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塔/江苏射阳) 多名的“惊堂木”(潮言潮语)

 刘沟村图书馆 2023-06-28 发布于河南

Image

   作者李塔,江苏射阳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退休公务员。闲暇时喜欢用拙笔记录时光,抒发情怀,感悟人生。近年来,有多篇诗歌、散文获奖。

Image
  

      初次听说“惊堂木”这一名词,还是在我十四岁那年冬天。生产队干部请了个说书人,每天晚上七点钟在队房里说铁面无私《包青天》与满门忠烈《杨家将》,我特别喜欢听,一天都没落下。有一天,说书说到一半的休息时,大人们议论起说书人说到的“惊堂木”:“拿在不同的使用者手里,叫法就不一样……”这话一直在我心里搁着,为什么呀?那时,我人小幼稚,才薄智浅,不知道这里的奥秘。最近,我又忆起当年的往事,经查阅相关资料后,才知晓它的来龙去脉。

Image

    一、“惊堂木”的由来及定规

    古时候,发生的案件都由县级(含县级)以上的衙门受理,衙门负责案件的审讯、处理和宣判。在许多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古时候衙门在审案子的过程中,县太爷坐上公案后发问,无论是在哪部影视作品中,公案上有两样东西是必不可缺少的。一样是签筒,里面装着很多由竹片或者是木片做成的签票,而另一样则是一块长方形的硬木。使用时,县太爷用用手抓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而后迅速落下,“啪”的一声巨响,吆喝之声震荡公堂,使听审的人产生一种心理畏惧,还没有用刑就把堂下之人吓得魂飞魄散,对接下来的审讯不敢怠慢。这块用来震慑犯人的硬木就是俗称的“惊堂木”。

    “惊堂木”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惊堂木”为虞舜时以正直著称、掌管刑法的士(狱官之长)“明五刑,弼五教”的皋陶①首创,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

    现代影视作品中,不管是什么历史背景,所用“惊堂木”大多都有一些精美的龙纹。其实,唐代之前的“惊堂木”并无图案,只是为方便起见,将其顶面做成弧形而已。

唐太宗时期,人们为了美观,惊堂木上雕刻动物图案,有龙,有虎,有狮,不一而足;武则天永昌年间,官方把“惊堂木”图案规定为龙形,取龙乃皇权的象征;宋代又将“惊堂木”设计为卧龙,并呈张牙舞爪之状;元代惊堂木刻有三爪或四爪龙形;明代龙形略有变化,嘴凸头大,颈粗身肥,有五爪,且头上有角;清朝康熙年间,又将惊堂木上的龙形加以统一修改,使之嘴缩身瘦,看起来就像一条小蛇。

    “惊堂木”的选料极为讲究,以结实耐用为本,多为质地坚硬、纹理细腻的红木、檀木、酸枝、黄花梨、鸡翅木、黄杨木等,但北方也有用桑、枣、黑槐木制作“惊堂木”的。

    “ 惊堂木”的重量也有定规,净重是二斤十三两五钱四分②。二斤代表南京与北京,十三两代表南七北六十三个省,五钱四分则代表五湖四海。从这些寓意考证来看,“惊堂木”重量的定规应该是在明朝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以后,只有那个年代的行政区划才符合“惊堂木”定规的实际情况。

Image

    二、执掌人的身份不同,叫法也不同

    “惊堂木”在早期也叫“气拍”,或者叫“界方”和“抚尺”,后来统称为“惊堂木”。“惊堂木”根据使用人的身份不同,上边雕饰的花纹、体积的大小、所叫的名称也不相同。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一句俗语:“天下惊堂木八分,上至君王下至臣。君王一块辖文武,文武一块管黎民……”过去,也有老艺人对醒木有“七木归源”、“九木归源”、“十三木归源③”等不同的说法。我认为“十四木归源”更加全面、合理。

    这十四块“惊堂木”有哪些呢?皇帝有一块, 名曰:“镇山河”,又名“龙胆”,亦称“震山河”。一拍四海皆震,意为至高无上的权利;皇后有一块,名曰:“凤霞落”,又名“凤翥”,意为母仪天下,霞光满天;宰相有一块,名曰:“佐朝纲”,又名“运筹”,意为一人之下 ,福佐朝纲;文官有一块,名曰:“惊堂木”,又名“惊堂”,震人心魂;武官有一块,名曰:“惊虎胆”,又名“虎威”,意为统领军队,以振军威;和尚有一块,名曰:“戒规”,又名“振垃”、“醒术”、“驱邪”、“含牌”,以醒神心 ;道士有一块,名曰:“镇坛”,又名“镇坛木”,驱鬼除妖;郎中、药铺有一块,名曰:“审慎”或“慎沉”,沉着冷静,妙手回春;教书先生有一块,名曰“醒误”,又名“呼尺”,用于维持课堂纪律;当铺有一块,名曰“唤作”;客栈有一块,名曰“镇静”;糕点店饽饽铺也有一块,称为“茯苓” ;舞台演戏时用的小木头,北方谓之“如意”,南方叫做“响堂”;说书艺人有一块,名曰“醒木”,又名“过板石”、“拎儿”,或叫“止语”。开讲前一拍,意在告诉听众注意,说书马上开篇。

    在古代,民间的“惊堂木”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惊堂木”,它们没有重量与材质的要求,体积也比官府的小。

Image

    三、“惊堂木”的演变与拓展

    到了近现代,随着时间的流逝,真正的“惊堂木”已不复存在,但从“惊堂木”演变而来的新产品应运而生。一是主审法官使用的法槌;二是教师使用的教鞭(有条件的已使用电子教鞭),又名教杆或教棒;三是拍卖师使用的拍卖槌等。教鞭与拍卖槌没有统一的规格标准,下面着重讲一讲法槌。

    法槌共有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底座,一部分是槌子,分别重1500克和500克,均选用优质的实木制作。底座是18厘米的正方形,高度为3厘米,四角镶嵌着蝙蝠形的白色铜花,一个用铜丝围成的8厘米见方的正方形镶嵌在底座的中间,十分精美。槌头高3厘米,直径4.5厘米,槌子总长26厘米,槌身呈圆柱形,槌顶镶嵌着金黄色铜制法微,槌部两端呈对称的半圆形,中间的圆柱形上用黄色的铜片包裹,铜片上面刻着法槌所属的法院名称。

    法槌槌身及底座质地坚硬而有光泽,抗弯曲耐腐蚀,寓指人民法官刚直廉洁、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底座为矩台形,表面嵌有矩形铜线和我国传统饰纹,与法槌方圆相衬,既寓意司法公正,又取“智圆行方”之意,象征法官应成为智慧和正义的化身。槌与座相击,声音清彻坚定,烘托出法庭的庄严神圣。槌体顶部镶嵌的天平铜片象征公平正义,圆形和方形结合的底座暗喻方圆结合,寓意法律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相结合。槌体的正上方雕刻着传说代表公正的獬豸,寓意法院应保持廉洁公正的形象。法槌的手柄部分加刻麦穗和齿轮,寓指法院的审判权是人民赋予的。

注释:

①皋陶(公元前2220年——公元前2113年),偃姓(也说嬴姓),皋氏,名繇,字庭坚。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圣”(皋陶、尧、舜禹)之一,后世尊为“中国司法始祖”。历经唐虞夏三个时代,长期担任掌管刑法的“士师(理官)”一职,以正直闻名天下。

②古代的斤两是按照十六两秤来计算的。十六两秤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 有少一两少福气,少二两少利禄,少三两会折寿的寓意,告诫卖家诚实、守信。1959年6月25日新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将1市斤=16市两改为十进制,即10市两=1市斤。

③传说,古人把和尚与道士列在一起,是为了避开“十四(事)九不成”的忌讳。和尚信佛,道士信神,天生就不是一条道上的人,既不符合本意,也不符合天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