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的老井

 富平人原创馆 2023-06-28 发布于陕西

家乡的老井

文/刘媛玲

常常想起故乡的诸多事物,包括那口老井。因为它是我们那几条巷子几乎百十户人家生命的泉。

从我家北边那条小巷一直往西,往北一拐,就到了经常挑水的地方。老井是用石头砌成,上小下大,上面覆盖着用青石凿就的圆形井栏,架着一个用木头制作而成的辘轳。一年四季,井水清澈见底,凉汪汪,甜渗渗,盛夏喝上一口,周身凉爽。每天来这里挑水的人络绎不绝,也常见媳妇姑娘们在井边汲水上来倒入大铁盆洗衣服被单。

这眼井何年所凿,已无可考,井栏上也未著朝代。然而,从那石栏上被绳索磨出的指把深的印痕推算,至少也该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吧!

那时还没有自来水,家有壮男的自己挑水吃,没人挑水的就自己买水(巷子里有一驼背老头常年卖水,一担水二分钱还是五分已记不清楚)。我的父亲成天忙于工作,母亲身体不好,也多亏了这位卖水老头,我家做饭洗衣才未陷入困境。

"贫家孩子早当家"。我是家中老大,下边有三个妹妹,最小的弟弟才两岁。十四五岁吧,已经看出父亲一人养活七口人生活的不易。为省出那一笔买水的费用,我让父亲买了一对铁皮的小桶,自己担当起了一家人吃水用水的重任。刚开始母亲不放心,每次我去挑水都要跟着,一下一下转着辘轳把帮我把水打上来,然后跟在后边扶着水桶,看我一扭一晃地把水挑回家。时间一长,母亲看我已能熟练操作,亦不再跟,只是每次都叮咛我要小心。

随着年龄增长,挑着一对小铁桶总觉跑一趟不划算,每次挑水就用院子里张叔叔那一对大木桶,胆子也逐渐大起来,打水时不再是用双手握着辘轳把一下一下把空桶往下放,而是像大人那样,双手扶着辘轳,呼呼呼地把空桶放到底,然后呼哧呼哧地一下一下转动辘轳把拼力地把一桶水打上来。

最艰难的是下雨天,挑着一担水经过那段泥泞的小路,头上雨刷刷下,脚下一步三滑。路过实在没法走的路段,我就放下扁担,咬紧牙拼足劲将水一桶一桶小心翼翼地提过去,然后再一步三滑地挑回去。由于不会用左肩挑,我的衣服右肩膀经常早早就被磨烂。那时,我特羡慕有姐姐的同学,她们可以有姐夫挑水。但只是想一想,过后看水缸水不多了,仍旧主动挑起水桶往井边走。

图/许毅斌

现在想来,实在感谢老口老井,它不仅使我们几条巷的人有水吃,还锤炼了我的意志,对以后在下乡等生活道路上遇到的磨难能够坦然面对,并懂得了体恤父辈的辛苦。

那天去曲江寒窑游玩,突然看到了一口水井,那情,那景,立刻勾起我缕缕情思,倏忽,我的眼前又好像看到昔日那口老井。我像孩童般奔过去,手握辘轳,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挑水的年代。女儿不失时机为我拍下一张照片,看着照片,当年去井边挑水的情景又一幕幕回到眼前。

现在,故乡的人们家家户户都已用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去井边挑水。但挑水的往事却始终萦绕于心,挥之不去。

不知故乡那口人们赖以生存的水井,它还在吗?



作者简介:刘媛玲,西安市灞桥区退休教师,陕西富平人。喜爱文学创作,多年来勤耕不辍,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教师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陕西广播电视报》《八小时以外》《家庭生活指南》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千余篇(首)。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