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勿让低分生源成锻造大国工匠瓶颈

 渐华 2023-06-30 发布于山东

近日,全国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发布,公布了“最低录取分数线”,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大部分是200分甚至更低。

这不得不使人担忧,如此低分的生源,怎样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完成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重任?有网友测算,语数外三门总分为450分,某地划定的专科线是120分,对应的“百分值”分数是26.7分。所以,有人怀疑,以此等“成色”的“毛坯”锻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难度很大。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也在招生制度改革层面大力推行“职教高考”。但是,高考生源的“分层”却成了职业教育实施“类型”教育的瓶颈。

职业院校低分集聚的现象由来已久,引发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职教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虽然,职业院校的“就业率”很高,却难以换来高的“吸引力”,许多成绩中等的学生家长,宁愿让孩子挤进办学水平较差的普通高中,也不愿让孩子报考好的职业学校。

当然,有专家指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然而,细心的网友查阅资料发现,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的原话是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教育“技术”层面的辩证阐述,被悄悄地转换概念,成为责难老师的名言。

“教会”和“教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天壤之别。现实中,老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智慧,“教会”学生解一道难题,却很难在有限的学制时间内“教好”文化基础普遍较弱的一群孩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和不得不认同的教育规律。

此外,关于职业教育的另一个认知误区,是对“多元智能理论”的曲解。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等。有人由此得出推论,认为凡是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其“动手能力”一定会很强,适合入读职业院校,走“技能成才”之路。这种绝对化的论断,客观上会对职校办学、职教发展,甚至对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导。

诚然,诟病职业院校的低分集聚,并非是为职教人才培养质量寻找借口,也不是为少数老师面对“差生”选择“躺平”提供理由。常言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具体运用到教育领域,便是因材施教。学校和老师都要面对现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广大职校生通过职业教育获得“增量”收益,把最适合职教成才、最有技术技能发展潜质的学生锻造成工匠型人才。 实践中,许多职业院校成功尝试了“分层教育”“分类教育”,取得了较好效果。也有许多学校坚持“项目化教学”,通过让学生真实体验产品的创新过程和完整生命周期,既激发其学习兴趣,又获得了职业的灵魂和专业的精华。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神圣使命。教育部规划到2025年,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与,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这对职业院校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笔者认为,应改革招考制度,推出更加合理的“职教高考”,不要让职业院校被迫接受低分学生,要让适合职业教育的学生自愿进职业院校,让职业教育有机会接收学习习惯好、综合素养好的学生。这样,职业院校有了更高质量、更高“成色”的“毛坯”,锻造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职教梦才能完美实现。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