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奇的乌达乌尔特沟

 新用户62676dui 2023-06-30 发布于内蒙古

乌尔特沟青年桥

与乌达的沟沟坎坎结缘四十五年,相交四十五年。四十五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短暂的一瞬。而对于我个人,四十五年却何其漫长。乌达是我第二故乡,作为一个有情有意的乌达人,我的生命里已融入了乌达的沟沟坎坎,并十数次以散文的形式讴歌唱响这生命中的沟沟坎坎,有些散文且见诸报端,并全是正能量的掏心掏肺。

乌尔特沟,又名乌尔图沟,它发源于贺兰山青年桥以西的万千沟豁岇梁之间,经短暂的横穿贺兰山余脉五虎山山脚下,突然东向注入黄河。在乌达人称“南大沟"这一段,形成开阔的平缓地带,入河口形成近千米宽的冲积扇滩涂。是乌达现在唯一的最大的泄洪沟槽。

(一)初识乌尔特沟

初识乌尔特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春夏之交,我初来乌达,从三道坎火车站坐红皮公交车过乌尔特沟。顶着风沙的肆虐,红皮公交车下大坡入沟底,几乎全员下公交车,推公交车上大坡,狂风吹起沟底沙粒,一股股地打着旋,在宽阔的沟槽底盘旋,沙粒打在公交车车皮上,能听得见“哒哒"的响声。打在人脸上,有满是刺痛的感觉,不少女同志用沙巾将头脸包裹的严严实实。环顾四周,几百米外的东西铁路桥隐隐约约出现在沟的两尽头儿。上坡后回望,坡陡且长,沟宽百米,心想,这公交若上至一半,退下来乍办,险!那时候我没有这沟叫什么名字的概念,后来才知道人们称这沟叫“南大沟”,再后来才知道这沟官名叫乌尔图沟,再后来叫乌尔特沟。

宽阔的乌达南北大街,迎面大十字街是一坐高大的红黄两色语录塔矗立在街心。再后来又去过几回银川,坐那种长途公交,好象人们不下车,也还能吃力的爬上坡来。偶有骑自行车的行人,上下大坡必厥起屁股费尽力气推车上下坡。

这年秋天,突然听人说就在这沟槽里,下来山洪,一个电厂的女工,下班恰遇山洪下来,被洪水裹起浊浪将其冲入黄河,可见这山洪之大更不讲情面啊!

这一年初来乍到,便在三矿参加劳动。到了冬天,在电厂找到了活干,要盖两栋家属房,一天两趟往电厂跑。那时侯的乌达,好象冬天比现在冷的多,穿上破皮袄,带上皮帽子,腰里系上绳子,骑上破自行车,风直往身体里钻。那时侯有一条便道,从巴盟煤建,一路沿便道骑行,途经两栋破旧的砖砌窑洞房,翻过宽阔的乌尔特沟槽,这沟两侧上下坡要小得多,省不少气力。难忘这家属房甲方是电厂“五七”队,队长叫于洋,听说是老转业兵,这砖房的图纸是我画的,是电厂工程师叫柏杰的人給审定的,承揽此工程是私人包工头儿,这事儿我记下了几十年啊!几乎每天两趟骑行过这乌尔特沟,算是与这沟结下了缘啊!这沟上架起两座铁路桥,一座是包兰铁路桥,建成于1958年,一座是通往矿区运煤专线,建成于1961年,两座大桥打破了沟槽千百年来的沉寂!

具说沟北那两栋窑洞房至今还存在,四十年前已风雨飘摇,被风沙险些堵了一半门窗,拉圾堆起一人高无人清运。八十年代中期,有一个聂姓人在这窑洞房里养过几年鸡,后因亏损停办,我因买卖关系,又与聂姓朋友打过交道,时常找他在沟边,站在乌尔特沟北侧,望着这颓废荒蕪的寸草不长的宽宽沟槽,感慨万千。偶有火车拖着长长的浓烟水气,打破沟槽的沉寂与宁静,增加了我对乌尔特沟的认识。

次年的1980年,政府筹集资金,在乌尔特沟上建起一座八孔双柱水泥桥来,虽桥宽只有九米,桥长107米,解决了乌达人过尔特沟爬大坡的历史,从此乌达人过乌尔特沟再不被山洪困绕。这桥的名称:“国道110旧线乌达头道沟大桥”,《乌达区志》可查。

时间到了1988年,乌达黄河大桥建成通车,110国道旧线改道,在乌尔特沟上又架起一座标准柱式水泥空心板公路大桥,这桥虽宽九米,长123米,彻底解决了乌达人出行的困难,至此,在两公里多长的乌尔特沟上建起两座铁路桥,两座公路桥,大大方便了乌达人啊!

(二)再识乌尔特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位叫王明乾的老师(这名字是后来知道的,并成了致交)路过我的店铺,顺路买点鸡饲料。当时虽不认识,但他侃侃而谈地说起犯人王勤,说起道德人伦纲常,又讲起乌尔特沟的故事来,我听得入迷。

他说这乌尔特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沟口地方狭窄,沟里是贺兰山千沟万壑,沟外是冲积缓坡式平原。有一条古驼盐道,是从三道坎经过本井到吉兰泰的一条驼盐古道,称“三吉驼路”,全长一百二十多公里,解放前至民国,这盐道到达鼎盛期。时间到1953年至1967年,这期间又修通三吉公路,这一时期产生了驼队和汽车运盐的联运时期。直到1967年,乌吉铁路修通,结束了驼和汽车运盐历史。这沟口还是阿拉善到包头的一条重要商道,每年有大量的烟酒糖茶、驼毛羊毛丶苁蓉药材丶牛皮羊皮将乌海的河拐子与包头与阿拉善与甘肃相连。这之前就常听张纪文先生谈及他父亲就曾拉骆驼常年奔走在这条商道上,从包头呼市到阿拉善,一趟生意需要一个半月,冬季里沿驼道做生意,有时夜赶不上店,就在荒野将骆驼头迎头卧了,人卷缩中间靠骆驼呼出的热气御寒取暖。这两条相交沟口的古驼道和商道,试想,兵荒马乱年月,难免在这里留下匪与商之间的打打杀杀的生死故事,如果是下雨天的雨后,这一带还时常有遗落的银元丶铜钱、子弹壳之类的东西被雨水冲出来,拾捡点战利品很有意思。他说他经常在这一带捡到好多东西,他把我说的入了迷,令我跃跃欲试啊!

1990年的夏秋季,我的买卖生意有短暂的停歇期,一场雨后,我按他说的线路,独自过乌尔特沟的通往矿区的铁路桥沿沟边西行,时而沟里时而沟岸,沿沟寻寻觅觅。这雨后空气清新,天空中乌云追赶着东去,一会儿晴空高远,天湛蓝湛蓝高深莫测,一会乌云又遮遮掩掩,将太阳光挡盖,使大地一片阴影笼罩。这厚重的云团时而金边镶嵌,时而银边闪闪,美极了。由于心情好,还确实捡到几粒子弹壳和两块方孔铜钱。到青年桥,高大的铁路桥墪矗立云端,一桥飞架,令我思绪万里,想入非非,这工程令人慨叹。这时一辆火车从南向北开来,仿佛桥墪在颤抖,火车在云端飞驰,好壮观。我沿路西行,顺着有山泉的沟谷上山,这里又惊呆了我,印象之深刻,于是多年后我写散文《青年桥一个有山泉的地方》,刊登在《乌海日报》副刊上,也是这日的收获。

为写《乌尔特沟情缘》,近日我翻读肖海星先生的《乌达这事》,还真的颇有收获。由于乌尔特沟的特殊地理位置,这里还真是有故事的沟坎。这里不光有古盐道和古商道交汇,蒙古族灭西夏,绥西抗战,解放西北,贺兰山剿匪,为煤而万人上山都与这乌尔特沟有千絲万缕的联系啊!特别是清末民国时期,哥老会的首领高士秀为贺兰山主,这一反清组织,拥护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复避,曾转辗陕北丶宁夏丶阿拉善,为光复宁夏而斗争。曾多次活动在拉僧庙丶巴音木仁丶八里庙丶河拐子丶青年桥和乌尔特沟。如今这一切都被历史的风沙所湮没啊!

(三)三识乌尔特沟

风雨沧桑的乌尔特沟与巴音赛沟丶梁家沟丶教子沟丶苏海图沟,沉睡了亿万年。这里地下煤储量丰富,且煤质优良,是包钢的重要能源基地,自五八年万人上山,打破了这里的沉寂,使这里成为黄河明珠塞外小城,这些沟沟坎坎成就了乌达啊!

自五八年万人上山,乌达建市以来 ,乌尔特沟从贺兰山余脉五虎山山脚下的水泥厂直到黄河边,全长9点二公里,沟北建有大片的民宅及学校丶油库。沟南建有电厂及现代化的工业园区。而昔日古商道古盐驼道湮没在历史尘埃中。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城区面貌换然一新,自2003年后,乌达城区改造,将巴音赛沟改为巴音赛河,城区中心北移东靠,乌尔特沟沿岸也进行过多次绿化改造。两座公路桥早已扩建成双向八车道的坦途,沟两侧建有绿化带,如今白杨树,槐树,椿树已有小水桶粗细,绿树成荫,两岸生机。近两年来,乌尔特沟上游拆迁改造,沟两侧大片土地全部被东源科技收回囊中,正在扩建成一座以高科技为龙头的高效化工企业。乌尔特沟下游,沟两侧已整齐划一做了护岸挷扎宾格铁絲石笼网,预防百年一遇的山洪爆发。笔者再次驱车沿沟而行,沟口千米扇形冲积滩涂与乌海湖相交,两侧高地正在加紧绿化带布局,休闲小广场,休闭步道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中,昔日的荒蕪沟槽,今日正建成景观水糸导流工程,通过五座拦河坝使河道形成蓄水水面,同时清水槽可长时间为人类亲水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乌尔特沟将以崭新的面貌示人。

朋友,来乌尔特沟参观游览,保证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附:普及点历史知识:根据肖海星先生所著《乌达这事》中记载称:乌尔特沟附近,八百年前曾是西夏人在此设的防卫工事,称“克夷门"。文中载乌达五虎山和黄河最窄处只有十五华里,形成一道山河关,是在山与河之间修一段长城,城南侧为西夏中兴府,设门进出,便是古“克夷门”。

又载:考西夏古地图,今五虎山位置标柱为“克威山”,西夏人在“克威山”以东修防御敌人的长城关门,取名“克夷门”。

又载:“克夷门”这一关隘,无论在秦汉丶魏晋乃至唐宋各个历史时期,都是连接河套丶包头丶杀虎口丶張家口等地的咽喉要地,也是青丶藏丶阿拉善草原牛羊丶皮毛,食盐等特产以及中原日用品交易的必经之地。

又载:清末民初,还曾在此关卡设有税务局,专门收缴过往盐丶皮毛丶大烟丶煤炭税款,新中国成立后撤销。

又载:历史沧桑,世事难料,遥想800多年前,的西夏王朝,就因“克夷门"被攻破,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走向灭亡之命运。当然,一个王朝的覆灭绝不仅仅是这一个原因所造成,它定会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