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00多年前的桂枝汤,现代人应该怎么用

 中庸为善为美 2023-06-30 发布于贵州


Image
Image
小编导读

桂枝汤素有“千古第一方”的美称,它在《伤寒论》中出现多次,所治疗的症状也是多种多样。但面对这些零散且高度精炼的原文,学习起来难免会有些难度。经方学者杨大华另辟蹊径,从现代医学角度解析桂枝汤,让经方学习不再困难。接下来请跟随小编一起了解。

Image

一条

关于桂枝汤的条文很多,其中第一次亮相的条文最为重要。请看《古本康平伤寒论》的条文:

太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则是作为旁注出现,是后人的注解。

我们先看“鼻鸣”。《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说:“……森立之则说,是为打喷嚏。”森立之是汉方考证大家,今从其说。

那么,打喷嚏常见于哪些疾病呢?普通感冒、过敏性鼻炎、血管收缩性鼻炎等。

然而,鼻炎通常没有全身的发热症状,因此,发热、打喷嚏应该考虑感冒。我们知道,许多传染病的前驱期表现也非常类似于感冒,因此,本条也可以出现在传染病的前驱期,并不限于感冒。

感冒发热明显时,通常伴有头痛及关节酸痛,但本条没有明示,可认为患者体温并不是很高。“啬啬恶寒”与“淅淅恶风”并列,并不是说二者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出现。病情重者,以恶寒为主;轻者,则表现为恶风。恶风也好,恶寒也罢,都见于体温上升期,出现高热的可能性不大。

Image

是不是所有的感冒患者都可以使用桂枝汤呢?显然不是!这里还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脉阳浮而阴弱”,二是“干呕”。“阳浮”,脉搏轻取为浮,为发热所致。发热时,外周小动脉扩张,体液趋于体表,皮肤松弛而桡动脉容易触及。“阴弱”,重按则虚弱。

这又传达什么信息呢?很显然,提示血管内充盈不佳,血容量并不是非常充足。当然,也可能存在心功能不全者。由此,我们推测脉“阴弱”的背后是一群体质虚弱之人,诸如老年人、儿童以及患有其他慢性疾病者。

“干呕”,是恶心之意。通常,感冒涉及咽部可以出现反射性干呕,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如果患者之前有慢性胃病,也会因感冒而出现恶心,提示患者存在消化道功能障碍之可能。这种病人通常饮食不佳,营养摄入较少而体质虚弱,脉“阴弱”的可能性也很大。据此,我们大致分析出桂枝汤在感冒中适合的人群了一一体质虚弱,常伴消化道疾病而饮食减少者。

二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本条也是感冒症状,只是鼻部表现不明显,而以头痛为突出表现。此处的“汗出”不是大汗不止,而是容易出汗。此种类型的感冒可能在夏季比较多见夏季天热,容易出汗,而且因为夏季穿衣较少,容易出现恶风。恶风则欲多穿衣,多穿衣则影响散热而发热。发热则汗出,汗出又减衣,减衣则恶风,如此循环。

此外,条文只言“太阳病”,没有说“中风”。如果此前是麻黄汤证,服用麻黄汤后,恶寒无汗变成了汗出恶风,但头痛与发热没有完全消除,此时,应该将麻黄汤换成桂枝汤。由此观之,本条似乎又是麻黄汤的善后方。桂枝汤的服法及将息也值得玩味。

Image

总结

我们从中大致得到以下结论:

①桂枝汤本身并没有明显的发汗作用,如果不借助热稀粥及温覆,很难实现发汗的目的。也就是说,整个桂枝汤的发汗“工程”由三个部分构成:热稀粥提供热量及水液,增加产热;温覆则是保暖以减少散热;桂枝汤除了补充水液及相关营养外,还能够以其辛辣促进发汗。

②桂枝汤可以频繁服用,其安全性很高。事实上,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桂枝汤的条文非常多,也说明其应用广泛,其安全性也足见一斑。

③桂枝汤证患者在病情方面的差别很大,有的服用一剂即可出汗,有的则需要服用二三剂。个中原因除了体质强弱之外,与疾病谱也密切相关。服一剂即愈者,多为普通感冒,服多剂而愈者,也可能是其他传染病之初期。感冒中出现的桂枝汤证,桂枝汤发汗效果或许优于其他传染病之桂枝汤证。

④桂枝汤疗法的发汗不容易操控,也容易出现如水流漓的大汗。然而,这种情况是否一定如条文所言“病必不除”呢?未必!如果是传染病前驱期之桂枝汤证,即使发汗后,依然可以进一步发展,这种情况下的“病不除”,不能归咎于桂枝汤的大汗。

服用热稀粥加上温覆也可以发汗,这是通过增加产热与减少散热以提高体温,当体温完成上升阶段,达到平台期,下一步便可进入下降期,下降期则汗出而热退。只不过没有桂枝汤参与,这个过程会很慢。既然用了桂枝汤,绝不仅仅是作为发汗的“加速器”,还应该有缓解疼痛及促进体力恢复等作用。

热性病容易脱水而致病情加重,同时,在无法静脉补液的古代,消化道功能是治疗成败的关键环节。古人谓之“存津液”与“保胃气”,桂枝汤疗法便是这一观点的落实。

图书推荐

Image 

换个视角看经方

点进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书

扫码免费试读电子书

本书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选取了100多个条文进行深度解读,将古朴简约、高度凝练的原文解析地更为详细具体、浅显易懂,方便读者学习理解。整个解读过程采用传统中医之外的视角,主要从现代医学角度来深入分析,也有结合古代文化角度探讨的尝试。全书解读视角新颖,素材详实,逻辑严谨,是研究经方条文不错的参考资料。适合广大经方爱好者、经方医生以及经方领域的研究者阅读。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