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六法看玉雕(6-1)气韵生动

 天童老僧 2023-06-27 发布于上海
      《古画品录》是生活于齐梁时期的谢赫为了迎合魏晋南朝品评之风而写的,如今已经成为画学经典。《古画品录》提出的绘画六法,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同,不仅成为绘画艺术批评的原则,同时也被确定为绘画美学的原则。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全面的最高的要求,一般都是很难完全达到的,各擅一节足矣。我们了解掌握六法,便于理解古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着眼点,从而客观地对待祖国的美术遗产,以及在我们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时,会从中获得某种启示。

       “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个方面。

      本文分六个部分,通过实例探讨一下六法在玉雕创作与玉雕作品创作中的运用。

             (一)气韵生动

      我们说“气韵生动”,就是指画中万物的神态,要能够达到活生而灵动的程度。

      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

图片

     ↑​南宋李迪《风雨牧归图》

       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了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气韵,也与其他五法分不开的。气韵生动也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玉雕作品的气韵尤如人的气质

论中国玉雕的“气”与“韵”

      国画历来强调气韵生动,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所谓“气韵生动”,首先是气,然后才是韵。

      气,“气”为阳,是生气,是气势,是活力,是不死。大而言之,是宇宙万物的生命与精神状态。小而言之,是画家通过画所表现出来的气质、气度和韵味。在一幅作品中,这些往往密不可分。画中无气而成死画,有气而生,画有气才使人感动。气有清气、秀气、静气、文气,也有霸气、豪气、雄气、壮气、正气,还有浊气、粗气、俗气、土气、邪气等等。其中以清气、静气最难得,以俗气最难改,二者皆由人的心性使然,要改不易。好的气基本是天赋,是天地山川的精华聚于一身,形成了这个人良好的秉性。
       中国画常谈及气脉,它
与其他画种之最大区别正是在于其富于生命力,是生命的写照,是生命的载体。

      这里我们以常见的山水画作为例:

     山有山脉,有其生长的肌理,有其走势,有其起伏,有其状态,此为山之气脉。

      水有水脉,有出、有来、有去,中国人对水的感情,比自然其他物象显得更深,如“上善若水”“在山泉水清”“水滴石穿”,水贵在生生不息,滋润万物,它是自然中流动的血脉。

      树木同样有其长势、生长之脉络,它与山水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随山势、随水流而构成自己的品格。

      春夏秋冬、风云雨雾在自然界中虽然不是一种固定的形态,但它们在自然界中起到极大的协调作用,使固有的自然变得千姿百态,使我们品尝到自然的丰富和美妙,它们同样以自己善变的气韵加入到自然这个队伍,是一种动态的气脉,是山水中的灵魂。

​       玉雕山水的构图与中国山水画的画理是想通的,这些都是玉雕山水是否能够有“气”的重要因素。一幅好的山水玉雕里的气一定是畅通的,这是大自然的规定性。

     有关这个话题,我们在《详谈玉雕构图的开合之道(图例分析)》一文有很多详尽的实例分析,有兴趣可参阅。

图片
       ↑刘忠荣 作品《旭日东升》

       韵味必得从迹象以外的虚空处去求得,只有“虚”、“空”、“空灵”、“清远”方出现神韵,在“有余意”、“不足”、“平夷”中才能产生神韵。所以,“韵”是一种艺术审美标准,是经过“心随笔运、取象不惑”而取得的艺术效果,它空灵得如镜中之相、水中之花,虚幻得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人们必须从“象外”、“环中”的空灵处去领悟“味外之味”、“象外之旨”,从“不足”、“余意”中去领悟“韵外之致”。一句话,“韵”是通过“虚”表现的。

图片

       我们来看上面这幅作品,观音的双臂及下垂的衣饰采用了部分避实就虚的处理手法,与大量的留白处理,这种虚空的手法恍惚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飘渺的仙境,这是从虚空获得神韵的典型手法。

      实际上,前人早有“虚以成韵”之说。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集虚”。笪重光:“虚实相生”。高旦甫:“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哲理的“道”集在虚的地方,令人咀嚼不尽。书画的“妙境”在无画的虚处,令人体味不尽。创作的“灵气”在笔墨未到的虚白处,令人遐想不尽。虚把想象的境界引向深邃。只有“虚”才使想象扎上翅膀。只有“虚”才使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也只有“虚”才能使人咀嚼那神秘的言不尽的韵味,韵致。

     “虚”的表现有时会用“避重就轻”的手法,比如我们经常能看到“雨巷”这个题材的作品,撑伞的女人总是一个背影,很少看到正面,其实这便是避重就轻,无面便是有面,一个亭亭玉立的背影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图片

      说到“雨巷”,不得不让人感叹,题材的确不错,单从名字就让人感受到是韵味无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 ,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诗人戴望舒说:“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近些年这个题材被无数人反复用在玉雕中,并且作品类同,大多没有新意,总让人觉得有点滥...

图片

     ↑高俊华作品《雨巷》

     高俊华的作品《雨巷》将藏有青石板,油纸伞、丁香般的女子、老屋小巷、粉墙黛瓦的雨巷,邀于玉中。作品少见的以美女侧身入画,它的美不是一目了然的,而是美得含蓄,美得忧伤。平眺远方,是期盼等待,是忧伤彷徨,一切尽在回味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