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像有那么一点道理

 lifebegins40s 2023-06-27

苗老师是我表外甥的班主任。

老教师。

夫妻俩都是。

儿子在省会读大学。

表姐就是农村妇女,有心送点东西给老师,但是没出过门,不懂这些规矩,所以就把东西送到我这里了,希望我能帮着送去,多跟老师聊聊,看看孩子有什么问题,让老师多给照顾着,该打打该骂骂。

苗老师,我也不熟。

只能算是认识。

在我的印象里,他是那种很板正的人,所谓的板正,就是打扮很得体,大部分时间都是正装……

很巧。

我去学校家属院时,正好在楼下遇到了苗老师,他正在晒被子,学校老师貌似有晒被子的习惯,广场上拉了不少铁丝。

反正,第一感觉怎么描述呢?

觉得这个被子跟苗老师的形象不是很搭。

这个被子有点像农村家庭的棉花被,当然不是很脏,只能说是有些年岁了,过去农村人家的被子真是一盖就是一辈子,盖上几年中间的棉花都聚成一团了,再去找人加工一下,你没看农村墙上都写着:加工被套,电话XXXX。

看来,苗老师也是农村出身。

上楼坐坐。

我看了看茶几,茶几下面乱七八糟的,螺丝刀、铅笔、扑克……

茶几上呢?

吃过饭还没来得及刷的碗,看来早上吃的面条?关键是那碗还缺了一点点口,碗是那种农村款式的。

就是我在整个家庭没有感受到半点“现代”,与他们俩的收入不符。

说失望吧,也谈不上失望。

是我对他期望值太高,我觉得看他平时的打扮,家里应该是很现代很干净的,没想过是这个样子,有些反差而已,他们俩人的收入真不低,俩人一年怎么也要挣20万吧?何况当班主任,大大小小的礼物一年也不少收,我曾经问过某个实验班的班主任的娃,过年收了多少压岁钱?说是2万多。

当然,苗老师家的凌乱不是个例。

我一个姐家的情况,也差不多,我把这个现象都归类为了农二代,就是刚开始进城,进入了一个转化期,但是因为收入有限,思维受限,一切以过日子、攒钱为出发点,所以即便身份不错,依然是农村活法。

不可能谈生活品味!

回家路上,我在想一个问题,其实农村习惯还没啥危害,你按照你喜欢的方式在生活而已,国家提倡少吃盐,你顿顿吃咸菜,也没啥,你喜欢就行了。

但是,农村思维才是最可怕的。

会让你在自己的阶层里转圈圈,也就是我之前写的宿命说,住持说什么是宿命?宿命就是人被卷在自己思维和行为的漩涡里,转啊转啊转啊,越转越出不来。

我记得我刚开始做定投时,一直都是亏的。

亏了应该有大半年吧,半年之后,成了正利润5万元。

我姐给我打电话,意思是你终于赚钱了,快取出来,5万就行了。

我爹也是这个观点。

意思是炒股就是赌博,你咋能玩这个呢?咱这日子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差,可别沾上赌博……

都劝我退。

我满口答应,但是没退。

我有自己的逻辑,他们没有,他们只有恐惧,那时小师妹和小博士都找到了我,问我理财的事,我的观点是炒股是没有前途的,若是想稳定,就投基金,宽指数基金,抱长线,所谓的长线就是十年八年,肯定会有很不错的收益。

当然要全球投。

小博士买了30万,这30万是当时她下嫁县城给的安家费,她用不着,我当时跟她这么讲的,若是持有一年以上,赔了,赔多少我补给你,但是有个前提,你不能乱动。

她答应。

如今这30万已经变成了40多万了。

小师妹兼职做微商,瞧不上这么低的收益率,所以她没有进入,但是因为她去开户,从而被骗子通过微信精准营销了,带她炒了什么期货还是什么玩意,不仅仅没赚到钱,反而赔进去了20多万,我一直问她,为什么你不问问我?她说,我知道问你你肯定会反对的……

被杀猪盘给杀了。

杀了以后情绪很不稳定,见了谁都想发火,光拉黑我不下10次了。

你贪婪,就有人等着你。

我姐也有30万,我能否让她买?

不能!

哪怕我摁着她,让她买上。

要么,一跌她就卖了;要么,她手舞足蹈,偷着加码,最终把整个家底都搭进去了。

就是她不是一个合格的投资者。

99%的人,都是潜在的赌徒,是股市子弹的主力输送军,只有能做到反赌性布局的人,才能算得上投资者,投资者也在赌,但是赌的是大概率,这个大概率既有基本面的,又有人性的。

小博士为什么适合?

第一、她什么都不懂。

第二、她相信我,绝对信任。

第三、她出身不错,没觉得这些钱多大。

前一段时间,莫名其妙的流行立扫帚,一刷朋友圈,全是,其实呢,等于每个人开了一个窗口,让别人窥探到了你的家,你的生活。

不用看别的,看地板缝就知道你生活处于什么阶段。

一提品质生活。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要有钱!

是的,要有钱,其实县城有钱人也不少,但是为什么很少有人能过出高品质呢?

原因就是。

习惯落后、思维落后!

我仔细想了想,其实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审美都是父母留给我们的,我们只在父母家生活过,在学校生活过,我们很少去朋友家,不知道美是什么样子的,例如洗碗机、烘干机,我们都没见过,你让我们怎么有意识去买?

你说那种不用擦屁股的马桶,我们都没坐过,怎么可能会喜欢上呢?

每个人都是闭塞的。

有次听课,有学员问了老师一个问题,穷人思维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老师说,就是什么都追求性价比,也就是父母经常教育孩子的那句,咱不要那个,那个太贵了。

当时,我作为旁听者,我觉得这个说法过于牵强,但是事后仔细想了想,还真有那么一点道理,例如村里人让我帮着选房,我给选的他们最终都没买,同样的价格在我们小区只能买80平,在别的小区能买130平,最终都选了那130平,我跟他讲物业,讲管理,讲升值,没用。

不用说别人,我那个姐就是例子,我帮她把钥匙都拿来了,最终退掉了,当时是房价比较低迷的阶段,买方市场,挑肥拣瘦,这一套没看中,那一套没看上,突然房价一涨呢?手忙脚乱去追涨了,多花了50万,现在被套得死死的,房子也没交,房价又跌了。

我能否替她做主?

若是弟弟,我就替他做主了。

姐姐不行。

因为姐姐家的一家之主是姐夫。

之前我写过一句话,什么是品味?

让最好的享受,成为习惯!

你只有体验了,才更懂生活,坐过头等舱你就不愿意坐经济舱了,你耳濡目染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审美,包括候机室里的装修,杯子、盘子,包括服务人员的穿衣打扮,这都是在训练你的审美。

我们很容易进入惯性,也就是惰性,活着活着,就越来越像我们的父母了,我父亲年年偷暖气里的水,我每次去了都批评,甚至我主动告发了他,让物业去训他,但是物业不好意思的。

去年过年,我去父母家玩。

我爹说,今年,暖气里的水一次都没放。

我说,挺好的,你想用热水,用就是了,水呀,电呀,都绑定着我的支付宝,你们不用考虑什么节约之类的,电视你就是天天开着也没啥。

他说,你娘不让。

不管干什么,都是以节约为主,茶几上有个单子,一双棉鞋,29块钱,我还发过朋友圈,我娘去超市买的。

在这之前,我刚给了他们2万元现金,让他们买点东西过年的。

我叮嘱过,买东西,以喜欢为标准。

不要考虑价格。

但是,他们很难迈过这个槛……

财富值上,可能真如我爹所说,他觉得一百万不算什么大钱,这应该是他真心话,毕竟他也见过,经历过,但是在消费上,依然是最穷的思维模式。

总是想攒。

你攒了干什么?

我又不稀罕你那两毛钱,你咋总盼着我落魄?是觉得等我完蛋了的时候,救我的?

你考虑多了。

我完蛋的时候,不需要钱了。

课堂上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就是冰箱里有不少菜,有新鲜的,有要烂的,请问,先吃最新鲜的还是先吃要烂的?

多数选了新鲜的。

老师说,这就是问卷调查与现实生活的差别。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选了先吃要烂的,从而一直都吃要烂的,这也是穷人思维,那么如何转化思维呢?主动止损,把要烂的扔掉,那么就可以一直吃新鲜的。

这个简单不?

听起来很简单。

做起来,太难了。

我父母家的东西,不烂不吃。

赵老师跟我讲过一点,在小城市生活有好处,就是更加的市井,看待人看待事更加的立体,对成为作家是有帮助的,但是也有缺点,就是容易被同化,要时不时的跳出地理限制看待自己,问问自己是不是也融入了这种格局?

也就是说,我们要动不动的展望一下未来。

我们的生活品质能否提升一下?

例如车子是不是可以选个更好的?房子是不是可以选个更大的?床是不是可以选个更舒服的?马桶是不是可以选个高科技的?浴池是不是可以选个带按摩的?沙发是不是可以选个软软的?洗衣机是不是可以选个西门子的?厨房是不是要选个开放式的?家里是不是应该有个阿姨?是不是要请个司机?办公室是不是要有个秘书?自己的身材是不是可以更好?要不要学学穿衣打扮?要不要制定一下年度旅行计划?

你要想一想,就觉得生活真的很美好,特别是有空的时候,去逛逛那些别墅样板房,感叹一下,这才是叫家。

你要知道,什么是更好的。

要有这个向上的心。

而不是生活在惯性里,算了,这样就挺好的……

艰苦朴素这四个字,其实是有毒的,使我们进入了怪圈,例如很多人买股票怎么买?

哪个便宜买哪个。

这其实是内心的选择投射。

实际上呢?

哪个贵买哪个才是对的,你觉得茅台贵,一股200多块钱了,天价了,而有的股票呢?一股才1块钱,你是这么幻想的,茅台有可能从200元跌到100元,那就腰斩了,若是1块钱的股票涨到50元呢?就翻了50倍。

结果呢?

茅台从200元到了2000元。

而你那1块钱成了5毛钱。

转过这个弯,对于农村孩子而言,也是个急转弯,整个人会上一个档次,包括打球也是如此,平时大家打的球是65元一筒,一个球能用个两三局,我去深圳发现大家要么用红超,要么用尤尼克斯,整个球的稳定性、耐打程度都要高于我们平时用的65元的,于是我也改用了尤尼克斯,一个尤尼克斯的能顶两个65元的,那你想想,为什么不用尤尼克斯的呢?

打着感觉更好,要算成本跟65元的差不多。

大家为什么转不过这个弯?

感觉尤尼克斯的贵,100多一筒。

这个是一个怪圈。

有点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是因为有钱了才这样选择,还是因为这样选择了才有钱?

没有定论。

还有一点,品味是相对的,是个比较级,你不能总拿自己跟迪拜土豪比,拿自己跟英国王室比,那也是不合适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你在农村生活,别人家里比较脏乱,你家比较干净,这就是品味,别人听《爱情买卖》,你听《梁祝》这也是品味,你若是非在家里听什么《月光鸣奏曲》也没必要,毕竟咱达不到那个欣赏水平。

只是那歌曲举例子,爱情买卖很好听,我也经常听。

就是说,咱不仅仅要知道好,还要知道好在哪。

这才叫品味。

审美对应的是什么?

审丑。

审美是有门槛的,需要一定的美学修养、生活阅历,例如我与我爹去选地板砖,我们俩肯定会选截然不同的砖,我自认为我比我爹的审美要高几个级别,我学的比他多,见的比他多。

这两年,审丑越来越流行了,例如抖音上,那些农村的,邋遢的,甚至邋遢到极致的都能成网红,例如说“卧槽,无情”的那个二哥,一个连生存都很困难的人,一夜间火了,牙也掉的差不多了,焦黄的仿佛从来没刷过,只要一出镜几乎就是喝醉的状态。

人类天生厌丑,那么为什么会有一个群体去审丑呢?

因为,审美把中上层已经定义完了。

既然无法在这个面上竞争,那就去对立,从而对审美标准进行反叛、挑衅,我就是故意恶心你。

所以,进步是三方面的。

一、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二、不断地赚钱。

三、不断地改善生活品质。

单一的进步不是真的进步,我写的苗老师不是个例,应该说代表了广大基层的生活常态,就是有了铁饭碗的新农村生活,知识有了,收入有了,但是生活品质还没有大的提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