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品种卖1元/斤,新品种卖5元/斤,你需要观望几年?

 花果飘香 2023-06-29 发布于浙江

安徽砀山的梨树王景区
安徽砀山不愧为中国梨都,不仅拥有50万亩的梨园,连百年以上的老梨树就有6万余株。在砀山县良梨镇境内,还有一棵300余年的梨树王,枝杈虬劲,花开如银,蔚为壮观。
李杰军的家就在附近。据他回忆,自从会走路的那天起,到那里都是梨园,不知不觉,已走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李杰军除了打理自家十六七亩的梨园外,在成熟期还会帮果商代收果实,当水果经纪人。
“你怎么认识他的?”我问张志发(北京北方丰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这趟是他带我过来的。

李杰军(左)向张志发介绍“新玉”在砀山的推广情况

去年张志发就特想带我来砀山看看高接的“新玉”梨,受“非粮化”政策的影响,苗木需求量严重下降,新品种推广的重心转移老产区。只是因为疫情,去年未成行。
“我俩是不打不相识。”张志发说:“我们在2020年年初拿到'苏翠1号’实施许可权后,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维权。当时他在抖音上卖接穗卖得很火,我们就委托第三方假装客户到他这里来看,拍照、视频、录音……”
“然后你就起诉他了。”我笑着说。维权方的现场取证跟我的现场采访挺类似,这会桌子上还放着我的录音笔。

今年新嫁接的“新玉”接穗

“没有起诉他。”张志发说:“因为我们考虑要在这里发展,看到他的推广力度很大,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肯定要把这么优秀的人才拉过来。”
“收编了。”我倒觉得这种通过维权来聚集团队的方法挺好,就像三国时期诸葛亮收姜维。

“现在砀山梨主要什么品种?”我已经很多年没来过这个梨都了,说白了就是对老产区和老品种都不感兴趣。
“除了酥梨,砀山数'黄冠’最多,我们村(李老庄)'黄冠’占大半。”李杰军说:“但现在全国各地都有'黄冠’,河北特别多,供大于求,所以价格就掉下来了。这几年大家又开始接'秋月’'苏翠1号’……”

“苏翠1号”和“新玉”(2022年)

“从你个人种植的角度,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品种?”我问道,还特意交代要抛开自己代理的品种。
“早熟、上市早、管理简单,特别像'苏翠1号’和新玉。”还没说两句话,他又绕回到这两个代理品种,“7月底8月初就没有了,下半年可以出去打工,在外面挣半年的钱。”
后面这句话我觉得对农民是挺有价值的,因为自己原来在体制内时的研究重点就是早熟梨,所以有疑问:“我们原来在做'翠冠’的时候,发现早熟品种在北方很难推广,北方人喜欢耐储藏的品种,早熟品种一般都不耐储藏,现在这个观念变了?”

果农们正在为老梨树授粉

“变了。”李杰军说:“这几年早熟品种都比晚熟品种好,像'砀山酥梨’和'黄冠’卖1元/斤的时候,'翠冠’卖2~3元/斤,最高的时候卖4元/斤,我们的观念自然而然就跟着变了。”
我笑了笑,心想还是经济杠杆最管用,接着问道:“你这几年做下来,觉得在老产区推广新品种有什么难度?”
我不喜欢来老产区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产量大,价格低,而且老产区的果农往往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包括新品种、新技术。在砀山,我看到最多的还是传统的“砀山酥梨”和疏散分层形,就像我们喜欢讲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一样。

传统的“砀山酥梨”和疏散分层形

“我倒没觉得有什么难度。”李杰军说:“我那一年开'苏翠1号’现场会,全县来了上千人,现在我的难点是张总给的接穗太少,一到就没了,都是靠抢的。”
我将信将疑,因为刚才在他的高接示范园旁边,我问过一位正在为“黄冠”授粉的果农:为什么没有跟着改接新品种?他说“黄冠”产量高,管理简单,去年行情也不错,卖到2元多/斤,觉得没必要换。
“你觉得他最终会不会换?”我问李杰军。因为是紧挨着的果园,示范效应应该最强。
“去年是因为受冻,普遍减产,像'黄冠’正常一亩地可以结1万斤,去年只有1千斤,所以价格高。”李杰军介绍道:“如果按往年的价格,'黄冠’卖1元/斤,今年'新玉’收5元/斤,来年又收5元/斤,他肯定改'新玉’,但需要一个过程。”

张志发(左1)和李杰军等人在检查果农的嫁接情况

“我们果农朋友要眼见为实,你光说新品种好没用,他不相信的,要先观望,所以推广新品种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张志发补充道。
这种说法我能理解,葡萄中的“阳光玫瑰”就是很好的例子。2018年我写“五亩换大奔”的案例时,绝大多数农户都处于观望阶段,甚至说吹牛,忽悠,“又想骗我种葡萄”;一直等到2020年,出现苗木脱销,才标志“阳光玫瑰”已经完全被大家接受。
这个时候想拦都拦不住。

“这是准备套'新玉’的果袋?”我看到桌子上摆着一堆双层袋,上门印着“北方丰达”的LOGO和“新玉专用袋”的字样。

能套出金黄色外观的果袋(2022年)

“对,我们去年做了试验,选了一种最好的果袋,专门定做的。”说着,张志发拿起一个果袋,介绍道:“它有3层蜡,除了防水、防虫外,套出来的'新玉’表皮会发亮,非常漂亮。”
“颜色就跟'秋月’一样。”去年他第一次找上我的时候就想把“新玉”打造成“早熟秋月”。
“对,颜色是金黄色的。”张志发说:“我去年从慈溪买了一些'新玉’带到嘉兴市场,给做水果的一位朋友品尝,那个颜色是青黄色的,跟我们的'新玉’不是同一种颜色,口感也不对,我估计抹药了(指赤霉素,有膨大作用)。”

外观青绿色的“新玉”(2022年)

“今年是打算把这里的果子都收回来?”我先前听过他有这种想法,加上在定制果袋,大概八九不离十了。
“收果子的想法源于刚才说的那位做水果的朋友,他尝了我们的'新玉’梨后赞不绝口,评价很高,问我有没有量?因为去年刚开始推广,没有多少果子,今年估计有50万斤。”张志发说。
“他能出什么价格?”我追问道。这是观望农户能否跟进的关键。
“我跟他抛过一个价格,果园收购价5元/斤,6两以上。他说这个价能够接受,他们拿回去再装礼盒,卖8~10元/斤。”张志发说:“具体今年什么价格还要看'苏翠1号’的出价,因为'苏翠1号’先上市,假如'苏翠1号’4元/斤,'新玉’就4.5元/斤,肯定要比'苏翠1号’高0.5元/斤,这样才能引导大家种'新玉’。”

张志发(中)让来访者品尝储藏后的“新玉”

“如果不抹药,'新玉’在这里什么时候上市?”我问李杰军。
“7月15-20日之间。”李杰军说:“我去年也结了1000多个果子,7月20日采摘入库,可以一直储藏到现在,口感基本不变。”
我倒觉得没必要放到现在,既然定位为“早熟秋月”,能放到“秋月”上市前就可以了。倒是7月15-20日刚好撞上南方早熟梨主栽品种——“翠冠”的上市期,在市场上孰强孰弱还是个未知数。
“现在你们自己村推了多少面积?”我随口问道。昨天到砀山时天色已晚,我们粗略地走了一圈,还不清楚具体改接的'新玉’面积。

“新玉”的丰产性(2022年)

“二十三亩。”见我脸露诧异,李杰军解释道:“毕竟思想领先的人比较少,那年我搞'苏翠1号’现场会,来了上千人,本村也就十几个人。”
我忽然想起“五亩换大奔”的周晓杰转型技术服务后,本村所占的服务份额也很少;包括5年前我去郑凯旋家,问起他的这套桃树修剪技术在本村的带动效应,答案居然为0。这都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本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却成“外来和尚会念经”。
“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我问张志发,他出生在农村,工作在帝都,或能解答其中奥秘。

张志发(左)和李杰军对新品种的推广充满希望

“可能南方人和北方人不一样。”张志发又提到地域差异:“像我走了两次南方果园,发现老板之间的交流比较频繁,相互处得非常好,是朋友关系;北方人喜欢各干各的,相互不走动,搞好了他嫉妒你,搞不好他笑话你,离你远远的,既不配合也不支持……”

看来,“共同富裕”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2023年3月30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