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三北精神”与“蒙古马精神”相遇

 孤凤 2023-06-28 发布于内蒙古

01

图片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三北”,是祖国的“北大门”,在国家全局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

治沙路上,“三北精神”和“蒙古马精神”在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中相遇。

图片

02

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环境基础十分脆弱。

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1978年,为了扭转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危机,中国启动实施“三北”工程。

这是一个规划期限为73年的工程。内蒙古是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区域,工程范围覆盖12个盟(市)100个旗县(市、区)。

护青绿,战黄沙,内蒙古义不容辞。

在沙区,以治理沙化土地为重点,“封飞造”相结合,恢复林草植被;

在荒漠区,以保持原生植被为重点,封禁保护和人工治理相结合,建设沙漠锁边防风固沙体系;

在平原区,以平原绿化和防护林建设为重点,建设带、网、片相结合的高效防护林体系;

……

截至2020年,内蒙古累计完成建设任务1.19亿亩,占全国25.1%,扛实了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

图片

库布其国际沙漠公园七星湖景区。

“三北精神”与“蒙古马精神”在勇担使命中相遇,我们用智慧和力量播撒绿色,用心血和汗水浇灌荒漠,用实际行动诠释实干与担当。

03

一睁开眼就起来种树、做营生。

毛乌素沙地,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全境深居其中。

那里曾经黄沙漫天,寸草不生。

1985年正月,19岁的殷玉珍坐着毛驴车,嫁到了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一个叫井背塘的地方。婚房半掩在沙漠里,生活用水在一个沙坑子里头,一罐水里半罐子沙。

“我用玉米碎熬了一锅粥,后来大风来了,一下子连锅灶都给打翻在那了。”殷玉珍说,“我就发誓,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沙子把我欺负死。”

殷玉珍从老家带回两棵杨树苗,栽种到沙漠深处“新家”门口。第二年,两棵树一死一活。成活的杨树苗,给沙漠增添了一抹亮色,也给殷玉珍的心里带来了一丝希望。

1986年春天,结婚第二年,殷玉珍用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唯一一只羊换回600株树苗,和丈夫一起栽种在家的四周。尽管只存活了不到10棵,殷玉珍依然看到了希望。从此,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沙战斗”打响了。

年复一年,殷玉珍和丈夫摸索出了用灌木挡风固沙,蓄水保墒,再层层设防的种树方法。他们种活的树越来越多,绿色在沙漠中不断延伸。

30多年来,凭着一股子永不服输的倔劲儿,她搬走了“穷沙窝”,在毛乌素沙漠打造出一个“绿色王国”,7万亩沙地被她种成了绿地。

殷玉珍的目标是:不仅治好沙、管好沙,还要用好沙。“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反正我是跟沙漠耗上了,这辈子跟沙'没个完’!”

图片

殷玉珍(左)。

“心愿不了,这辈子不安心。”

2004年,57岁的苏和到大漠中的黑城遗址旁开始种树。

苏和下定决心,只有一句话:“种树心愿不了,这辈子不安心。”

苏和知道:要想让梭梭成活,必须得有人在沙漠里住下来照看,他要做这个人。当时,黑城条件异常艰苦,没树,没路,没电,更没有一间房子,四处是戈壁黄沙,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连最平常的做饭都成了大问题,常常是盛一碗饭,有半碗底的沙子。头一天挖好的树坑,第二天就被沙子埋上。

苏和和老伴儿还是在这里安了家。那段日子,苏和跟老伴儿相互鼓劲儿。他把几万块钱的退休金,还有给儿子买车的钱,全都投入到植树造林中。

因为缺少在沙漠里种植梭梭的经验,第一年种下的梭梭几乎死亡殆尽,第二年种下的梭梭成活率也不高。苏和说,自己是共产党员,走了,丢党的人,也丢自己的人。

所以,他像梭梭一样在荒漠里扎下了根。

苏和的脸黑了、头发白了,沙漠却绿了。历时10余年,他种植的梭梭林已成为阿拉善盟面积最大的人工梭梭林之一。

图片

苏和老人和他生前种植的梭梭林。

种树“种到”联合国。

王果香的家乡在内蒙古达拉特旗树林召乡,地处库布其沙漠边缘。上世纪90年代之前,狂暴的黄沙像一匹野马在这里肆意地践踏、咆哮。

王果香小时候常听爷爷说:“在明沙里种树,叶子掉下来变成肥料,土质就会变好,能多打一些粮食。”可老人种了一辈子的树,活下来的却没几棵,只好把绿色的希望寄托在王果香兄妹身上。爷爷给他们起的名字也都与树木有关,王果香的哥哥叫王果绿,姐姐叫王果梨。

王果香栽树爱树,走上了自己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事业——为绿色奋争。

一直做,坚持做,王果香凭着执着和顽强,“一根筋”地将种树进行到底,硬是带领乡亲们在寸草不长的黄沙之中营造了一片绿洲。

时间不语,却把答案写在大地上。没人说得清王果香和乡亲们洒下了多少汗水,但人们却清楚地看到了那累累的战果:全乡耕地面积由3万亩扩展到16.9万亩,粮食亩产由2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人均收入达3300元。

王果香也以中国唯一一名非政府组织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8次政府间谈判会议。

图片

王果香。

治沙自有后来人。

2013年,“90后”李相儒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亿利集团,成为新一代治沙人。作为亿利集团沙漠研究院植物所所长,李相儒大部分时间需要在实验室中研究各类种质资源。

李相儒出生在库布其沙漠边缘,儿时记忆中的家乡,风沙肆虐,漫天黄沙。也正是因为生活在艰苦而又贫瘠的环境中,李相儒从小就对植物感兴趣。读大学时,他选择了生物技术专业。

2013年,李相儒回到库布其,开始了一份最难“回本”的工作,和沙漠化斗智斗勇。

图片

“90后”治沙人李相儒。

在库布其种质资源库,李相儒和同事通过引种驯化扩繁等科技手段,保护和培育了10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种质资源,建成了中国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

防沙治沙路上,像李相儒这样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三北精神”与“蒙古马精神”在不畏艰辛中相遇,我们靠着吃苦耐劳的韧劲、一往无前的干劲、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勇气和毅力,与狂沙抗争,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

04

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一直做、持续做,十分重要。

做对的事。

“治沙愚公”李建国的家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地处毛乌素沙漠北缘。以前那里多是沙子和石头,几乎寸草不生。

为了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李建国一家就在自家承包的地上种树。

“因为沙子在'走’,跟着风'走’,所以种啥都不活。”李建国回忆说。直到后来开始放沙障、种固沙植物,情况开始好转。再后来在固定住明沙流动后,李建国又在树下种上了杨柴等植物。

从开始治沙到满眼绿洲,做对了的事坚持40多年,他家的3000余亩沙地彻底被李建国征服了。

图片

“治沙愚公”李建国。
一直做。

“三天不刮风,不叫三盛公。”“小风眼难睁,大风活埋人。”这是上世纪50年代初,内蒙古磴口县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磴口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杨力生,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人民群众植树造林。从1950年起,杨力生发起了一场持久的人民义务治沙战争。

1958年,308华里防护林建成,沿黄河西岸筑起了20公里防洪堤,基本上根治了流沙和水患对农田和家园的侵袭及破坏。

坚韧的“治沙精神”犹如沙生植物一样扎根土壤,深入人心。

沿着杨力生书记的足迹,磴口县治理乌兰布和沙漠的热情从未停歇过。经过70多年的科学探索实践,磴口县形成了“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光锁沙”的系统治沙创新模式,先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为210万亩的乌兰布和沙漠披上了绿装。

图片

磴口县沙漠草业基地。

创新做。

生态要保护,经济也要发展;治沙,也要治穷,让沙里产“金”。

在阿拉善盟,全力建设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黑果枸杞“三个百万亩”林沙产业基地,形成一条集肉苁蓉、锁阳和沙地葡萄、黑果枸杞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茫茫大漠建起了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全盟3万多户农牧民受益。

在鄂尔多斯,依托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以及广阔的沙漠、戈壁、荒漠等适宜发展新能源的地带,推行光伏治沙“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种植”的模式,不仅实现了“双碳”目标下生态治理与新能源建设的完美结合,也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图片

鄂尔多斯“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种植”的光伏治沙模式。

“三北精神”与“蒙古马精神”在久久为功中相遇,我们以滚石上山的精神防沙治沙,使黄沙变绿洲、独木成林海,努力为祖国北疆构筑起一道亮丽的绿色长城。

05

百战黄沙穿绿甲,不退沙魔誓不休。

当“三北精神”和“蒙古马精神”相遇,我们勇担使命,守护家园、鏖战黄沙,努力扛实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

当“三北精神”和“蒙古马精神”相遇,我们不畏艰辛,吃苦耐劳、一往无前,努力书写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巨变。

当“三北精神”和“蒙古马精神”相遇,我们久久为功,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努力创造沙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

大国治沙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绿水青山的生态财富,也留给了我们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和“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财富。

做对的事,做有价值的事,一直做,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