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过红色镇雄(全文)

 与艾同行 2023-06-29 发布于云南

神奇的红土地,历史悠久的镇雄,曾被称为“大雄古邦”。鸦片战争后,镇雄人民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1930年后,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游击队便在镇雄县的罗坎、母享、坡头等地活动。红军和地下党组织以及镇雄老区人民坚持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极大贡献。

“三多”镇雄

民国时期的镇雄,是滇东北著名的封建堡垒。地主阶级利用手中掌握的政权、财权、军权,对镇雄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剥削,并强行在镇雄种植鸦片,致使人民不堪承受沉重的“烟亩罚金”,致使不少人家因种毒、吸毒而家破人亡,田园荒芜,使镇雄形成了枪多、烟多、土匪多的混乱局面。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导致镇雄经济凋敝、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人民被迫走上反抗的道路。

地下地下

由于镇雄地处川、滇、黔交界处,山大林密,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30年代初期,中共四川、贵州、云南地下党便在三省交界的镇雄一带组织游击队,开辟游击区。

30年代初,川南地下党员赵斐亚、胡旦元根据地下党四川省工委的指示,在川南组建革命武装。这时候的云南地下党员杨伟贤与镇雄罗坎的陈名芬组织游击队,活动在川、滇、黔边境。赵文海(1936年任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支队长)、周绍先(1936年参加抗日救国军第三支队)也在这支游击队当中。地下党员赵斐亚、胡旦元与杨伟贤取得联系,将队伍合并后,在川滇黔边区开辟游击区。

1932年,杨伟贤等不断扩大游击队,并于7月21日率部袭击了趁天灾“操纵粮价”的罗坎土豪,开仓救济饥民,并在当地宣传革命道理,号召人民参加游击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消灭剥削制度。

罗坎镇党委书记陈豪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的镇雄革命老区罗坎镇,过去叫做“罗关中学”现在是罗坎中学,在地下党活动的时期,这里是掩护镇、彝、威地下党支部活动的秘密活动点。该镇的石头沟“景庄小学”也是当时的聚集活动点之一。镇、彝、威地下党支部1947年还在镇雄的罗坎成立了“农翻会”,并一直活动到解放。

1933年8月初,杨伟贤等到镇雄营救范敬章(范敬章是镇彝威剿匪指挥部营长,曾因杨伟贤联系他策动兵变,在率部起义过程中因叛徒告密被捕),游击队于8月11日劫狱,大闹镇雄城,救出范敬章。

为了在边区开展武装斗争,1934年5月,毕节地下党支部负责人林青同缪正元到镇雄泼机一带与范敬章取得联系,同时召开了贫苦农民座谈会,(同年夏天范敬章入党)按党组织决定在镇雄毕节边界发展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

此时,镇雄母享、坡头一带农民因不堪土豪劣绅的,起来反抗,母享串九进步青年胡昆将反抗的农民30余人组织起来,参加了游击队。

烈士后裔、母享游击队主要负责人黄华先之子黄训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世纪30年代,我父亲作为母享游击队主要负责人带领地下党组织的革命武装打游击,的确是“热血一腔沃故土,英名千秋留汗青。”我父亲黄华先是1941年3月遇难的。当时是当地群众在半夜将其部分残骸悄悄偷回,草草掩埋在母享上街口汪家营。为了纪念革命先烈,2006年8月,我自己给父亲以及与父亲一道牺牲的黄福先叔叔修建了“烈士墓”。在母享,还有许多烈士连尸体也没找到……我们真的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

特别游击队

1935年2月上旬,中共中央和军委决定以川滇黔边境作为发展地区,建立新的苏区。为实现这一战略方针,中央决定由徐策、余泽鸿、戴元怀、夏才曦、邹风平、徐策(原红军三军团五师政委)、余泽鸿(原红军干部团上干队政委)、戴元怀(原红军八军团民运部长)、夏才曦(曾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邹风平(中共四川泸县中心县委书记)等组成中共川南特委,由徐策任特委书记,负责长江以南,金沙江以东,包括泸县中心县委工作地区在内的整个区域的地方工作;选派一个干部连、一个基干连、一个运输排、一个卫生班、一个警卫通讯班和几个修枪工人与川南叙永游击队汇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徐策任政委,王逸涛任司令员,余泽鸿任宣传部长,刘干臣(原红军新编师师长)任参谋长,曾春鉴(原红三军团六师参谋长)任副司令员。)“纵队”在“特委”领导下,配合主力红军作战。此后,纵队与红军黔北游击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特委更名为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

4月,“纵队”收编镇雄茶木艾宗藩部的武装六七十人,编为一个支队,由艾宗藩任支队长,驻守水田寨,以此为据点,在镇雄花朗坝一带开辟新的游击区。7到8月,“纵队”回旋镇雄,先后到达雨河、茶木、坡头、母享、黑树、鱼洞、泼机、以古、场坝、芒部、木卓、罗坎等乡镇,开展宣传活动,打击土豪劣绅,开仓济贫,击退滇军阻击,扩大了“纵队”在镇雄的影响。

1935年秋,“纵队”派阮俊臣等人到镇雄组织游击队,开辟新的游击区。游击队很快便发展到500余人。年底,与中共贵州省工委取得联系。1936年1月,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进入贵州,决定以毕节为中心,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2月,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成立抗日救国军,将阮俊臣部编为抗日救国军第三支队,阮俊臣任支队长,欧阳崇庭(红二、六军团某团政治部主任)任政委。阮俊臣奉命率部继续在镇雄开辟根据地。此后,三支队以母享、黑树、鱼洞为中心,配合主力红军长征在镇雄、毕节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在金银山伏击中央军九十九师十四团;奔袭孙家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打击边区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摧毁民团武装,广泛开展抗日宣传。

县史志办原工作者刘顺和曾经跑遍县内外采访过游击队和红军当年在镇雄活动的情况。刘顺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早在30年代初期,中共四川、贵州、云南地下党便在三省交界的镇雄一带组织游击队,开辟游击区。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合编后,队伍最多时超过了4600人。他们先后在镇雄整顿、回旋,然后激战以萨,强攻以勒,夜袭大湾,二进母享,三入罗坎,鏖战花朗坝,伏击古洞坪,转战千余里,战斗数十次,完成了配合主力红军长征的任务,并一直坚持斗争到1942年4月。沉重打击了政府在镇雄的基层政权。

抗租抗捐掀高潮

1936年夏,在“纵队”的宣传下,镇雄人民已纷纷组织起来,掀起了抗捐抗税的斗争高潮。镇雄人民“与匪(政府对'纵队’的诬蔑,以下同)串连,招纳青年,暗自投匪,希以抵抗公务。……甲长等去追问,该民便去向匪控报首人伊,而匪军闻风,即派人指定一切当务前甲与乡闾邻等牵抢,自去年所收人民之款,都在追赔”。

……姜兆钦于7月任三区(镇雄母享镇)区长后,撤销了玉田、耀东两乡追收积谷、烟税不力的乡长,并率团丁到各乡催收,还每亩加收烟税5吊。

为了支持人民抗捐抗税的斗争,“纵队”于8月30日袭击母享镇。此后又进驻花朗坝,袭击了附近土豪。10月30日,袭击大湾子,11月初,纵队在威信黄连坝诱敌深入,伏击击退滇军镇彝威独立营及镇雄、威信民团,击毙击伤敌兵多人,俘敌排长以下10余人,缴获长短枪30余支,子弹2000余发,大洋1000多块。11月11日,再次袭击母享镇,攻克三区区公所,缴获长短枪40余支,大洋7000余元,打击了大湾、母享区、乡镇长和土豪劣绅。“纵队”在花朗坝、大湾和母享街上召开群众大会,广泛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的政策,号召当地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抗租抗税。此后,镇雄抗烟税、积谷的斗争掀起高潮,连省禁烟局也称,镇雄各区所欠烟税,“为数之巨,不独为全省之冠,实属吓人所闻”。

接着,“纵队”和三支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号召边区爱国同胞联合起来,共同抗日,为国家民族的生存而斗争。此后,“先遣队”转战镇雄,先后攻克以勒地霸陈家岩洞,击毙自民国初年来一直在当地作恶的地霸陈明发。又在母享古洞坪伏击击退滇军镇彝威独立营的进攻。

正当“先遣队”在“特委”的领导下在镇雄进一步开辟革命根据地之际,发起对游击队的第二次“三省会剿”。紧接着,“先遣队”在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下,开展了反“围剿”的斗争。

坪上乡党委书记陈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乡的红岩,是镇雄贫困的村组之一。曾经是红军游击队活动的中心,也就是根据地的中心。当时的游击队第四大队就是在这里举行会议、进行整编的。在这里,游击队根据原抗日救国三支队的规定,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纪律,游击队得到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当时以红岩为中心的“镇雄西南片区游击区”覆盖了坪上、以古、安尔、场坝、花山、五德、牛场等乡镇。

1937年,原抗日救国军第三支队四大队以坪上红岩为根据地,在坪上、以古、场坝、花山和五德、牛场等乡镇开辟游击区,先后袭击彝良油房沟土豪潘保董、镇雄豆戛寨土豪陇小官(陇吉昌),攻克了不听劝告、誓与游击队为敌的镇雄八区区长黄树贤碉楼和赫章可乐区公所――水营头,并将当地土豪的粮食、猪肉、衣服、大洋、铜元等大量浮财分给群众。

1936年到1941年,队伍经历了从“纵队到先遣队到游击队”,从“地下到公开到游击”,从“广泛的宣传活动到武装斗争到投入抗日洪流到反围剿斗争”等不凡的穿越,直到解放前夕,走过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队伍最多时,已超过4600人;壮烈时,几乎全部牺牲……

昭通镇雄母享游击队、云南游击支队,先后在镇雄、毕节、川南、威信一带,坚持斗争长达12年之久,他们主动引敌进攻,牵制了敌军10多万兵力对中央红军的追击,有力地策应了主力红军北上成功。

坡头镇党委书记陈霖站在“鸡鸣三省”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里是镇雄县坡头镇镇政府所在地,这里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鸡鸣三省”。在我后面几十米就是镇政府办公楼。在我的左前方不远的地方就是当年红军五军团到赤水河上游碧素渡口击退民团阻击,强渡赤水河的地方。――长征途中,我们坡头的王清铭等人参加了红军。王清铭后来还担任过团长、干部部长、师政委等职务。当时,镇雄有30多人参加了红军。

一渡赤水

1935年2月7日,中央和军委决定到镇雄集中、休息和缩编,并命令红五军团为右翼队,8日经坡头到以勒一带宿营。8日清晨,五军团从威信水田寨出发,到赤水河上游碧素渡口击退民团阻击,强渡赤水河。下午4时许,红军先头部队经过坡头到达槲烟林,与滇军镇雄独立营宗连遭遇,将敌击溃,为消灭逃入槲烟林碉楼中的敌人,双红军战士彭吉新等5人光荣牺牲。由于滇军安旅已进驻离党中央及军委驻地院子仅40里的镇雄大湾子一带,8日晚,中央及军委改变到镇雄集中的计划,9日,五军团退回水田寨。

在镇雄革命老区参加红军的已故老红军鲁才能之女鲁长征在记者采访时说,镇雄革命老区在上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期间,红军曾两段时间在镇雄战斗和开展活动,播下了许多革命的种子。同时也有许多群众参加红军,我父亲是1936年3月在镇雄以萨沟参加红军的。长征过后,又奔赴抗日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任第四师司务长、粮秣管理员、教导队营副等职务。1955年退休回乡。属于镇雄离休的老红军之一,生前曾给我们讲述过许多红军长征的动人故事。

二渡赤水

在县城东北约70公里的大湾镇的老场坳口,是红军五、九军团与滇军作战的战斗遗址。1935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和军委决定回师东进,二渡赤水,为了摆脱驻镇雄一带滇军的侧击和川军的尾追,迷惑敌人,争取渡河良机,中央军委决定五军团主力、九军团一个团于11日佯动镇雄。在执行任务时,大造进攻镇雄县城舆论,使滇军感觉红军主力将进攻镇雄。11日,红五、红九军团由威信石坎子进入镇雄花朗坝、大湾子一带。下午4时许,先头部队在大湾子北面约1公里处的老场坳口与滇军五旅遭遇,战斗约一小时后,红军在密林和浓雾的掩护下,撤退到水牛山一带,第二天退回石坎子。滇军听到红军将进攻镇雄,迅速退守镇雄,一时,川、滇、黔的军阀均认为红军将夺取镇雄,而红军却迅速二渡赤水,取得了辉煌的遵义大捷。

从1935年2月开始,红军一方面军长征经过了镇雄的106个村寨。红军在镇雄留下了:“兜圈子――穿敌阵杀敌';“破天险――奇袭广德关;出奇兵――激战哲庄坝”等惊险传奇的动人故事。

乌蒙回旋战

镇雄革命老区老促会会长王必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饱览红军长征过云南排兵布阵“乌蒙山回旋战”革命老区古战场风韵,缅怀开国领袖主席信步长征,挥毫指点江山留下了“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的史诗峥嵘……著名的“乌蒙回旋战”主战场就在镇雄的巴溜。”

1936年2月初,、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等率领红二方面军二、六军团,先后在贵州黔西、大定、毕节和镇雄的黑树庄等地组织地方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扩大红军队伍。当红军轰轰烈烈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时,2月18日派出樊松甫、郭汝栋、李觉、万耀煌、郝梦龄等5个纵队的11个师、1个旅穷追红二、六军团,同时调川军、滇军“堵剿”,企图将红军在黔西、大定、毕节一口吞掉。

对此,红军于2月27日撤出毕节,待机转移去安顺,红军行至妈姑、回水塘一带时,被三纵队截断道路,红军便立即改变行动计划,向彝良奎香方向前进,于是红军便与敌人展开了长达23天的乌蒙山中回旋战。

3月6日至10日,红军在赫章以则河等地伏击了敌人樊松甫的28师,巧妙地将敌人向西调出以后,红二军团的一千多人经林口、石坎进入镇雄花山、放马坝一带。红二团的另一部分却从奎香寸田坝一带出发,经林口、花山、放马坝,来到阿佐一带。

――高而美,险而绝,刻下了历史遗迹的南天门令人神往......

这里地势特高,真有登上天庭的感觉;这里天生险峻,风景诱人,似乎令人忘记了凡尘;这里有一座石山,形象不凡、雄伟苍劲,就像留了长胡子的将军。这与将军“南天门”下点兵的故事,成了完美的结合。

南天门,是牛场至八卡的通道,这里不仅有奇山、奇树、奇石、云海等仙境般的诱惑,更重要的是有“南天门”下点兵的故事带来了更多的神秘和向往......

夺取昭通第一关――

红军二军团战斗过的广德关,在镇雄县牛场镇的和平村,位于县城西面93公里处。广德关可谓高、险、奇。他,北依百丈悬崖,南临千尺深壑,东靠险峻的黄泥坡,西面雄视石笋沟,沟两侧奇峰挺拔,绝壁千尺,雄险奇峭,史称昭通进入镇雄的第一险关。1936年3月,红二、六军团长征进入镇雄,镇雄政府调集民团数百人在广德关修筑工事,凭借天险扼守。9日晚,红军二军团先头部队借夜色掩护,进入石笋沟,并隐蔽于广德关下丛林中。这时,民团还认为红军即使要来,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内到达。10日黎明,敌人还在睡梦中,敌哨兵也在垛口内无精打采地打瞌睡,当红军战士猛然从哨兵面前出现时,敌哨兵还迷迷糊糊地问:“你们见到红军没有?”战士们端枪瞄准哨兵高声答道:“我们就是红军!”接着,红军从广德关下冲杀上来,民团哨兵被吓得呆若木鸡,直达罗嗦,来不及放枪报警,就当了俘虏。还在酣睡的指挥官安问石、安绍卿等被喊杀声吓得魂不附体,连滚带爬地抱头鼠窜……有的敌兵连刀枪都顾不及带上,便逃命而去。

当时,曾亲身参加防守广德关的夏伦举、刘先培等人回忆说,红军像天兵一样来得突然,又不知有多少人,一听枪响,民团就被吓得像裹草帘子一样不顾命的跑,总指挥安问石一听冲杀,翻身下床就跑,鞋子都跑落在包谷山。就在安问石翻身下床时,勤务兵将他的衣服、被盖抱来塞进背篼,背起就跑。跑过包谷山、翻桶山,直到鲁坤,见红军没有追过来才停下。这时,背篼里竟然有猫叫的声音,打开被盖一看,原来是万富考家的猫睡在安问石床上,红军冲过来时,慌乱中的勤务兵不小心将被盖连猫卷起,背着跑了也不知道。所以,在牛场还流传着《民团梦碎,“猫受困”》的故事。

击退民团,红军一举夺取广德关,打通了进入镇雄的通道。

场坝镇党委书记邹泽源指着指挥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红军激战哲庄坝时,在镇雄县场坝镇巴溜村设置的指挥部。在这里,成功地指挥了乌蒙山回旋战斗中场面最大、鏖战最激的一次战役……

1936年3月11日,红二军团进入到镇雄的以萨沟、巴溜一带,俘得敌人逃兵,得知中央军万耀煌纵队主力十三师将于12日经过赫章哲庄坝到镇雄截击红军。当晚,红二军团领导、任弼时、关向应等在以萨沟作出决定,在哲庄坝伏击敌人。次日,红军第四、六两师到哲庄坝伏击敌人,红军指挥部设置在场坝的巴溜村三合头。这次战斗,从激烈的鏖战,到我军取胜,红军歼敌一部,缴获轻重机枪7挺,长短枪数百支,敌纵队司令万耀煌险些被俘。

我红军十八团政委余秋里左臂负伤(后来,成了独臂将军)。

以古镇镇长余德良接受记者采访时,指着安尔洞红军烈士纪念碑说,这是以古镇的安尔洞红军烈士纪念碑。1936年3月,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安耳洞时,敌人派飞机轰炸,隐蔽于丫口竹林中的5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被当地群众安葬于黄家田。不几天,两名因病掉队的红军战士又被土匪杀害后抛进鱼儿湾溶洞中,1969年改葬在这里。在安尔牺牲的就有7位红军烈士。

1936年3月,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镇雄126个村寨,在镇雄一带开展著名的“乌蒙回旋战”,将围追堵截之敌调到镇雄等地,最后从镇雄安尔以西、赫章财神以北采取“敌进我退”的战略战术,打开缺口,迅速南下,跳出包围圈。于3月28日胜利到达南北盘江之间,结束了转战千里的“乌蒙回旋战”

走过镇雄,老区的红色故事传奇动人;走过镇雄,老区的峥嵘史诗令人难忘!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举报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