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通地名掌故——磨头镇、串场河、海门镇宋季港

 昵称37581541 2023-06-27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图片

磨头镇

磨头镇得名于“飞来磨”。沙元炳《如皋县志》中说:“飞来磨,在磨头南街西偏,其色深红。不知始于何年,镇因此得名。”

史志中无法解释的飞来磨,民间传说却给出了答案。传说在五代时期,老户庄李员外有一子三女。长子媳妇凶悍毒辣。长女、次女已出嫁,三女还没有婆家。李员外家中祭祖时,有一人从供桌下钻出来偷吃供品,被抓后他自称叫刘知远,因躲避迫害流落至此,饥饿难忍偷吃了供品。员外把他收留下来。后来又把三娘许配给他。恶嫂怕他分了家财,天天冷言冷语。员外去世后,刘知远投军。恶嫂逼迫三娘白天担水,夜里推磨。李三娘怀有身孕,仍不得休息。大哥给三娘送饭,自己换妹妹推磨。恶嫂夺去饭碗摔在地上。三娘腹痛倒地,恶嫂说她装病,举棒就打。这时忽然狂风大作,掀去屋顶,刮走磨盘。磨盘飞了十多里才落下,砸中了四个坐地分赃的强盗,鲜血染红了磨盘。从此,这地方得名磨头。三娘生下一个男孩,用牙咬断脐带,取名“咬脐郎”。后来刘知远做了皇帝,派人找到母子俩,一家人终于团圆。

这一传说可以说是传统戏剧《白兔记》“李三娘麻地捧印,刘知远衣锦还乡”的如皋版,它将李三娘磨房受苦这一家喻户晓的戏剧故事与如皋飞来磨的由来巧妙地结合起来,龙卷风的情节设计符合如皋西乡时有龙卷风过境的特点,增加了传说的可信度。

图片
  • 飞来磨亭

文革中破“四旧”,磨石被造反派推入河中。改革开放后,人们把它从河中捞出,安置在磨头小学操场边,作为文物保护起来。

因为明万历《如皋县志》中,有“墓头,县南二十五里”的记载。有人就说,这表明“磨头”本名“墓头”。明朝嘉靖年间,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愚昧无能的如皋知县请道士作法,将城区东南25里的丁堰镇河西称作“鬼头”,将西南25里的菖蒲庵南称作“墓头”,目的是借鬼墓中的阴魂护卫南方,以保皋城平安。也有人说上述说法不对,应是如皋人民在此地歼灭过倭寇,因此人们将“磨头”称作“墓头”,表示这里是入侵者的坟墓。后一说法显然更能长国人志气,但究竟是“磨头”被称作“墓头”,后来恢复了原名,还是这里原本就叫“墓头”,后来改称为“磨头”,由于缺少史料记载,不得而知,因此我们只能采取几说并存的态度。

清朝末年,磨头镇上有石铺的街道,据沙元炳《如皋县志》说:“磨头街,光绪五年朱正大、沈孔惠等筹款购石铺砌。”

1964年8月,位于磨头的如皋机场工程动工,地方政府抽调了大量人力物力给予支持,次年10月竣工。机场的建成,为磨头镇,也为如皋增加了一大亮点。

图片

磨头位于如皋市中部,它距如城12公里。如海运河、丁磨公路、204国道穿过境内,交通发达。在民国三年(1914)曾因人口在4万以上,被称为磨头市。1949年设磨头乡,1958年改为磨头人民公社,1983年复乡,1987年建镇,是江苏省重点小城镇之一。

(黄天铨 李四海

图片

串场河

串场河开凿于宋代,流贯如东全境,在历史上起过巨大作用,也是如东盐运史的见证。串场河即人工开凿串接各(盐)场之运河。

据史载,串场河为宋咸淳五年(1269)两淮制置使(负责边防军事设置之官职,相当于清代总督)李庭芝主持开凿。苏北境内串场河共有3条,一是从泰县东起入射阳河;二是串吕四、余东、金沙、西亭、石港诸场之串场河;三是从立发河进口,经岔河分汊,一北向去丰利场,一东向去马塘场,再东到掘港场。宋时,皋东境内丰利、掘港、马塘为著名盐场,设盐课司署。串场河正好将三场沟通。而栟茶盐场当时不属(如)皋东,但另有(北)串场河与之沟通。据民国《如皋县志》载,如东境内的串场河西经丁埝闸可通泰州、扬州,并接通大运河。由岔河、马塘向东经环镇至掘港,从关西入口沿市之西南境内陆藏桥向东,经弹琴桥、校场桥、董公桥、烟墩桥、龙王桥、天后宫桥再折向北,沿范公堤直至苴镇王家潭入海。因丰利、掘港、马塘所产之盐均由串场河运出,故也称“运盐河”。串场河仅为串接各场之主要河道,而各场与盐灶之间另开有“灶河”相通,形成纵横交错的运输网络。各亭灶所产原盐,先用驳船沿灶河运至场署所在地,再由场署分装大盐船,沿串场河运往泰州、扬州,再分输全国各地。一时间,串场河内帆影片片,樯桅如林,一派繁忙景象。

图片

串场河作为古代交通大动脉,历代王朝都很重视,并建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每隔一段距离都设有关卡,收取税赋,查验放行。原如东县中学西边大桥名曰“关西桥”,就因东侧有串场河所设之关口。而泰州所设关口当年谓之“泰坝”。古代的盐运给沿河两岸带来了便捷的交通,促进了商业兴旺,沿岸逐渐兴起了诸多中、小集镇。当年掘港筑有市河和护营河,有的流入串场河,有的借其一段另行开挖分支,都与串场河有密切关联。如东内河水系十分发达,相当一部分均源自串场河。串场河西段,在解放后开挖如泰运河时,部分被挖宽加深,成为如泰运河的一部分。

《宋史》(四二一卷)称,串场河筑成后,“亭民无车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事实上,当年横贯如东全境之串场河的建成,除了提高运输能力,沟通与外界来往,吸引外来移民与资金外,还可灌溉田亩,泄涝排咸,对促进农业发展也起了显著的作用。如今,当年的串场河虽然已部分融入新开之运河,但人们并没有忘记先贤的业绩,并且正以先贤精神开拓着新的事业。

(据《如东大观》

图片

海门镇宋季港

宋季港位于清海门厅署西南。查光绪二十六年 《海门厅境总图》,它东傍新开港,南临浒通港,即在今海门镇的张南村与三和镇的岸角村交界处,离海门中心城区不足5公里。其港名由宋、季两姓捷足先登而得名。宋季港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当时横跨于宋季河两侧,相传宋姓原在河西开店,季姓原在河东开店。宋季港随着货物和人流量不断增加渐趋热闹,曾经是海门境内最繁忙的长江港口和集镇之一。

张謇于1918年修建大达趸步公司,公司为满足一厂、二厂货物的堆放和运输所需,将地址设在一厂、二厂之间的宋季港。业务以大生货物进出为大宗,为的是缩短货运过驳时间,并保证安全。为此,重新疏通了从宋季港通往县治茅家镇的宋季河。1926年,大生企业的大储四栈建成后,货物主要通过宋季港进出,因此这个时期也是宋季港最热闹的时期。1927年大生三厂独家买断大储四栈的股权,来往货物逐渐转向青龙港,加之宋季港的不断淤浅,至解放初期宋季港仅作小客轮停靠之用,昔日繁华不再。

据史料载,宋季港正式设立轮船停靠站是1908年,闭港于1955年。而今此地已变成大千商贸城南的一块农田和宋季河岸的一片芦苇地。

抗日战争时期宋季港曾发生过抗日军民营救美军飞行员的故事。1945年6月8日凌晨,一架美国b-24解放式轰炸机,在长江口执行轰炸日军后方的任务中,飞临海门宋季港上空时,因气缸爆炸,当即坠地,11名机组人员中8名遇难,其余3名美军飞行员隐藏在宋季港西侧的江滩芦苇丛中。当时日伪军出动了300多名军警,赶到宋季港一带的江滩进行“清剿”。宋季港一带的抗日军民对3名美军飞行员幸存者全力救护,经过20多个日日夜夜的斗智斗勇,最后将这3名幸存者安全护送并转移到了美国后方空军司令部。

图片
  • 友谊亭

1988年海门县政府在海门东洲公园,建造了一座美丽壮观的中美“友谊亭”,并刻碑文以志纪念。

(施友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