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析丨《溪山行旅图》、《富春山居图》

 夏雨6368 2023-06-30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溪山行旅图》

图片

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特别值得称道的阶段,也是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代。范宽作为北宋时期贡献最大的山水画家,其作品《溪山行旅图》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杰作。《溪山行旅图》构图独特,富有空间感,山石树木生动逼真,其“独特面貌”足以挑战人们的审美习惯。此画被后人董其昌评为“宋画第一”。

图片

《溪山行旅图》范宽

画面运用了大山大水的全景构图,巧妙地运用了水平线上的白色云烟和蜿蜒的溪水,为画面增添了广阔的空间感和清爽的氛围。一行山间行旅者引领我们的目光逐步引向画面之外——隐约可见的楼阁,这一布局巧妙地置于画作极右侧,构成行旅人物向左行进的开阔前景,使画面下方呈现出一种韵律感,营造出苍茫雄浑的气势。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幅画以几乎三分之二的巨大篇幅描写一座巍峨高耸的远山,它虽然位于远处,却如劈面而来。

山顶上郁郁葱葱的密林与体现山岩纹理的“雨点”,彼此映衬,加强了这座大山的凝重与雄浑,山间只落千仞的悬瀑与山下似云若雾的一片空蒙,相生相应,却又突现了山势的高远。面对此景,“高山仰止”之情难免油然而生。

中近景只占画面的三分之一,中景是欺负的丘陵山冈、茂密的从树、似隐若现的楼台与远远流来的泉水。近景中,路旁巨石被流水小桥分成了左右两部分,并与山路的呈现的趋势相同,呈左低右高之势。


图片
图片
整幅画作中形成的“峰恋浑厚、势壮雄强、远望不离座外”的突几构图,“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式,枯老、劲硬的墨线勾勒和均匀、浑厚的雨点皱,都是范宽山水画充满质感、量感的雄武之风的具体体现。
图片
图片
图片
《溪山行旅图》在静止的画面中孕育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为宋代北方山水画之典范。

图片

《富春山居图》

图片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绘画,是黄公望为师弟郑槽(无用师)所绘。1350 年绘制完成,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 年 6 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

图片

图片

画面主要内容描绘了浙江桐庐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景象,内容约 80%为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卷中山势连绵起伏,江水平静,两叶渔舟静立江上,令人心旷神怡。岸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虽然是初秋,但是仍然充满着勃勃生机。山间有屋舍亭台,人们闲逸安静,与世无争,一派桃源景象。生动展示了富春江一带林密蜿蜒,翠微杏露的优美风光。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千变万化。

图片
图片

《富春山居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长卷散点式构图,由平面向纵深展宽,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画面用墨淡雅,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并用“浅绛法”以淡淡的猪色作赋彩。笔墨技法包容前贤董源、巨然之长,用披麻皱法兼用解索皱法,运笔时快时慢,线条有长有短且不平行排列,所以有巧妙的交错组合。笔法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笔墨浓淡干湿交错,勾皱及点染交替。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

图片
图片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展示山水画笔墨意蕴的佳作,被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

图片
图片
图片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

扫描二维码获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