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基于媒介进化视角的网络语言问题与治理

 一中大语文 2023-06-30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从媒介进化论的角度,我们可以将语言视为媒介,将互联网视作语境。当语言遇上互联网,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改变,网络语言顺势而生,发展至今,作为一种新媒介形式,网络语言也经历了“玩具一镜子”的阶段。994~2000年,网络空间语言逐渐生成,这一时期,互联网发展刚刚起步,中国网民人数较少。互联网即时通信工具QQ出现,匿名聊天带动了网络空间语言的生成。在网络语言的生成阶段,处于玩具阶段的网络语言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小玩意儿”,成为网络匿名使用者键盘上狂欢的一种工具。网络语言在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是形式上的变异,网民们自创简单的表情符号、谐音词、因键盘输入引发的将错就错的错别字,以追求便捷方便、娱乐搞笑、彰显自我的表达。这种存在于“偷菜”“网游”“QQ聊天”中的“小玩意儿”,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从传播符号学的视角看,符号通常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这一阶段的网络语言新符号,携带的显然只是表层的符号意义,它们所引发的问题,也只是语言形式变异的表层问题。2000年以后,中国网民人数迅速攀升,互联网普及率也大幅提高。2010年之后,网络社交媒体进入一个爆发期,B站、微信等成为网民活动和网络语言孕育和运用的主要场所。这一时期的网络语言,仍然存在形式上的标新立异,但却更多展现出媒介符号的第二层意义,即传递富有类比与联想意义的深层社会文化。网络语言成为镜子,从键盘上的狂欢发展为隐藏的民意和现实生活的折射,完成了从玩具阶段到镜子阶段的过渡。网友言此意彼,避免使用直白的语言交流意见,通过某些已经达成共识的网络语言符号表达质疑或宣泄情感。事实上,由新闻事件而衍生出来的多数“网络热词”,都是“言在此而意指彼的词语”,但因切合社会众生的心理,可以感染整个互联网,形成汹涌的民意,产生巨大的影响。镜子阶段的网络语言作为民意的曲线表达,在规划范围内,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的“减压阀”。民众通过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矛盾有所缓解。但同时,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近年来网络谣言与网络暴力现象也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网络语言行为是重要的网络行为,也是网络行为的重要载体。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征助长了网络谣言、暴力行为的衍生。

(摘编自李玮、蒋科《基于媒介进化视角的网络语言问题与治理》)

材料二:

日前,据媒体报道,河南许昌一小学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栓 Q””,并有一段看不懂的歌词。事后学生“解释”才得知,那段歌词出自一首网络神曲。

有人忧虑,孩子张嘴闭嘴各种网络流行语或者热门梗,语言表达能力是否会退化,而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表达的简化和“高效”又是不是会助长思考的惰性?这多是出于对表达失语症的焦虑,一些评论将这种网络流行语在孩子们中流行的现象称作“入侵”。

对于做出“入侵”战势的大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及连带的文化体验以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为界,明确分为前互联网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及其所创造的文化生态,作为一个后来者,对他们的世界构成各种影响。这种生命体验和思维方式,让他们惯性地在一些新旧改变中寻找主动和被动,对可能的改变保持高度警惕和敏感。

但对于Z时代和他们之后的年轻人来说,互联网生来就是他们世界的一部分,作为百分百的网络原住民,对于互联网所带来的一切,不论好的还是存疑的,他们都没有类似的思想负担和包袱。他们的生活被互联网包围,或者说他们就生活在互联网中,对他们屏蔽网络流行语,已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且对于他们来说,“栓Q””“芭比Q”等流行语或者网络梗,有表达的需求,但更多是被他们作为一种社交的工具或方式。在他们的世界中,这些语言,包括表情包的使用,是构建交往关系的需要,建设群体亲密感和共情能力的桥梁,是进行身份认同、区隔乃至管理的一种工具。也许成人会觉得“幼稚”,但他们确实会根据网络流行语和表情包的使用偏好,建立各种趣缘圈子和群体。由此看来,成人对此现象作出的“入侵”等判断,多少有些居高临下,也显现出对网络流行语等理解的固化和窄化。

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情绪和现实的一种反映,这个舞台会一直在,但舞台上的主角去去来来,一直在更新迭代。“栓Q””也不例外,总会退出这个舞台,而新的流行也将被重新塑造推出。语言有其自净的功能和过程,我们大可不必忧虑“栓Q” 出现在小学生的作文中。相较之下,更为重要的和必要的,或许是让孩子们对他们每天使用的语言文字有更多的了解,授之于他们甄别、使用和欣赏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这,显然要比简单地“批评流行语流行”付出更大也更细致的努力,保持更大的定力和耐心。

(摘编自光明网《“栓Q”入作文莫慌,相信语言的自净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作为人际交流的语境,使语言发生深刻的革命性改变,是网络语言产生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B.玩具阶段的网络语言只携带语言的字面意义,通过形式上的变异,追求便捷、娱乐和彰显自我的表达。

C.“镜子阶段”的网络语言携带类比或联想意义,超越了字面意义,表现出与玩具阶段完全不同的特点。

D.网络流行语或热门梗,有助于表达的简化和“高效”,但有可能导致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和思考的惰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热词具有“言在此而意指彼”的特点,因而切合了社会众生的心理,在互联网上具有较强感染力。

B.Z时代和他们之后的年轻人,对互联网的文化生态缺少新旧的不同体验,没有大人持有的警惕和敏感。

C.可以通过网络实名制、加强账户信息保护等方式,从根本上遏制近年来出现的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

D.语言有自净的功能和过程,大可不必忧虑网络热词的不利影响,“批评流行语流行”也是没有必要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镜子阶段”网络语言的一项是()(3分)

A.杯具  B.凡尔赛  C.社恐  D.躺平

4.两则材料都分析了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请简要说明其异同。(4分)

5.有人认为,类似“后浪”“逆行者”这类网络热词或许不会消亡。结合材料说说这种看法的合理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3分)C(“表现出与玩具阶段完全不同的特点”错,镜子阶段的网络语言仍然存在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这一点与玩具阶段的网络语言是一样的)

2.(3分)B(A因果关系不成立,C“从根本上遏制”错,D“不必忧虑”“没有必要”错)

3.(3分)A(“悲剧”谐音梗)

4.(4分)同:都从社会发展、网友表达需要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异:材料一从媒介进化视角分析原因;材料二从Z时代年轻人的视角分析原因。

5.(4分)①作为一种新媒介,网络语言存在于广阔的互联网语境中,有它的生存空间;②“后浪”“逆行者”这类网络热词被赋予深层社会文化价值,弘扬了“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正能量,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③这类网络热词表达简化、高效,生动形象,便于流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