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雕”学习,感受经典之美,点亮人生之旅!

 QUE腿猫 2023-06-28 发布于浙江

用每天抄一页书的方式,《蒋勋说红楼梦》这套八卷本的书籍,我可得用七年时间——2000多天才能抄读完。

1、为什么要选这套书来抄书?

首先,有着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愧疚。其次,需要老师的指引更好地进入《红楼梦》。

在抄完钱钟书的《围城》,抄完路遥的《人生》,接下来要抄什么书?我立马想到了《蒋勋说红楼梦》这套被我搁置七年的书籍,是时候要好好抄读了。

当再次翻开《蒋勋说红楼梦》第一卷第1页的序言,一股强烈的好学气息就扑面而来,那些被我划线的文字,那线条依然清晰有力,在空白的区域则被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填满,记录着自己当年的感悟和体会。

时光仿佛倒流,把我拉回到了七年前的心境。我不禁被当时用功的自己深深地感动到;同时也羞愧买它时,信誓旦旦要在半年读完,却没能做到。七年里我只读了一卷半,就让这套书去吃灰了。忽视了它牵线搭桥《红楼梦》的作用。以至于,至今捧读《红楼梦》还是读得一知半解。

2、为什么经典才是畅销的?

蒋勋老师在序言中说,“《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这部经典不仅仅是畅销书,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人类文明的瑰宝。它三百年来一直畅销。”

所有的经典,才是真正的畅销书。因为历史有另一张畅销书的排行榜。按一千年、两千年为计算,《道德经》《论语》《庄子》,阅读的人可以用星辰瀚海来形容。

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让人读了还想读,读了就会若有所悟,每次读感受都那么不同,那个读了的人,也就成了一个好的读者,这类读者是不会迷恋短促的畅销。

3、为什么《红楼梦》需要读一辈子?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辈子如要读一部经典,首选《红楼梦》。

优秀的作者之所以能成为大师的,是写出了常人有过之,而不曾表达出来的情感,想出了常人思想过,却又无法抒发,但又能引起共鸣的文字,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是因为作者感知这个世界的五种感觉器官异常敏锐,再加上第六感格外发达。

在读这类经典著作时,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思维认知,还是实践的过程中……都有实质的提升。

因为经典书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参照,通过了解世界、了解他人,更好地认识自我。这样的经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典,而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世界,智慧和心灵达到高度的交融。帮助我们建立精神内核,让我们获得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多元化的视角,帮助我们在谦逊中获得进取的动力。经典文学带给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此时正值人生过半之际,当我对经典书籍所蕴含的哲理和智慧有了更加深刻的品味。我不能再让时间成为遗憾。我要好好把握和珍惜。

4、如何学习《红楼梦》?

我不满足于只是看蒋勋老师的解读,于是,我给自己创造了一种学习方法——微雕

微雕=抄书+阅读(《蒋勋说红楼梦》)+写随笔+制作、设计自己的《红楼梦》电子书籍。

"微雕学习法"是精雕细琢和匠心的结合。它跟阅读完整本书再去写几篇读书笔记不同。

以抄书的方式,在一天里只抄读老师讲解的一页。通过老师对这一页进行微剖析,让我深入品味这部名著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情节、每一个角色.,了解历史、人性和文化,再对照原著学习,自制《红楼梦》电子书籍,之前难以读懂的就豁然开朗。

我在抄读学习完这一页之后,根据这一页的内容,每天输出一篇几百字的随笔。

像蜜蜂采集花蕊中的营养一样,汲取老师讲解《红楼梦》的精髓,领略文学巨著的魅力,触及自身的情感密码,激发学习和写作热情,对所抄读的内容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思路有时像小溪般细流,有时像洪水般奔腾不止,正是由于写了随笔,就能及时记录、抒怀和感悟,甚至抓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日积月累,跬步千里。

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输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我也渐渐变得更加成熟、自信和有思想。

5、蒋勋老师的风格特色是什么?

用每天抄一页书又写一篇随笔,每天像是蒋勋老师在为我“授课”。

不同于白先勇先生开门见山式地直奔主题细说《红楼梦》,比如说第十三回,他就直接进入秦可卿死亡话题的解读。

蒋勋老师的讲解风格是非常细腻,犹如福尔摩斯探案般,不放过书中的任何细节。

他会在进入主题之前与读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如讨论小说的结构、编织、主线和旁支,以及书中的典故等。蒋勋老师的讲解旨在带领读者逐步理解红楼人物是如何走向结局的,他希望每个读者都能为自己的生命理出一个头绪和框架。

他的讲解风格既有旁征博引,又与内容紧密结合,让人感受到他的博学多才,如同开疆拓土般细致入微。

正是蒋勋老师的讲解启发了我,让我要制作一本自己的《红楼梦》电子书籍。正是“微雕学习法”给我带来了极大的积极性,让我受益终生。

6、匠心精神和经典之作

在微雕式地学习《红楼梦》,除了蒋勋老师对我的影响,还有87版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这部经典之作之所以至今无法被超越,正是因为创作人员秉持着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执着专一的匠人精神。小说中所描绘的众多细节,若没有这种匠心精神的呈现,若没有用生命和灵魂去雕塑,若没有摒弃功利的纯粹情怀……都无法成就经典之作。

如今,哪一部剧作能使一群演员关在大观园里整整学习三年?金陵十二钗展现了超凡脱俗的气质,无论是外在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还是人物精神和情感的表达和感悟,都是三年潜心学习的成果。

若没有专门的国学老师每天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仪,若没有请来资深红学家为全剧组成员讲解《红楼梦》,就无法真正理解这部作品的灵魂和内涵,也无法成就经典。

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中的“罥烟眉”和“含情目”,让剧组的造型师和化妆师花费了很长时间琢磨。如果没有微雕般的匠心精神,很容易对这类细节敷衍了事。但他们却翻阅了中国各个朝代的画卷和书籍上的美人形象,向无数老师和红学研究者征求意见,最终创造了无可超越的87版林黛玉形象。了解文学巨著的灵魂和内涵需要细细品味,只有如此,才能将原著中的精华完美还原出来。

而这样的匠心精神和经典之作,是我所景仰的。

今天,这篇随笔是我在抄书《蒋勋说红楼梦》第一天在第一篇随笔的基础上扩写改写而成。420多天过去了,对比第一篇的随笔,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相信,未来2000多篇的随笔会丰富和点亮我的人生。这是一次思想启迪和美妙的文学之旅,也是一段精彩丰富的人生旅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