命的邪恶。

2021年,他的第三本小说《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入围了国际布克奖的短名单,同时也成了《纽约时报》的年度十大好书之一。无论是就布克奖选择小说时“好看”的标准,还是美国在选择图书时在读者方面的考量,拉巴图特的这本小说都有着足够吸引人阅读的魅力。


“我们攀升,我们坠落。我们通过坠落而攀升。失败塑造了我们。我们唯一的智慧是悲剧的,它总是到来得太晚,也只为迷失者所知。”
文学在人类世界存在了几千年,人们习惯了用文字去描绘现实和精神世界。但是可被证伪的现代严谨科学在人类社会存在的时间不过短短的两百年,当他们用另外一种数字的方程的图形的方式描绘人类已知或未知的世界时,处于那个语言体系之外的普通人,不太能理解在那个新语言世界里发生的一切。

“我们唯一的智慧是悲剧的,它总是来得太晚,也只为迷失者所知。”用文学去描述科学是困难的,但是文学可以描绘科学背后的人,和他们的故事。
这本书从德国犹太裔科学家弗里茨.哈伯的故事开始,他既是毒气战之父——对无数人的死亡和痛苦负有责任,也是氮肥之父——他因此被誉为“从空气中提取面包的人”,一举解决了植物生长最需要的氮肥人工合成问题,带来了二十世纪的人口超级大爆炸。
1934年,哈伯死于心血管类疾病。没过多久,他研制出来的齐格隆气体杀虫剂被用于纳粹毒气室,杀死了他的妹妹、妹夫和外甥,还有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哈伯死前从未为自己的发明而内疚,他唯一内疚的就是,自己从空气中提取氮气的做法改变了地球的自然平衡,担心植物会无止境地蔓延,人类有朝一日会被如汪洋大海般的绿色淹死。
一战里的毒气战争,二战里的核武器……人类历史里的浩劫,都发生在科技迅猛腾飞的年代里。当化学物质以摧枯拉朽之势,攻陷着敌方的一切生物,残害着千百万无辜的生命之时,那些毒物最终也作用于战争的始作俑者们,让他们在失败的当下,满足他们一心寻思的愿望,而不让他们经受他们应得的缓慢的痛苦。


史瓦西在战场上被要求计算毒气弹道,他正在计算着这个宇宙中的盲点。他仍然深爱着他的国家,却眼睁睁看着它停在了深远的边缘。他在身体和心灵的满目疮痍之下,无线逼近着他的奇点,而当他真的计算出来这样一个摧毁时空,不能被大脑所理解的存在时,他也很难不把物理学的思想投射到心理学的领域,去反思。如果说这样一种怪物在人脑中也有相应的存在,当意志充分集中,数百万人受制于同一个目的,思想被压紧在同一个精神空间里的时候,会塌缩成一个怎样的精神黑洞吞噬一切。
作为普通人的大众,或许很难理解那些科学背后蕴藏的能量。我们无法理解薛定谔的波粒二象性,无法理解量子只有在被观测的时候才存在一个固定的形态,跟宗教学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原理是否有一致。我们无法理解那些方程背后的世界,而方程背后的人似乎也无法明了现世,像海森堡知道核弹在广岛上空爆炸的时候一样,无法相信。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最可贵的地方是它传递的感觉,你不需要要懂物理、化学、量子力学,仿佛也能企及懂得的感觉。我们不懂量子力学,可随着小说里薛定谔在疗养院的挣扎,海森堡在孤岛的彷徨,他们都是在混沌间写出了自己都看不懂的公式,事后要重新推导,再三演绎,学界巨擘被他们的发现感到惊恐,那种掀开崭新世界一角的恐怖。那份感觉,因为自己的发现,熟悉的世界瞬间坍塌,世界重新变回未知,回归混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