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设计,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与制度体系近年来不断完善,建立多层级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加快推进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3位。 ![]() 广西近年来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资源保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暂行管理规定》等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灵长类栖息地保护条例和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管理办法等,加快推进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 广西完成2015—2020年广西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工作,开展全区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以及北仑河口和山口红树林生态系统碳调查评估试点工作。 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3位。在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知高等植物9494种,野生脊椎动物1906种,红树林面积位居全国第2位。同时,广西是白头叶猴、猫儿山林蛙等18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的全球仅有分布地,也是中国候鸟向澳大利亚、日本迁飞的重要通道,肩负履行《国际湿地公约》以及国际候鸟保护协定的重要职责。目前全区已建成自然保护地223个,在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广西构建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了90%以上陆地生态系统类型、44%的红树林湿地、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 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强化司法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广西开展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管,建立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机制,常规化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开展“清风”“亮剑”“国门利剑”专项行动,打击破坏森林、野生动物资源、古树名木等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行为。 广西优良的生态环境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西白头叶猴保护案例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猫儿山、山口红树林等多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或“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广西红树林面积达9330公顷,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2.7%;涠洲岛附近监测到布氏鲸两个批次就有52头次,北部湾的中华白海豚超过300多头,东黑冠长臂猿的物种数量由3群发展到了5群35头,濒危物种白头叶猴数量现已恢复到1400多只。另外,还发现了桂北琴蛙、才劳桂墨头鱼、琼楠等多个新物种和新纪录。 据初步统计,广西近几年发现植物新种50余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新增136种。2023年3月中旬,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72.4米的望天树,更是迄今中国岩溶地区发现的最高树,这都标志着广西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系统性得到了显著加强。 作者:930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