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听话的画家没饭吃——十七世纪荷兰画派艺术家的窘境

 泊木沐 2023-06-27 发布于辽宁

#荷兰#的绘画艺术在十七世纪随着国家的独立和繁荣走进了黄金时期,这时的绘画开始服务于大众,画面中描绘的已不再是天主教的基督和希腊的众神,也没有了巴洛克的奢侈与浮华,取而代之是人们熟悉的乡间小道、风车、教堂、居家的妇女和儿童以及普通生活的小场景。富足的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之后,开始追求精神食粮,这使得荷兰的油画交易市场极为兴旺,绘画作品真正成为商品进入市场。

鲁本斯《镜中维纳斯》

为了迎合市场和市民的要求,荷兰画派世俗性的绘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肖像画。由于那时没有照相机,商人、政客乃至普通市民都想通过绘画留住自己的美好形象并传给后人,人们对肖像画的需求激增,这使得当时的肖像画家炙手可热,只要画得像,并能与顾主投其所好,想不发财都很难。

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这时的画家们虽然是自由的,但在市场经济的制约下,为了拿到订单基本上都是按照雇主们的要求来完成绘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都是以购买者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在实际创作上并没有多大的发挥空间。因为,违背雇主的意愿,即意味着作品的失败。

伦勃朗《夜巡》

世所公认的伟大的画家伦勃朗有一幅被后人视作不朽之作的油画《夜巡》,雇主在订货时强调画中人物要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说白了就是要一幅大合照。伦勃朗偏不信邪,最后创作了一幅主题性的群像画,这引起了画中雇主们的强烈不满并与他对簿公堂,由于他的“特立独行”,没有迎合当时市场的需求和世俗的审美,以致后来无人再给他下订单,这位伟大的画家最后在极为窘困的生活中结束了人生。

哈尔斯《吉普赛女郎》

像伦勃朗这样为坚持创作原则而被排挤的画家不在少数,但更多的画家是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这是因为当时荷兰的美术支派林立,众多的画派和画家都在争夺这个市场,也就出现了常见的市场竞争结果——画价大跳水。即便画家们再如何拼命作画,收入上也得不到保证。很多画家不得不中途改行以求温饱,像著名的风俗画家杨·斯丁做起了酒吧生意,风景画家霍贝玛改行做了税收人……

哈尔斯《微笑着的骑士》

【结语】

艺术创作是无法摆脱创作者的个人意志的,也不可能完全迎合所有人的品味和审美,市场化的艺术市场中,那些听话的、不入流的画家虽然失去了声望与地位,但最终赚了个钵满盆满,衣食无忧。而那些坚持艺术原则的画家,虽然创作了众多经典作品,却落得个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下场。在艺术领域,这种令人扼腕深思的现象自古至今好像一直未变……

【随着想象的思绪,用缤纷的色彩在油画上凝固永恒的美——不同的视角,互通的视界,我是雷语,欢迎喜欢绘画的同道互动交流·关注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