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城三记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6-28 发布于上海

作者:潘琦

出门在外的人,远离自已的家乡,对家乡的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倍感亲切,倍加关注,倍加怀念。

我大学毕业后,回家乡罗城工作了五年,当年在县新闻报道组当“土记者”,对民间五花八门的事都多有了解,对当地民俗风情也有所知,对古今人文亦有些的研究。如今退休多年,闲暇之余,打开记忆之窗,兹作三记。

罗城“三尖”

清明节我回老家扫墓,抽空拜访县里的领导。交谈中,新任的县委张书记询问我罗城“三尖”的由来。关于罗城“三尖”,我在不少场合和文章中作过介绍。张书记对罗城文化情有独钟,对这很感兴趣,我当即给他讲了罗城“三尖”的来龙去脉。

2005年,以国家出版总署时任署长石宗源为团长,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及我作为副团长,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赴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年。当时要求代表团的每个作家都要做40分的文学艺术讲座。我负责讲仫佬族文学。外国的讲座很开放,参与者可迟到早退,可随时提问。那天,当我介绍仫佬族风土人情时,有法国朋友举手发问:“潘先生,请您用最简短的语言,来形容你们仫佬山乡的人文景观!”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我稍加思索便作出这样的回答:非常感谢法国朋友对仫佬山乡的关心与关注,我用“三尖”来形容我家乡的人文景观:即山头尖,山水风光十分秀丽;筷子尖,仫佬族用筷子夹菜,最独特的是吃辣椒钵;笔头尖,仫佬族在中国是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少数民族,十万人中拥有的大学生比例,在五十六个民族中排在第三位,而且出了不少文化名人。这个回答得到法国朋友赞扬。代表团回国之后,每位成员都要交一篇体会文章,我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把仫佬族“三尖”写在体会文章中,之后又在另一些文章中多有提及。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时间罗城“三尖”悄然传开了。不少同志的文章里开始引用,还谱写了歌曲。有的文章对“三尖”作了全面、系统、完整的诠释,把“三尖”涵盖罗城全境,包括各个民族。特别是“筷子尖”引申到罗城各个民族、各乡镇的美食佳肴。使“三尖”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宽泛,特色更加鲜明。

2018年县委、政府在研究罗城经济文化发展总体规划时,提出打造“千年仫佬,三尖罗城”文化品牌。还到首府南宁召开座谈会,在邕罗城籍老乡一致赞同,并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之后各个媒体对“三尖罗城”作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当年8月《民族文学》杂志社组织多民族作家走进仫佬山乡开展采风创作活动。随后编辑出版了《三尖罗城》文集。这是一本由多民族知名作家较为全面介绍“千年仫佬,三尖罗城”民族历史文化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扩大了罗城“三尖”文化在国内外的宣传面和影响力。

座谈会末了,县委领导同志希望我能用最简洁的文字来来表述“三尖”文化。对此我没有认真思考过,感到有些为难,但盛情难却。于是临时抱佛脚,提出这样的观点。罗城“三尖”:山头尖,奇峰林立,直如宝剑,风光秀丽;筷子尖,盛产美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笔头尖,崇文重教,勤奋好学,文人辈出。广告词:山尖之下有美景,筷尖之下有美食,笔尖之下有美文。在场的县领导都表示认可!

罗城“三尖”是力图用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化符号,构建一个清晣的罗城地域文化性格烙印,易记、易讲、易传。但从大文化的视角考量,不应该仅停留在对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的简单归纳上,而是从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性格上审视,做出更全面、更深刻、更典型的诠释。以此为例,可提炼概括出广西各区域文化特征的精辟总结。这无疑是一种扩大地域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创新。

文坛“三老”

读高中时,我们班上有位姓周的同学,家住龙岸街上,常常对我们说,他们周家出了个大文豪——周钢鸣。那时,我对周钢鸣这个人知之甚少,不当回事。上大学以后,听班上同学讲起他们家乡的文化名人,头头是道,我很是羡慕。后来,我特意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看看广西有那些文化名人。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其实广西古今也出了不少文化名人,只是我孤陋寡闻,一概不知,深感自愧。在查阅资料中,我了解到周钢鸣老先生的一些情况。

周钢鸣先生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比较活跃的作家,抗日战争时期,他写的《救亡进行曲》在全国广为传唱,成为抗战强大精神力量,名噪一时。还曾作为新中国的备选国歌之一,荣耀无两。周老先生1909年出生,罗城龙岸镇人。少时勤奋好学,读过5年私塾。1925年,16岁的他参加国民革命军,在第七军独立团当上士文书,翌年夏随军北伐。从军期间接触了“五四”文艺作品,爱好上文艺。1929年弃甲从文,到上海从事进步文化工作。1933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在夏衍主编的《救亡日报》当记者。之后便一直从事革命文化宣传。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广州市文管会文艺处副处长、广东省文教厅新闻处处长、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文委委员、华南文联副主任委员。1951年调回广西,任广西省文化局局长,后兼任省文联主席。1976年返回广东文艺界领导岗位。曾任《人世间》《作品》等多家杂志主编,后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广东分会主席。是中国文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第四届政协常委。周老先生从艺数十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他的长篇小说《沉浮》在中国文坛颇有影响。

我算是周老先生晚辈,与他从未谋面。但对他的为人处世,文韬武略十分敬佩。无独有偶,他就任广西省文联主席五十多年后,我也任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他在广西文联任职期间为广西文艺复兴做了不少好事实事,都清楚地记录在文联历史档案之中。当人们议论广西文艺发展史时都说,广西文联先后11任主席,罗城籍就有两位。这也许是对罗城“笔头尖”的一种赞扬!

我特别喜欢周老先生的散文,他1941年写的《正义战争与文化创造》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文章描述苏联文艺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广泛活动,不仅成为反法西斯的战斗号召,同时在战争中提高了文艺的创造力和对于文化遗产的珍视与精研。主张“把斗争、艺术、生活三者融合起来,彼此给以丰富与深化,锻炼和砥砺,滤净和凝固,相互的影响和作用,形成饱满和泉涌般的创造力。”文章还结合中国抗日根据地,提出充分发挥抗日战争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文化工作中,同样把战争、文化、生活三者融合起来,突显出在战争中对文化艺术方面无比的的创造力。他的结论是,人类进步的文化的创造有机的结合,而人类的进步的战争,亦即是创造人类进步文化的一个血的浸润和血的灌溉的过程。因此人类正义的进步战争就是艺术!”

文章写得短小精悍,语言犀利,文笔流畅,很有思想性、说服力和战斗力,充满智慧和力量。真正好的散文里,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情景是动人的、具有独创性,语言鲜活,思想敏捷,给人以启迪与哲理收获。相信所有读过周老先生的作品,会有同感。

八桂文坛还有一位罗城籍的老前辈——曾敏之。曾老先生是罗城黄金人,1917年出生,自幼聪明过人,15岁就出任小学校长,16岁赴广州半工半读,并开始文学创作。1940年起开始报人生涯,先任《柳州日报》副刊编辑兼采访部主任。后任《大公报》记者,投身抗战,奔赴战地采访。当时他写、编、发了大量军事、政治和社会性报道,很多都是轰动一时的独家新闻。他采访周恩来后,写成的专访《谈判生涯老了周恩来》,是中国新闻记者首次以大量翔实的材料,述评了贯穿抗战前后国共两党和平谈判的真相与经验,并以文字向世人披露伟大政治家周恩来鲜为人知的革命生涯和哲人风范,在当时产生极大的轰动。一时间,曾老被人们赞誉为“江南才子。”

曾老数十年的报人生涯和文学艺术创作,锻炼了他敏锐的新闻触觉和深刻的时事洞察力及政治判断力,凭着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怀与文采斐然的笔触,撰写文学著作和理论专著,先后出版了三十多部著作,可谓著作等身。曾老的文章立意高远,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文字老辣,语言犀利,篇幅适中。我读过他的不少作品,都有言近旨远、语浅情深、韵外之致、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不愧为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笔耕不辍的学者、导师、文学大家,让人顿生钦佩、崇拜之情。

我虽是晚辈,但与曾老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末便有交往。我在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工作时,他正好在香港《文汇报》任代总编辑,文汇出版社总编辑。他每次回广西探亲和指导工作我们都能见面。老先生为人谦逊宽宏,性格开朗,耿直热情,喜怒常形于色。他看不惯那些胸无大志,不求上进,生活和工作中患得患失,贪图享乐的人。他常推心置腹地和我交谈,对于社会上的歪风邪气,毫不留情地批评,尤其对当时文风不正更是深恶痛绝。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为政不在多言,而在躬行实践。如今八股风盛行,讲话、写文章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很多是套话、空话,让人感觉千文一面的“正确废话”,这种风气不整掉,何谈文化之振兴。我们是老乡,恕我直言,你作为领导,要领头倡导好的文风!”这些话多少年来一直在鞭策着我去更好地从政行文。

曾老一生钟情于新闻事业和文学创作,他对中华民族文化有极其深厚的情感。他发起创建了香港作家联合会,后又筹备成立了世界华文文学联合会,亲自担任会长。80多岁高龄,他依然在香港与广州两地主持香港作家联合会活动,组织两地作家进行文化交流。2003年7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授予敏之先生荣誉勋章,表彰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成就及推广中国现代文学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对曾老先生几十年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创造的业绩和声誉,每一个罗城人、广西人都会为此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包玉堂,上世纪50-70年代在中国诗坛盛名一时,广西民间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个真实的故事,1971年春天,我和包老去宜山县(今宜州区)看望一位文友。中午我们想找个地方休息,但找了好几个旅社,都因夜不留宿,旅社拒绝安排房间。后来到了一家,我自报家门,说是陪同著名诗人包玉堂来宜山采风的,包诗人中午想休息一下便去罗城。服务员一听说是包玉堂,二话不说就给我们安排了房间。可见老包当时的名气多么大!

包玉堂先生,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著名诗人,仫佬族第一代作家。1934年出生在仫佬山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因家境贫寒,他从小便给有钱人家放牛,10岁才开蒙读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15岁参加工作,当上一名小学老师。罗城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老包自幼就在歌海里长大,跟着大人学唱歌、学编歌。凭着他对仫佬山歌的一片钟情和勤奋,编写了不少歌唱毛主席,歌颂共产党,歌唱清匪反霸斗争、土地改革、社会新生、新面貌、新风尚的仫佬族新民歌,初显出他的文学天赋。新民歌传遍了村村寨寨,受到当地领导的表扬,引起人们的关注。之后他创作热情高涨,从山歌台、黑板报到报刊杂志,从编新民歌、写通讯到写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各个门类、各种文体全方位进行文学创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3年7月《宜山农民报》连载了老包的第一首长诗——《谢豪光》,1956年6月《广西文学》刊登了他的长诗《虹》,接着被《人民文学》转载,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同年《虹》被收入全国《诗选》,包玉堂一举成名。1976年专送毛主席看的《诗刊》第二期大字版,选入的30首诗中就有老包的一首。可见他当时在诗坛中的影响。至此他登上了新中国诗坛,成为仫佬族第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

艺术从来都是发挥个性的广阔天地,诗人更喜欢在这样的天空里自由飞翔,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仫佬族是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一直生活在偏僻贫穷落后的山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仫佬族人民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仫佬山乡面貌日新月异。诗人包玉堂是这些变化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他用真心、真情、真实的诗句描绘着家乡生动感人的情景,道出了仫佬族人民的心声,引起社会的共鸣,这是老包诗歌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爱情与诗歌同样具有艺术的趣味。“走坡”是仫佬族青年相亲和恋爱的习俗,青年人的爱情生活,更加自由美好。诗人包玉堂撷取走坡的感人的场景,创作了长诗《仫佬族走坡组诗》,真实、形象、风趣描述了仫佬族男女青年独特的寻情觅爱如诗如画的全过程。这首长诗在当时很火爆,得到国内外诗界的好评。对于诗歌创作来说,不论如何想象,写人世间从未有过的景象,都可以写得真真切切,且其中绝无一点虚构的成分。老包的每首诗都是他生活、生命体验的结晶,语言、情境浸透了作者的真诚。因此他的诗受到诗歌界的特别推崇。

包玉堂先生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是广西最早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之一。著作等身,著有诗集《虹》《歌唱我的民族》《凤凰山下百花开》《在天河两岸》《回音壁》《清清的泉水》《春歌不歇》《红水河畔三月》《乡情集》《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包玉堂卷》,散文集《山花寄语》等,是剧本《刘三姐》执笔者之一,主编《南国诗丛》《繁花诗丛》《芦笛词丛》《仫佬族民间故事》等。1960年被授予全国新闻、文教、卫生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被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

我和老包算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但他在文学艺术界是老前辈。我能踏上文学艺术之旅,与他的热心帮助、真情鼓励、尽心指导分不开。我大学毕业后回县里工作,当时只写些民歌、短文和民间故事。他每次回家乡都和我聊聊文学创作。他说要敢写、多写、大写,并用他成长的例子鼓励我,同时推荐我的一些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我的第一本诗集是他筹钱收入《南国诗丛》出版的。他曾为我的著作写过序言,写过评论。包老先生是我的老乡、老友、老师、老前辈!

记罗城“三天”

罗城地处桂北九万大山南麓,属喀斯特地形地貌,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最为壮观神奇的算天河、天门、天坑。“三天”可以托起罗城“不似桂林,胜似桂林”人间仙境的美名。

据传天河县建县之初协商县名,正好县城对面有一瀑布从山上飞流直下,恰似河水从天降,当地贤士遂提议命为天河县。有民谣形容天河县是风水宝地:“右手摸龙头,左手扶龙角,龙身卧东西,龙尾触天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经国务院批准,天河县并入罗城县,改名天河镇。著名仫佬族诗人包玉堂写过一首诗《在天河两岸》,第一次把“天河”喻为仫佬山乡一条美丽神奇的河流。

剑江,是罗城县西部一条河流,原属天河县所辖。这里山青、峰奇,水碧,胜似一幅山水画,有剑江十里画廊之称。乘舟游览,涓涓河水流淌,碧蓝澄清见底。河中不时露出半爿沙滩,沙质洁白细腻,恰似少女天浴戏水。两岸山峰林立,山形奇特,如春笋拔地而立。山谷里古树参天,竹木繁茂,遮天蔽日,清幽雅静。远处有多处瀑布从高山中飞流直下,宛如一条条天河。记得有首歌叫《天路》,歌颂铁路修进了西藏,党给藏族人民带来幸福吉祥。剑江,不正是一条流淌在山乡,给各族人民带来美满幸福生活的天河么?

随着文旅事业的发展,天河剑江己经纳入罗城县“三尖”文化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这些年来,经各种媒体对剑江秀美风光推介和宣传,各地的文人墨客和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留下了很多名篇佳作及精美照片,进一步扩大了天河剑江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前不久,我回故乡重游剑江,看到两岸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变得更好、更美、更动人,两岸各族人民幸福的生活。顿生灵感,写了一首歌词《山乡流淌着这样一条河》:

山乡流淌着这样一条河,

静静地从壮乡瑶寨流过!

灌溉那希望的田野,

滋润那鲜艳的花朵。

春风吹拂着河水,

两岸人民和睦地生活。

同耕一峒田,

同栽一山果。

我心有个你哟,

你心有个我。

兄弟民族手牵手,

何时何地都是一团火!

山乡流淌着这样一条河,

潺潺的从苗岭侗家流过。

饲养那肥壮的牛羊,

浇灌那满山的金果。

阳光映照着河水,

山乡人们幸福地生活。

同饮一江水,

同住一山坡。

我富来帮你哟,

你富来帮我。

各族携手共富裕。

世代同唱感恩党的歌!

后来由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作曲家戚建波谱曲,著名歌唱家徐晶晶演唱。罗城县委宣传部拍了音乐电视。这算是我为宣传天河剑江献上的绵薄之力!

因为县里决定将天门开发成旅游景区,上世纪90年代罗城县旅游局派人到南宁找我,要我为怀群镇的元蒙穿岩题写“天门”两个字。我在罗城工作时,曾去看过元蒙穿岩。一条清清河水,从一个高大的岩洞中穿越而过,岩洞两边石壁如刀劈斧削,极像一个巨大无比的大门,人们称之“天门”。

当时,各地的旅游刚刚兴起,县里按照“山水为本,文化为魂”思路,打造仫佬山乡原生态休闲度假康养旅游业,投资对“天门”及景区进行整治,修建了通达天门的公路,建设了一些旅游基础设施。鬼斧神工的天门自然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游览。“天门”瞬间成了罗城山水旅游的一张品牌。

那年夏天,我和几个老乡结伴到“天门”故地重游。车子到达景区时已太阳西下,景区建设得面貌一新,环境幽静,緑树成荫,河岸高耸的古树,独享尊荣,灿烂的夕阳光泻下,恍若巨焰烛天。我们乘旅游船直达天门,船过之处静静的水面碎作无数涟漪,晶莹万点。船驶近天门,我看呆了,尽情地饱览这仙境般的美景。举目眺望,一座石山腰部,仿佛是用人工凿开一个巨大无比的大门,气势恢宏。大门底端,河水潺潺向门外流淌,大门里边群山连绵,云雾缭绕,绿树掩映中,隐隐约约的屋宇,有炊烟升起。有如世外桃源之境。

船驶过天门后,河水逐渐变浅,我们登上一条水坝,徒步向深处走去。路上遇见一位放牛的老人,他家就住天门里面的寨子,老人说:“自古就有天门,但外面人都不知道,本地人也很少来看,近些年搞旅游,修通了公路,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我们靠卖当地的土特产富裕起来。还是共产党好,能变废成宝,造福人民!”老人家领我们往深处走了好长一段路,他告诉我们,前面还很宽,有的老板想在里面投资建设度假村,到时天门就更热闹了!老人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天色已近黄昏,我们不得不离开天门,返回县城。凭车窗外望,道旁的树木被晚霞浸染一片金色,山风吹拂婆娑起舞,树中的鸟鸣仿佛在告诉我们,如此美丽神奇的景色值得赞美歌唱。但遗憾的是,自古以来没有文人墨客留下片言只语,天门沉睡了数干年。鲜为人知。如今开发为旅游景区,投资者似乎只顾搞硬件建设,而忽视了文化的软件建设。顿时我胸襟和着漫长的山径开拓,激起成章的思绪。

中国辉煌的精神文化,都是在一切生产、生活、社会活动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精神产品。包括文学艺术、民族风情、道德传统等一切精神领域的成果。没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无从生产;但只有物质而没有精神,就会变成文化沙漠。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内在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缺少精神文化,会失去生机与活力。文化应该成为天门景区提高品味,升级品质,高质发展的有力引擎!

棉花天坑是当今广西火爆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前几年,我曾多次回家乡,游览过天坑神奇美丽的风光,但因时间太匆忙都没有在那里留宿。去年春天,应天坑景区管委会的邀请,我陪同十多位广西知名书画家,去参加棉花天坑景区举办的书画笔会。

那天上午,我们乘车从南宁出发,沿南宁至河池、河池至桂林高速路行驶,三个多小时即达棉花天坑。时值初春,阳光明媚,惠风和畅,大家游兴甚浓。午饭后,顾不上休息,便兴至勃勃去游览天坑景色。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河纵横,经数千年的流水冲刷,地下被掏空了的地方整体塌陷,形成巨大的凹坑,称之天坑。棉花天坑与乐业天坑不同,乐业天坑四壁陡峭,坑深千米,无路可下。而棉花天坑三面是悬崖峭壁,一面是斜坡可直接下到坑底,近距离地观尝坑底的奇妙的景观。

棉花天坑气势恢宏,坑深、坑宽均有300多米,如一个巨型的天然漏斗,置于群山之间,十分罕见。我们沿一条石阶路徒步走下坑底,坑底巨石林立,古木丛生,鸟儿争鸣,清泉流响,空气清新,十分幽静。为了增加游客观光游览的参与性及体验性,景区在陡峭悬崖边上设计修建了泳池、漂流滑道、玻璃栈道、跨坑天梯、悬崖小火车等等,让游客体验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冒险刺激。

罗城地形地貌奇特,无处没有山,无山没有洞。距棉花天坑不远处,有个长生洞,随着天坑的深度开发,长生洞被建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景点。我怀着好奇心,第一次走进长生洞,观尝洞内的景观。从洞口往下走一段阶梯,便可以看各式各样的钟乳石,千姿万态,奇特壮观。一路上,导游用电筒指着景点,熟练地向我们解说,这是众神迎宾、天池圣水、百兽朝圣、三尖罗城、金帘瀑布……其实所有山洞景观都大同小异,只是说法和编的故事不同而已。但长生洞最引人注目的是,长生圣殿中摆放着一口千年玉棺,这口玉棺在洞内灯光照射下,闪烁磷光,仿若天成,神奇壮观,极像寿棺。导游说,正因有这口寿棺,所以叫长生洞。民间流传,一摸玉棺盖,消灾又消难,二摸玉棺盖,升官又发财,三摸玉棺盖,代代出人才。更有“游了长生洞,寿比南山翁”的神奇传说。游客们听导游说完,会意地笑起来。争先恐后去触摸玉棺。

天色已晚,大家游兴未尽。因晚上有书画笔会,同伴们依依不舍返回住地。我们入住在极具仫佬族村寨特色的深洞村,全村所有房子都是泥巴舂墙建成,风格古朴,冬暖夏凉。晚上,管理区宴请书画家们吃仫佬族长桌宴,有白切鸡、焖血鸭、豆腐圆、牛皮菜包、千层糕……都是仫佬族独特的美食,味道新鲜,菜样别具,香甜可口。席间有仫佬族男女歌手给客人唱迎客歌、敬酒歌。“昨夜看见灯花开,知道今天贵客来,如今煮有好饭菜,喝杯土酒当茅台。”歌声不断,笑语不停。整个晚宴充满仫佬族饮食文化氛围。这情境让你享受到在现代都市追寻不到的远古奢华。

晚上的书画笔会,热闹非凡,大厅书台上摆放着文房四宝,书画家们笔兴大发,挥毫泼墨,尽情发挥。作为故乡人,我当义不容辞,为棉花天坑即席撰书了两副楹联和律诗:

鬼斧神工凿天坑奇观,

金丝银线绣山乡美景。

天上云飞坑中翠境怡情雅处山花绽放,

人间仙会世外桃源畅饮神游邀月同斟。

亿年造化雄,万丈深渊深。

洞中奇石美,谷底锦鸡鸣。

胜景游人醉,黄叶诗客襟。

云亭聚邻里,清泉漾歌声。

山乡春色满画屏,天坑葱笼极目青。

取将星辰作篝火,清游山林听鸟鸣。

银光闪闪连宵汉,溪水潺潺伴月亭。

风光堪世桃源美,奇山秀水乐温馨。

在悠久的历史中,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生产、生活、社会活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产品,又由于特殊的社会制度和儒学理论影响,一切物质创造,都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即要求各种物质创造必须表现或体现某种精神,使其上升为文化。罗城和其他地方一样,有极为灿烂而悠久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构成部分。新时代的需要,历史赋予的责任,使我们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着力打造罗城本土文化品牌,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篇章献策献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