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一位妻子被宣告死亡后,丈夫的行踪看哭无数人

 黑灰情报局 2023-06-29 发布于福建

我是小灰,懂些歪理的90后老男孩。

两个月前,60岁的黄建才带着妻子殷桃香来到上海。

殷桃香不小心患上了淋巴癌,他们跑了很多地方求医问药,上海是他们的最后一站:因为殷桃香终究没有战胜病魔,近期刚离他而去。

他们在刚到上海的时候疫情的局势并没有那么紧张,殷桃香住进了医院化疗,他就呆在她身边陪着。

在治疗的期间,上海的疫情突然汹涌起来,黄建才也得知了情况,因为呆在医院中他心里稍安。

“医院总比其他地方安全。”

确实,对于病人和家属而言,没有什么地方能够比医院更令他们安心。

但环境安全是一码事,妻子的身体健康情况又是一码事,医院也不能保证所有病都能百分百治得好,更何况是癌症。

他的妻子身体每况愈下,哪怕他一直在乐观看待,依旧难挡死神的降临。

5月4日,殷桃香的病情突然恶化,整个人陷入昏迷状态,医生抢救了两天,但最终还是没能挽回她的生命。

5月6日,医院宣告殷桃香死亡。

即便黄建才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依旧难以接受。

“怎么能说没就没了呢?”

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人突然离开,让他有些无所适从。

第二天,殡仪馆的车停在医院门口,带走了她的一切,前一天还躺在床上的妻子,再次回到他身边的时候,已经躺在冰冷的骨灰盒里。

他特意留下了一个行李箱,因为他早就打定主意,要把妻子的骨灰带回家。

“我一定要带她的骨灰回家。”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那时候的上海还未宣布社会面清零,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出行不便。

他们的家在常州,而上海虹桥站每天只有一班车能到常州。

他不知道怎么买票,也不会网上购票,最后只能无奈的让家里人帮忙。

上海对他们夫妻俩来说是座陌生的城市,妻子离世后,他一刻也不想多呆,只想让妻子早点魂归故里。

票还没着落,他已经启程去车站。

“不能让她一直在外面漂着。”

从医院出来的时候,街道上空空荡荡。

医院到车站有20多里路,因为疫情的缘故,他只能走过去,有人告诉他步行需要5个多小时。

他不认识路,也不会用导航,他只能边走边看,如果看到有过路的志愿者或者其他人,就上前去问一嘴。

5个小时的路程,他从下午1点走到了晚上。

他一直在路上,也只有逢桥的时候才会放慢脚步,因为他老家有一个说法:亡灵无法自己过桥,必须喊名字带着过桥。

“她不认识路,不喊的话会跑丢掉。”

所以每一次逢水过桥,他都会一遍遍念叨:

“殷桃香,你跟我走,我带你回去。”

图源:澎湃新闻

看到这,忍不住有些泪目。

去年,也有两个至亲离我而去,时间相隔不到三个月。

在我老家也有类似的说法,我依旧清楚的记着,那时候从殡仪馆出来,我抱着用布蒙上的骨灰盒,喊了一路:

“爷爷,我们回家了。”

这种确实是虚无缥缈的事情,我一般是不信的,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自己却忍不住会去做。

所以,对于黄建才的所作所为,我特别有感触。

晚上七八点,黄建才终于赶到了车站,但那时候已经没有回常州的车。

他在车站附近找了个角落,靠着行李箱,仿若与妻子相互依偎,而后静静的等待家里的消息。

或许是上天的垂怜,第二天家里就传来了好消息。

车票,抢到了,他松了一口气。

“终于能带她回家了。”

他成功踏上了归途,几个小时后他通过车站把行李箱交给了儿子。

在儿子接手行李箱的那一刻,他念叨着:

“殷桃香,儿子来接你了。”

老家准备好了墓地,亲人也就会前来吊唁,而他,陪着妻子走完了最后一程,该去隔离了。

他无法亲眼看到妻子入土为安,但心里却很安定。

因为他清楚,妻子已经回家了,也会懂得他的难处。

平淡且真挚的感情,总是更容易让人潸然泪下。

上一次看到这样的新闻已经是去年,零下24°C的街头,一位老太突发急症离世,丈夫在赶到现场后解开自己的棉袄,紧紧的将其抱在怀里,一抱就是数个小时。

路人看不过去想把他搀扶起来,却被谢绝:

“我不冷,我想最后再抱她一会儿,以后都没有机会了。”

这是无数人向往的婚姻,也是无数人羡慕的感情。

没有轰轰烈烈,就像一潭清泉,只有细水长流,此世有如果有这么一个爱我的人或我爱的人,是一种幸运。

只是,这样的感情似乎很多时候都发生在老一辈身上,所以我们也越来越羡慕他们。

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

我也想要这样的爱情,没有海誓山盟,只有默默守候,互相理解、互相依靠,结婚、生子...

到老的时候,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看着对方的白发,相视一笑。

我相信这样的爱情,会有的,会找到的。

无论是你,亦或是我。

点亮在看,分享他们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