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艺术万年史-094》安息王国的艺术(下)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3-06-29 发布于上海

安息王国的艺术(下)

在安息城市遗址中都有一些雕刻,绘画的残片出土,尽管它们破损严重,却说明安息的造型艺术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一般而言,早期的安息艺术受波斯、希腊影响较大,雕像制作多委之于在安息工作的希腊匠师,与罗马使用希腊艺术家的情况相仿,后期安息艺术便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色,人物皆身着典型的安息服装,神态庄端,动作平稳,衣褶纹理细密规整,这些风格特色使安息艺术汇入了东方艺术的洪流。早期的安息艺术以尼萨古城发现的遗物为其主要代表,在尼萨王宫宝库中,曾发现银质镶金的雅典娜女神像和小爱神像,显然为希腊匠师所制。此外,还有一尊名为《尼萨女神》的雕像(其名为今人虚拟,不一定准确),表现为一着希腊式衣衫的少女,神情端庄而微带笑容,可认为是借用希腊雕像表现本地神祗的佳作。有一尊类似希腊的阿鞭芙洛提特女神(维纳斯女神)的雕像,上半身以白色大理石刻成,取裸体姿态,下半身以灰色大理石刻成,取着衣姿态,头微向前倾,身侧转而双手向上。除双手姿势外,这尊雕像的形制使人想起那尊著名的希腊雕像《米洛的维纳斯》,然而,它双手向上高举似握头的姿势,却使人联想到安息历史上的一位著名公主,她就是安息王密特里达斯一世(约公元前171-139年在位)之女罗多古娜,据说有次她正在洗头之时突传敌人进攻的消息,她便祈祷待她洗完头后敌人即将消灭,因此人们称此像为《罗多古娜像》,以纪念她洗发退敌之事。此像很可能是希腊匠师按安息宫廷要求而作,把古典的维纳斯女神装扮成一位安息公主,和当时流行的以希腊雕像表现本地神祗如出一辙,可见一些国王、贵族之像也必然喜欢模仿希腊雕像。这种安息宫廷的时尚说明当时西亚到中亚的统治者对希腊艺术有一定的欣赏,因而整个时代具有希腊化的特色。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希腊化雕像一般都不大,高仅两尺左右,可见它们不用于公共场所,而仅作宫廷室内陈列赏玩。至于神庙大殿中的众多泥塑雕像,以其泥塑技法和五彩着色的传统,就更多地带有本地特点。这种本地传统与希腊化传统的进一步融合,才促成了后期安息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艺术。这方面的代表作可举伊朗西部埃里迈达地区的沙米出土的一尊安息贵族的青铜巨像。"这位贵族身着典型的安息服装,衣服上的软褶纹表现得非常精细清晰,"从而显露出鲜明的安息特色。

安息的工艺美术相当发达,而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它除了融本地传统与希腊、波斯传统于一炉外,还增加了新的因素,那就是从中亚的草原游牧民族斯基泰人(亦译西涂亚人)吸取的艺术风格。这些草原民族的艺术主要表现在首饰、带钩、马具之类日用什物的装饰上,多以禽、兽争斗为题材,美术考古中称之为"动物风格""斯基泰野兽纹",善于对动物的特征予以夸张(如鹿之角、鹰之啄、虎之嘴)和强调拚斗纠缠之状是其特色。安息本来就是一个半农半牧的民族,血缘上和地理上皆与草原各族接近,因此也很喜爱这种动物风格,常用之于各类工艺品中。不过,在希腊艺术的影响下,安息工艺品上的斯基泰野兽纹也变得更为逼真生动,夸张的程度有所减轻。例如,尼萨出土的一些工艺品中可见斯基泰野兽纹中常有的奔鹿形象,但安息的奔鹿更具生动之态,其鹿角比较匀称,与斯基泰之过度夸大不同,而且鹿头略微回转,显示一定的类似希腊艺术的气韵。安息匠师这样善于把斯基泰风格与希腊风格融合起来,遂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安息的工艺品也流传甚广,从中亚各地直到我国北部和蒙古一带,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近年发现的安息工艺杰作,以尼萨王宫宝库出出的一批角杯最为著名。角杯这种饮酒器皿在草原民族中是常见的,但安息王宫宝库的角杯以其珍贵隆重而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它是王极的象征,是国王登基时使用的礼器,因此以黄金象牙制成,镶以宝石,刻以精美的浮雕。从源流看,波斯帝国时期已有角杯的制作,但波斯角杯全以金、银制成,通常是在一有翼神兽的后身接一直竖的角杯,兽与角未联为一体,工艺虽然精美图案却嫌呆板。

安息角杯却更接近于草原民族固有的以角为杯的传统,杯身主体长而弯曲类似牛角,仅在角的尖端刻以神兽形像(有角的虎豹或有翼的狮马),整体线条流畅,曲度尤现优雅强力之美,是更能体现草原民族精神的高贵礼品。尼萨宝库出土之角杯有40件之多,大小不一,其最完美者高约尺余,杯口刻成古典的檐边图案,杯身则分成高度不等的几条浮雕带(皆以象牙制成),其中表现的人物故事多取希腊神话,大约是模仿古典神庙或器物上的浮雕,可辨认出希腊的奥林普斯12天神以及某些希腊悲剧中的神话情节,显示作者对希腊艺术的熟悉和安息宫廷的流行品味。如果说这些浮雕带是希腊艺术的移植(同时也以其精美显示它的价值)的话,那么整个角杯的形状和杯端姿势飞扬的神兽的刻划却突出了安息艺术的本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