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侄儿过来咨询我高考填志愿的问题

 zhsht16 2023-06-27 发布于福建
图片
文:里海(公众号:lihaidaiwa)

有个亲侄儿,夫人亲哥哥家的儿子。这侄儿和家里其他人基本都说不到一堆来,只愿意和我聊。今年高考完毕,跑到重庆来专门找我聊大学报什么专业和学校的事情。最近成绩也出来了,还不错,算是超常发挥了,能够进985。
除了在填报学校和专业方面给了他一些建议之外,我给他最真诚的建议就是,一定要有终身学习能力,在具体的操作方面,我给他说,这接近三个月的假期,除了填报志愿和等待录取之外,建议做三件事情:体育运动(他非常喜欢踢足球)+大量看杂书,把之前想看但无暇看的书都弄来看+和同学去旅行。
为什么我会给他这些建议?因为这是我进入社会之后的切身感受。在我看来,“终身学习能力”几个字听起来简单,听也听烂了,但落实下来的话,在这社会上,我发现具备这种能力的人,非常稀缺。
为什么具备这种能力的人非常稀少?想了一下,和我们现在教育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从我这个角度来看,就是逐步让我们认清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从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世界是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进行解读和理解的,语文和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而具体的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等,就是从各个维度来解释这个世界。
这就是教育的目的,逐渐给我们一套方法论,教会我们从各个维度来探索和思考这个世界,而核心则是对这世界永远充满好奇心,从而具备长久的学习力。
但最后这些学习就变成了应试,因为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那么就只有通过考试来验证,分数高者说明掌握得多,分数低者掌握得少,而分数高者说明学习能力强,通过考试来选拔人进入高一等级的学校。
这个逻辑其实也是没啥大问题的,考试的确是检测一个人到底学了多少知识的最好的路径。但现在大面积的人缺乏终身学习能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是因为这套选拔人的机制,搞得过了一点,凡事过犹不及,本来是个好事,结果用力过猛,那就成坏事了。
目前社会的主流思潮是:好好学习,考个高分,读个好大学,出来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所以才有这么多家长猛鸡小孩,他们关心的不是小孩是否学到了真正的知识,是否学到了探索世界的方法论,他们关心的就只有分数、分数、分数,而学校猛搞小孩,为的就是那个升学率,每天书山题海,早晨六点起,晚上十一点睡,白天醒着的时间都在刷题、刷题、刷题。
只知道盲目刷题考高分,而三观不全的娃儿,怎么都是有一定的残缺的,而这种残缺,一旦脱离了父母的控制之后,即上了大学之后,会逐渐放大。因此,这个逻辑现在是有问题的。首先就是“读个好大学,出来找个好工作”这个结论就是有问题的。第一,是读个好大学出来就能找到好工作吗?这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吧。第二,啥是好工作?在家长眼中,体制内、国企央企就是好工作?
家长和学校弄娃儿弄过度了,只看着分数,你想一想,娃儿从小学开始就是各种补,到了中学后更是没有自己的时间,完全围着那几门课的分数转,每天狠着逼刷题,我了解了下周围正在上中学的情况,基本上全年无休,每天早晨6点过起床,7点过到学校开始学习,晚上10点到家还要继续做作业,12点能睡觉已经是烧高香,这种情况下,有几个娃儿能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根本从学习中得不到一点乐趣,只知道考高分。
弄过度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娃儿一旦脱离外部力量的强迫学习后,就再也不想自我驱动学习了,做啥事都是糊弄着走。家长和学校给娃儿一直灌输的就是:“小学、中学苦12年,一旦上了大学就是天堂了,而殊不知,大学才是人生真正能够自我把控的起点啊。运气好的,能够进入家长梦想中的所谓的“好工作”,体制内,国企央企进去躺平,但进去之后发现,这完全不像家长说的那样啊,哪里能躺平啊?这仍然是一个需要持续学习力才能干好的工作。
所以我还给侄儿一句话:以前是老师让你学,家长让你学,是被迫学,目的是进个好大学,以后的人生是你自己掌控人生的开始,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人生的分化从此开始。
具备持续学习力的人,一定是内心有梦想,对世界仍然充满了好奇心的。然而,目前这种搞法,基本上在中小学期间把娃儿的这种好奇心搞没了,在大学及以后的人生中,真正需要这种能力的时候,已经没了。
我读书的那个年代要稍微好一点,虽然也是考试选拔,但却给了娃儿一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首先是家长没有这么“鸡”,至少我是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辅导班;其次是学校也没这么猛,至少假期还是我们自己的,至少高一是没有占用假期时间补课的,我每天都还能抽四十分钟去打篮球呢,我高二的时候还看了二月河写的《康熙大帝》的小说呢。所以,我一直觉得学习是件有趣的事情,虽然我的成绩并不特别冒尖,但我一直认为学习很有意思,充满了好奇心而非简单只是为了应试。
我个人认为,小学期间,12岁之前是大脑的高速发育期,这个阶段可塑性是很强的,不应该用于应试学习,不应该超过大脑的发育阶段而去超前学很多东西。教育的本质,老祖宗都告诉我们了,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现在呢?只剩下了智,而这个智还只是小智,也就是分数。
国家高层应该是看出了问题,推出了“双减,但在执行层面上还是慢了。举个例子,以我们这里为例,小升初仍然有大量的择校,而初中为了掐尖,就是考一些超纲的内容。我去看了一下,基本上都是初一初二的内容,那么,就存在问题了,学校是为了筛选那5%的智商过人的学霸,这5%的学霸学这些超纲的内容是很轻松自在的,结果其余90%的娃儿也想进这些好点的中学,没办法只好去外面上辅导班,然后接受起来又难得不得了,只好死记硬背,一遍遍地刷题加强肌肉记忆,最终好不容易挤入所谓的好学校。
但进了好学校是个啥结果?继续猛搞,为啥?因为中学才是真正要猛搞分数的阶段,中学是广撒网模式,管他是真正的学霸还是刷题进来的伪学霸,只要分数到了就收。其实,进了所谓的好中学,也不是啥终点,而是又一个起点,大量娃儿会掉队。我算了一下,我们这里所谓的最好的七所中学初中要招2.5万人,但最终985只在我们这里招收6000人。而985所招收的6000人中,往高的算,来自这七所中学初中的生源最多3000人,80%以上的掉队了,最后“鸡了个寂寞。
其实,很多娃儿如果把力留在中学的话,会好很多,但问题是,如果小学不超前学,根本上不到好初中,家长难,娃儿难啊。鸡得过猛,就算鸡进所谓的好学校了,结果大部分是要掉队的,就算勉强扛到高考进了个985,但失去了终身学习能力,大学能不能搞过都不好说,更不用说到了社会上之后摆烂掉队。
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育制度改革上面来,目前的这种竭泽而渔的搞法,很容易摧毁一个人的持续学习力。但这个改革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缓慢的,处于改革期的我们,娃儿可等不起这个改革,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定力。
不过,不管怎么改,作为个体来说,一个人是否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才是最核心的,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算是顶级大学出来的,结果大概率就是高开低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