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告别赌神走下神坛,周润发《别叫我“赌神”》的表现让粉丝落泪

 尘飞扬说经典 2023-06-26 发布于山东

为了更好地观赏《别叫我“赌神”》,我特意重刷了赌神系列。

这一次,我被赌神高进的悲惨命运震惊了。

《赌神》中,高进的女人,被杀,《赌神2》中,高进怀孕的妻子被剖腹,被杀。《赌神3》(黎明主演)中,少年高进经历亲爹被杀害,初恋背叛, 他深爱的女人,依旧被杀。

赌神用赌赢天下,但是,他却留不住他爱的人。

《别叫我“赌神”》延续了这种悲剧,周润发饰演的赌徒吹牛辉,依旧失去了深爱他的女人。‍‍‍‍‍‍‍‍‍‍‍‍‍

仔细回味《别叫我“赌神”》,我发现它拍得太狠了。‍

就像塞万提斯用《堂·吉诃德》埋葬了骑士文学,《别叫我“赌神》要给赌神系列画上句号。‍‍‍‍‍‍‍‍‍‍‍‍‍‍‍‍‍

八九十年代,那个在赌坛叱咤风云的高进,是周润发最有名的银幕形象之一,或许是他最讨厌的角色。‍‍‍‍‍‍‍‍‍‍‍‍‍‍‍

周润发的父亲嗜赌成性,只要他输钱就拿妻儿撒气。可怕的是,周父不是赌神高进,输钱是家常便饭。‍‍‍‍‍‍‍

原生家庭生活很不幸,周润发对赌博深恶痛绝。‍‍‍‍‍‍‍‍‍‍

王晶自编自导的赌神系列,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商业片,但《别叫我“赌神”》才是周润发最想拍的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周润发被生活锤成了一事无成的吹牛辉。

然而,他示弱的样子,好男人。

1.赌场无赌神,只有吹牛辉

影片开头,周润发饰演的吹牛辉走出赌场,500元的筹码跌落而下。在筹码即将滚进下水道时,吹牛辉赶紧将其踩在脚下。‍‍‍‍‍‍‍‍‍‍

他自言自语,“有启示。”

究竟是什么启示呢?就是再赌一次。‍‍‍‍‍

影片的英文名是“One More Chance”,直译是再给一次机会。这很符合赌徒嗜赌成性的心理。‍‍‍‍‍‍‍‍‍‍‍

一旦赢了,他就相信自己还会赢更多,如果输了,他就想着再来一次就能止损。‍‍‍‍‍‍‍‍‍

吹牛辉一直在借钱-赌钱-借钱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就是因为他一直有种“One More Chance”的心理。‍‍‍‍‍‍‍‍‍‍‍‍‍‍‍‍‍

然而,他没有意识到,赌徒很难成为赢家。

在观影过程中,我还在想,“如果影片设置出赌神的形象,让吴光辉这个小喽啰与赌神相遇,这样的碰撞,会更震撼人心吧。

现在我想明白了,不能这样做。

通常情况下,赌博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一方收益注定另一方会损失,博弈双方的损失和收益总和相加永远为零。‍‍‍‍‍‍‍‍‍‍‍‍‍‍‍‍‍

然而,很多赌徒不明白的是,他们参与赌博,成为赢家的概率极低。‍‍‍‍‍‍‍‍‍‍‍‍‍‍‍‍‍‍‍‍‍‍‍‍‍‍‍‍‍‍‍‍‍‍‍‍‍‍‍

有个事实是,赌王何鸿燊一辈子从来不赌钱,但是他却靠赌场成为亿万富翁。它隐藏着一个赌徒似乎都忽略的事实是,能成为赌场唯一赢家的不是高进这种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而是为赌博提供场所的赌场。

换而言之,决定赌徒命运的不是运气,而是赌场设定的规则(有个凯利公式,证明赌徒没有成为赢家的概率)。

赌场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让专业人士建模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可否认,确实有聪明的赌徒,但是他再聪明,也很难和经过严密规划的赌场大数据抗衡。

这就是赌徒总是输,赌场一直赢的根本原因。

凯利公式提出的时间是1956年,而周润发当时已经是2岁(虚岁)的宝宝了。

此时的他不知道自己有个嗜赌成性的父亲,也不知道将来他会逐梦演艺圈,成为港片中的赌神。

在《别叫我“赌神”》中,阿瑞和吹牛辉形成鲜明的对比。

阿瑞能为吹牛辉出头,轻松摆平暴力催债的基哥。然而,他像个盖世英雄一样拯救了吹牛辉。他的成功不是作为赌徒的成功,而是赌场管理者的成功。

阿瑞和吴光辉是对立关系,一个是赌场的管理者,一个是赌场的消费者。前者和赌场形成了荣辱与共的关系,后者和赌场建立的是零和博弈关系。

阿瑞的风光,吹牛辉的落魄,正是赌场和赌徒之间的对比。‍

我觉得,“影坛失踪人口”周润发愿意主演《别叫我“赌神”》,其实有一种文以载道的古道热肠,他要用自己昔日的赌神形象要反对赌博。他在用《别叫我“赌神”》告诉大家,赌是恶行,不戒赌,就会导致家破人亡。

《别叫我“赌神”》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精彩设定,李夕才有唯一赌赢的玩家。

2.李夕的深不可测

如果评选《我不是“赌神”》中的智商天花板,袁咏仪饰演的李夕肯定名列第一。

她将儿子阿阳交给吹牛辉,是豪赌,也是母爱。

说豪赌,李夕面临十万酬金和儿子成为下一个赌徒的风险。说母爱,改变吹牛辉,让阿阳享受到父爱。

和吹牛辉这种只靠运气,不懂博弈的人不同,李夕把儿子送给吹牛辉之前,就对吹牛辉做了详细的背调。‍‍‍‍‍‍‍‍‍‍‍‍‍‍‍‍‍‍‍‍‍‍‍‍‍‍‍‍‍‍‍‍‍

她知道,吹牛辉有债务。因此,她拿出10万酬金,赌一个吹牛辉接受儿子的可能。‍‍‍‍‍‍‍‍‍‍‍‍

李夕智商高,还有个证据。阿瑞如同盖世英雄一样,出现在三友理发店,帮吹牛辉他们解决基哥的暴力催债。‍‍‍‍‍‍‍‍‍‍‍‍‍‍‍‍‍‍‍‍‍‍

有人认为,这是机械降神。‍‍‍‍‍‍‍‍‍‍‍‍‍‍‍

真不是。

这是李夕对阿瑞的请求,她在住院前就会想到,让财大气粗地位高的阿瑞,能充当吹牛辉和阿阳的保护伞。

剧中就有情节,李夕去世后,阿瑞向吹牛辉说出李夕的安排,可见影片的暗线就是李夕和阿瑞一直保持联系。‍‍‍‍‍‍‍‍‍‍‍‍‍‍‍‍

对阿瑞来说,吹牛辉和李夕都是改变他命运的恩人,他帮助李夕和吹牛辉,也是有恩必报的江湖道义。

继续说回李夕。社工身份能证明李夕是个生命力旺盛的姑娘。

香港的社工收入不错(政府岗和非政府岗有薪资标准有差异),李夕是个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她对阿瑞这种人不离不弃,就能看出她做社工,不仅仅为了薪酬,更为了胸中道义。

她发现吹牛辉是个不会戒赌的烂人,果断离开他。

这种我遇人不淑,但我依旧可以从头再来的勇气,正是生命力旺盛的证明。‍‍‍‍‍‍‍‍‍‍‍‍‍‍‍‍‍‍‍‍‍‍

李夕将自闭症儿子养大成人,看似轻飘飘的一句话,其实是一个人含辛茹苦的十几年。‍‍‍‍‍‍‍‍‍‍‍‍‍‍‍‍‍‍‍‍‍‍‍‍‍‍‍‍‍‍‍‍‍‍‍‍‍‍

《别叫我“赌神”》看似讲的父子和解,其实也在说母爱似海。

结语:

李夕让吹牛辉照顾儿子一个月,其实也在给吹牛辉“One More Chance”。‍‍‍‍‍‍‍‍‍‍‍‍‍‍‍‍‍‍‍‍‍‍‍‍‍‍‍‍‍‍‍‍‍‍‍‍‍‍‍‍‍‍‍‍‍‍‍‍

在这一个月内,影片有两次以字幕的形式标注时间的流逝。‍‍‍‍‍‍‍‍‍‍‍‍‍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很多处在不停暗示时间的流逝。比如说阿阳在卫生间睡着那一天,是2月24日。他独自在家,人鼠大战那天是26日。吹牛辉和李夕网络私聊那天是3月2日,父子俩一同慢跑,日历显示10日。然后,时间突然跳到第29天。‍‍‍‍‍‍‍‍‍‍‍‍‍‍‍‍‍‍‍‍‍‍‍‍‍‍‍‍‍‍‍‍‍‍‍

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小细节,有个时间越来越快的节奏。‍‍‍‍‍‍‍‍

这个节奏暗示父子关系越来越融洽。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人对时间的感知不是一分一秒,而是“欢乐时光短,苦难人生长”。比如说,打工人的共同感受,周末如风驰电掣,而周一却是漫长的一天。

吹牛辉开始希望一个月快点过去,甩掉阿阳这个麻烦,顺利拿到剩下的5万块。然而,在半个月后,吹牛辉发现他已经不舍得阿阳离开了。

为此,片中还有个情节,父子俩一起吃饭,饭后,阿阳和吹牛辉争夺500元筹码,阿阳赢了。‍‍‍‍‍‍‍‍‍‍‍‍

阿阳真能在体力上碾压吹牛辉吗?未必,吹牛辉输了,最大的可能是,他希望儿子能赢,他愿意为儿子放弃手中的筹码。‍‍‍‍‍

这个情节和开头一样,也是个启示,吹牛辉不再赌了。

《别叫我“赌神”》,是对赌神系列的一次告别,也是一份浓浓的爱。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样的周润发,让人落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