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红波 | 客过周庄

 锦绣文萃 2023-06-30 发布于江苏

刊头题字:聆百

客过周庄

文/汤红波

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还有一个周庄”。

心中一直向往能去周庄走一走,看一看。终于在一个闲情的周末,我和同事们开启了由单位组织的周庄一日游。

穿过“贞丰泽国”的大牌坊,便走进了素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的周庄。

周庄旧时名为贞丰里。北宋元祐年间,周迪功郎在此辟田设庄,因信奉佛教,舍田宅两百余亩捐于全福寺,本地百姓感念其恩德,便将这里命名为周庄。因其四面环水如同一个岛屿,就如同一片水中的国度,周庄遂有“贞丰泽国”之称。


行走在这“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镇街头,恬静的流水、斑驳的白墙、古朴的石桥、精雕的木窗,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觉得周庄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镇守在这千年不息的水边,慈祥地迎着四面八方的来客。

跟随导游的步伐,我们来到了一座并不十分显眼的门庭前。这所宅第叫“沈厅”,正是明初江南首富沈万三的家。沈厅由沈万三的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建成,共分七进,有大小房屋一百多间。厅里梁粗柱大,五个砖雕门楼气势宏伟,处处显示了主人的财力。我们抚摸着光滑的青铜浮雕,倾听着导游介绍沈万三的传奇经历,思绪也跟着他的坎坷命运而跌荡起伏。

周庄与沈万三有关的美食就是著名的“万三蹄”了。据说当年朱元璋到访沈万三的宅邸,招待的家宴上有猪蹄这道菜,因猪与朱同音,沈万三机智地将红烧猪蹄改名为“万三蹄”。

“万三蹄”的故事被流传下来,美味也在周庄延承着。

在周庄,水和桥成了古镇最有韵味的风景。走在青石板路上,每隔几十米就能看到一座桥。一条河,因为一座桥,便不再有永久相隔的此岸和彼岸。它们把周庄水道两边居住的人家连接在一起,让人们自由来往。


在周庄,至今仍保存着建自元、明、清三代的石桥共14座。而最有名的石桥是“双桥”。出了沈厅,向北去不远便是双桥了。双桥由世德、永安两桥相连,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圆一方,这联袂而造的双桥相得益彰,雅趣天成。因其形态很象古时候使用的钥匙,所以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旅美画家陈逸飞的一幅《故乡的回忆》油画,让这把“钥匙”,打开了周庄通往世界的大门。

1984年,著名画家陈逸飞以周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油画《故乡的回忆》,作品被美国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重金收藏并在访华时赠送给邓小平。1985年画作被联合国选定为首日封图案,周庄古镇从此揭开神秘的面纱,面向世界,成了太多人向往的地方。

午后半天是自由活动时间。我和同事雪梅漫步在古旧斑驳的石巷。不知何时,天空飘起了绵绵细雨,柔柔的雨丝打在青石板路上,让古镇更平添了几分雅韵和诗意。

踏雨穿行在水道的街上,到处都是卖特产和纪念品的铺子:庄炉、竹编、纸扇、水乡服饰、外婆茶、万三蹄、万山酒……在这里没有喧闹和吆喝,看店的多是女人。她们素雅干净,有的穿着旗袍,静静地坐着,或是摇一把轻罗小扇。你买与不买,她们都会用韵味十足的吴侬软语笑着和我们打招呼。

偶然的一个转角处,有着一家小小的庭院,门口挂着一串红灯笼,朱红色的木门半开着,透露出一种随意与平静。探头朝里看,院子里栽满花木,红的、粉的、白的,艳艳地开着。一侧的空地上安放着一张木桌,几架椅子斜斜的绕在周围。旁边几缸碧荷,茎叶蓬勃伸展,一朵嫩黄的荷花在烟雨中摇曳,暗香浮动。


就这么走着看着,不必担心迷失自己,只为追寻一份简单的江南情怀。

走累了,便在路边的石凳上临河小坐。

一叶乌篷船从远处划了过来。船桨在水面上悠然搅动,咿咿呀呀的摇橹声,像是在唱着古老的歌谣。船娘身穿大襟蓝花布衫,头戴一顶笠帽。游客们坐在船里看风景,她们站立船头,用柔柔的吴侬软语吟唱一曲民间小调。桨声划皱了清波,歌声唱醉了江南。游客们坐在船里晃晃悠悠,听着吴歌悠扬,看着粼粼波光,此刻能感受到周边洋溢的喜悦和欢快。你看,船娘在笑,游客在笑,桥在笑,笑得石榴花枝颤动,笑得河水碧波荡漾……


在这一桨一调中,水乡的风景变得鲜活生动起来。石桥、树影、阁楼、回廊、还有船娘们摇橹的身影,都倒影在碧波中,似一幅年代久远的水墨画。水,渲染了周庄的丹青,水,更洗涤了周庄的微尘。水无声,却那么柔情温润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周庄人……

不知不觉,一天的旅程很快结束,我们依依不舍踏上了归去的巴车。此刻,我多么希望自己是周庄的归人,而不是过客……


REC

作者

简介

汤红波,笔名心源清波,江苏靖江人。一位左手诗意生活,右手柴米油盐的凡尘女子。偶有散文诗歌在平台发表。光阴的故事里,让内心淡淡喜忧 ,在文字里明媚。

END

特邀顾问 | 张奎高

顾      问 | 曹桂明

策      划 | 汤红波

总      编 | 王   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