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谚语预测年景,啥说法?

 钰姐讲历史 2023-06-30 发布于四川

      这是一句著名的农事谚语,也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对农作物耕种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而一到清明节,很多人都会想到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但其实,清明节除了是与我国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就是扫墓祭祀的肃穆节日外,还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节气。

  清明与其他节气有所不同,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是一个“天和地利”的节气。每年在春分后15日、公历4月4日到6日之间,当太阳运行到黄经15度时令交接时,清明就开始了。

  此时,阴气衰退,气温回升,生气旺盛,百花盛开,春和景明,老话说得好“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林造树,莫过清明”,农民要开始忙于春耕春种了,4月下旬还是种春玉米的最佳时节,如果雨水丰沛,那就再好不过了。

  也就是说,清明节气是相对固定的,一般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这三天的时间里。

  而农历却不是那么固定了,有时清明出现在农历2月末,有时出现在农历3月初。比如,今年的清明节就是4月5日,而农历是三月初五。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是什么意思?

  老话“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中的二月和三月,指的就是农历。那么,这句农事谚语究竟什么意思呢?

  这句农谚不难理解,意思是:如果清明节气的到来在农历2月,那么农民就不要在清明节前播种农作物了;同样的,如果清明节在农历3月,那么农作物的播种可以尽量赶在清明之前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对气候、季节、物候等变化来划分的。

  由于阴历和公历每年相差,所以每三年便会出现一年闰月,这时清明出现的时间就不固定了。因此清明节气就有了农历2月与农历3月之分。

  如果清明提前到了农历2月,这时气温虽然有所回升,但实际上并没有稳定,还是乍暖还寒之时,很容易出现突如其来的降温天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倒春寒”的天气情况。

  宋高僧释普济在《五灯会元》中还说:“春寒料峭,冻杀年少”,这样倒春寒不利于农业生产,会令播种在土壤里的种子溃烂或让已出芽的幼苗冻伤,这样伤害就太大了,春耕春种也就徒劳了。

  比如,今年的清明节前一段时间,天气冷暖不定,有时有一夜入夏之感,接着暴热一两周;有时又突然降温十几度,又只好把之前收拾好的厚衣服、厚棉被拿出来保暖,这样又有了一夜入冬之感。人都受不了乍暖还寒,更何况是种植的幼苗呢。

  而清明节如果在农历3月,也就是进入阳历4月了,这时随着春雨的增多,气温不断上升,不再乍暖还寒,也就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了。

  因而有了“二月清明不见花,三月清明老了花”之说,也就是说清明节在2月天气还很寒冷,百花还没盛开,而清明节在农历3月到来,花几乎已开败了。

  因此,农历2月和农历3月,看似时间相差无几,也就半个月的时间,但实际上气温相差很大,这样也就影响了农民春耕春种的时间。由此可见,清明节气就是农民与耕种之间的媒介。

  但凡事无绝对。从老话看,清明在农历2月不利耕种,但这也仅限于古人对耕种与节气之间的认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受到天气的影响已经很小了,这无疑是时代与生产科技的进步。

清明节的由来以及习俗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个凄悲的故事,钰姐在此为大家简单讲下,以增加我们对清明节的了解。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内乱之时外出避祸,在逃亡的路上,大臣介子推侍奉左右,忠心耿耿,甚至割腿肉奉君度饥饿。后来重耳升为国君,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介子推与老母隐居绵山中,重耳数次请他下山,介子推始终不为所动,不肯下山,于是重耳下令三面放火,逼迫介子推下山。

  但重耳没有料到的是手下有人嫉妒介子推,竟然四面放火,致使介子推与老母亲被烧死在山上。重耳为此大为懊恼,于是把这天定为寒食节,规定天下不许生烟火,只能吃生食,又把次日定为清明节,规定这天扫墓祭祀。

  从以上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清明节习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虽已历时2000多年,但仍然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而且在清明节期间,万物皆洁齐、生机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因而还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

  再有清明节还融合了另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叫作上巳节,也就是“三月三”,我们现在也常提到。因此在古代,清明节又有了祭祀宴饮、曲水流殇、春浴、祓禊等习俗。在《知否》里我们就看到过宋朝女眷们曲水流殇的盛景。

(《知否》女眷们的曲水流觞)

  清明节设成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以后,唐玄宗规定寒食节加清明节休假5天,到贞元时7天,宋代寒食通清明也放假7天,直至今天将清明节规定为法定节假日,后来清明假期加调休改为了3天。

写在最后: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对农民的农事耕种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古时农谚多少有一些局限性,毕竟凡事都不能绝对,要相信科学。大家怎么看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