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光惶恐再拜,重辱示谕,益知不见弃外,收而教之,不胜感悚,不胜感悚。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投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末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已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西泥古,故议论迂间。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固犹,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付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相对应的字母。(3分) 安石A文B行C甚D高E处F侍G从H献I纳J之K职L可M矣N宰O相P自Q有R度S安石T狷U狭V少W容 I.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惶恐”,恐惧不安;“再拜”,敬辞,用于书信开头或结尾。“惶恐再拜”是古代书信中约定俗成的客套话。 B.介甫,王安石的字。古人先有名而后有字,字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字”供长辈呼唤,“名”供平翠、晚辈和自己称呼。 C.“而同俗自媚载”的“媚”意为献媚、讨好,它的意思与蒲松龄《促织》中的“有坐阴令欲媚上官”的“媚”相同。 D.“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的“所以”与《谏逐客书》中的“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认为,议定法度是王安石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但应当抓大放小,存善去弊,不应只图新奇而改变所有旧的法令。 B.司马光与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但在书信中始终以礼相待,抱着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规劝王安石放弃变法。 C.唐介认为王安石难当大任的原因是,虽然他学识渊博,但见解议论不切实际,如果证他执政,势必会变换现行法度。 D.皇帝不认可孙固对王安石的看法,仍然让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后来也采纳了王安石改变风俗、修立法度的建议。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于辟邪说,难王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4分)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海《六国论》)【4分) [4.《答司马谏议书》与《与王介甫书》都引用了“盘庚迁都”的史实,二者目的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10.(3分)【E】【N】【S】 11.(3分)B(“名”是供长辈呼唤的,“字”是供平辈、晚辈和自己称呼的) 12.(3分)B(“委婉”错) 13.(8分)(1)至于说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果真能如此,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辟:批驳;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判断句各1分) (2)如果凭借偌大国家,降低身份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苟:如果;天下之大:定语后置;下:降低身份;故事:旧事。各1分) 14.(3分)(1)王安石借“盘庚迁都”表达自己实行变法的坚定决心。(2)司马光借“盘庚迁都”劝王安石能够听取其他人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不要一意孤行。(一点1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制订法令并交给执行部门去施行,这当然是您的权限范围的事。但是应当抓大放小,保留好的,去除不好的,不应不分巨细,只图新奇而将所有旧的法令全部改变。况且法令需要人来执行,倘若介甫您能选择良才在执行部门任职,有弊端的法令自然去除,倘若执行部门任非其才,即便每天给他们好的法令,终究无所补益。介甫您所说的先王之政是指的周朝的泉府所做的赊贷吗?我琢磨那时的赊贷,似乎与今日借贷青苗钱还是有差异的,况且先王的善政很多,反而要独独以此为要务吗?至于说到排除邪说,责难奸佞之人,果真能如此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但是恐怕介甫您与变法和逐利的人走得越来越近,身边少不了那些好歪理邪说的奸佞小人。他们都是一些歌功颂德曲意逄迎之徒。介甫您许是偶然没有察觉到吧。这都是说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 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曾公亮极力推荐。唐介说:“安石很难担当大任。”皇帝问他原因,唐介回答说:“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所以议论见解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唐介退朝后对曾公亮说:“安石果真被重用,天下一定会陷入困顿之中,你们应该知道。”宋神宗问侍读孙固说:“王安石能不能做宰相?”孙固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德行都很好,能够胜任侍从或献纳之职。宰相要有(宰相的)气度,王安石性情偏激,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您如果)一定要物色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都是合适的人选。”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王安石)说:“人们都不了解你,以为你只知道书本知识,不知道治理世事。”王安石答道:“经学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事务。”皇帝说:“这样那么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说:“要改变现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