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皇帝是如何医疗与保健的?揭秘皇帝后妃们真实的日常健康保证

 钰姐讲历史 2023-06-30 发布于四川

在古代,皇帝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而皇帝的生命与健康尤为重要。

为了保命及皇帝宝座的千秋万代,清朝皇帝与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在寻求名医名药的道路上如飞蛾扑火一般,不遗余力。

为此清宫里的太医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御医御药成为保障皇帝及其家庭成员皇太后、皇后及妃嫔们的一道坚强壁垒。

那么,清朝皇帝在健康方面是如何被太医院医疗与保健的呢?一起来揭开大清王朝太医院及御医、御药等的一层层神秘面纱。

(养生皇帝-乾隆)

一、皇帝健康的保证:清宫太医院

  宫廷御医是皇帝龙体康健不可或缺的重要群体。

关于宫廷医疗机构的设置,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三黄五帝时就有了,当时黄帝宫廷管理医疗的是岐伯,他是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是华夏中医始祖-“医圣”。

周朝时宫廷设置了医师等,秦汉时设太医令等,金代有了太医院这一称呼;元代时太医院正式成为专门的宫廷医疗机构,从此延续下来直到1911年随清朝覆灭而消亡。

清朝的太医院有多神秘呢?一起来揭秘。

清朝的太医院可说几经波折,这与政Z是分不开的。1644年,清朝第一位入主中原的皇帝顺治,在在北京正阳门东江米巷(T安门广场南端)设置了清王朝的太医院。

该院有大门三座,大堂五间是主要活动场所,大堂左侧南厅三间是御医办公的地方,大堂过厅是二堂,其后还有三堂五间等。太医院里除了有康熙御赐诗文与匾额外,在先医庙里还供奉着伏羲、神农和黄帝的塑像,药王庙里还有铜人像等。

可说清朝的太医院规模相当宏大,但也在发展了257年后走向了没落。

1901年,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东交民巷成了外国使馆区,太医院搬到了御医白文寿宅子里,后移到北池子大悲观音院,光绪八年又移到地安门外建立了新的办公衙署。

这里当然简陋了许多,与之前规模相比就是天壤之别,不过那时清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且随着岁月流逝,到了1911年清朝太医院遗址几乎倾毁无存。

但不管怎样,清朝太医院也同清朝政Q相始终,一共发展了267年。太医院的由盛及衰也见证了一代清王朝盛极至衰的历史。

明清太医院设置共有五级,最高为院使即院长(五品),其次是左院判即副职(六品),再次是御医(八品),再下就是吏目、医士、医生(从九品),虽说治病救人、上下走访十分辛苦,但总体社会地位都比较低。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就在明朝太医院里当过“吏目”一职,虽然许服六品绶带,但待遇没有提高,仍然是年俸60两银。

而不管品级如何,理论上统统都称为御医或太医。

历朝御医人数不同,光绪朝时,御医13人,吏目26人,医士20人,医生30人,这样算下来御医总数约90人。清朝太医院御医来自全国各地精通医理、情愿为宫中效力的人。

太医院主要以中医、中药为皇帝后妃等医治开药,在康熙朝引进了西药后,清朝历代也引进西医西药。1693年康熙服用过治疟疾的奎宁。

但不管怎样,皇帝等人从内心深处还是相信中医中药的,中医中药也是太医诊疗的主要手段。清初太医院有11科,康熙朝并为9科,光绪时并为5科,每科也都有专科医生。

那太医院御医平常都是怎么上班呢?

御医平常就在太医院轮流值班,等待太监召唤为皇帝后妃看病、开药。同时也为王公、公主驸马、文武大臣、其他医疗事务等服务。

这些人一有疾病,太医院就奉旨派医官前往诊治,并将诊疗情况向皇帝禀报。在外地的公主驸马有病,太医也要奉命带药前往诊治,甚至刑部大牢囚犯得病太医也会被派去医治。

可见,御医虽然品级不高,任务却相当繁重。

二、皇帝的病历记录:宫中脉案

清朝皇帝也都是有专门病历的。

而但凡太医院的一切医事活动,都要专门记录在案,这叫做脉案。如现存的清代宫廷医案就有4万件之多,一直深藏于宫中。

然而皇帝、后妃等人怎样看病,以及如何施药护理等,往往都是神秘莫测,也都让后世之人十分好奇的。

这些病历档案中诊病、御药等各项记录,皇帝、皇后及宫中重要人物治病过程都被详细记录。如同治皇帝得天花,从发病到病重26天都记录成册,无一遗漏。

那御医给皇帝诊断有哪些流程呢?

御医被太监召唤后,由御药房太监带领到皇帝处,先给皇帝问好,然后把脉、问病、开方,开好的药方要与太监一同去御药房取药。关于此次病诊的御医、太监及药方、治疗方法等都要记录在案呈皇帝御览,然后登记在册,由专人保管以备查。

但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如遇皇帝患重病药石无医去世的,御医及相关人员都要受到处分。如同治与光绪死后,相关御医均被革职,但不久处分一过又可行医。

关于皇帝吃药,就十分小心谨慎了。

比如煎御药,要由御医与太监在御药房里一同监督进行,药煎好后还要分两杯,一杯由御医自己先尝,然后院判与太监分尝,确认无问题后才由皇帝服另一杯。

因此皇帝也不是随随便便就服用太医开的药的。

为皇帝看病的处方、御医姓名都要记录建立专册备查。皇太后、皇后、妃嫔及太监、宫女等有病诊治时同样如此,只不过不是个人专册,而是某宫若干人一册。

但有些位高权重的人例外,如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李连英就有个人专册,他虽46岁升到了史上宦官最高正二品,但待遇之高的确罕见。

(李连英)

三、皇帝后妃们如何日常保健

  古代历朝皇帝都在追求长生不老之路上乐此不疲,很多皇帝为此走上了不归路,他们长期服用方士所炼的丹药,后果十分严重。

史上就有十几位皇帝服丹药致死,雍正曾下旨遍访神医,结果58岁中毒而死撒手尘寰,若非如此,想必与父亲康熙及儿子乾隆一样长寿。

在清朝皇帝中,乾隆最为长寿,活到了89岁高龄,他堪称历代皇帝的高寿之冠,为此还甚为得意地特刻“古稀天子之宝”等印。而乾隆能如此高寿,或许就是吸取了雍正服食丹药致死的深刻教训。

乾隆是史上有名的养生皇帝,他不吃丹药,而是服用保健品,如补益长寿的龟苓膏、健脾滋肾状元丸酒等;并且一年四季在早膳前都要吃一碗冰糖炖燕窝,在早、晚膳也会加燕窝在膳食里等。

在耄耋之年里,乾隆还经常服用保健食品-八珍糕,它具有平和温补、益气补血等功效,既是食品,又是补品,老人晚年服用很适合。

在清宫中,有病治病,无病防治。分季节调理身体是中医传统,清宫则更加讲究,无论无病、小病、换季等,都要用中医中药调理身体。

如在道光时期,分季调理身体的保健品有饮料、丸、散、膏等品种很多,如代茶饮就是由各种药物组成的、宫中很受欢迎的常用保健品,它补血、滋阴、补气。

清宫中还有日常防病的方药,如此调理与预防兼顾。不管怎样,宫廷用药以皇帝、后妃为主,药品质量自然都要是上品的。

而至于有哪些中药药品,就不细述了。

四、清宫中的御用药材怎么来的

皇帝用药都是怎么来的呢?

作为一国之君皇帝的看病、吃药等都非同小可之事,药材采购也尤为重要。宫里的御药房是宫廷用药机构,也是太医院药库,有专门的管理大臣、主事、司员等负责,如配药的就有44人。

御药房里的药材相当丰富名贵,如罕见药材有牛宝、马宝、狗宝等,同仁堂的紫金锭等,还有西洋人献给康熙的西药等,以及还有西医化验用的显微镜,消毒用蒸汽发生器等。

当然,皇宫里除了皇帝及后妃用药,还有大批太监、宫女、侍卫等人用品,至少数万人,如此用药量相当大,那这些药品都从何得来呢?

一是规定产药材之地进送。宫廷用药自然要最好,凡出产药材的省每年都要给皇宫进送药材。

二是各省主动进贡。各省大臣为讨好皇帝每年进贡上乘药材,如四川的冬虫夏草,云南的茯苓等。一些产参之地被朝廷规定不得私挖,因此百姓即使有病也用不上好药。

三是药商每3个月进药。御药还来自一些药商,如北京同仁堂就是主要药商,每3个月进药一次。药材经御药房库管验收合格后入药库,药商就能去户部领银子了。

还有一种就是生药,这种要由医生炮制后备用。

大多中药材都要经炮制后才能入药,没炮制的是生药,炮制的好坏又影响药效,因此同仁堂会派专人来炮制以保证药效。

不管怎样,皇帝用药在质量上都是上品。

五、御医有多难

皇帝、妃嫔等人的医疗等都离不开御医,御医们伴在君王侧诊治疾病、搭脉开药等,如遇重大疾病,责任十分重大,因而时常如履薄冰。

皇帝及后妃等人都是养尊处优、锦衣玉食之人,免不了常有小病等的,如此身娇体弱、不易治愈,反责怪太医无能。

御医有时还反给太监等人贿金,以不让对方从中作梗落得不堪设想结局,即便医术高明的御医,也难免不会被掣肘。

宫廷之中波云诡谲、凶险万分,太医很容易成为被当枪使的牺牲品,而真正官运亨通而得宠的御医真的十分罕见,这就是封建社会里“伴君如伴虎”的悲哀吧。

常言,高手在民间。

御医是来自全国各地且精挑细选的精通医理的医学家,他们吸收了历代民医经验、民间验方等,如此中医中药医案必将成为中华宝贵遗产,并造福大众。

在数千年封建社会里,御医为皇帝等人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付出了无数艰辛,但社会地位支很低,这与贡献而言相去甚远,若生下当下必定大为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中药仍然是数千年社会中的医疗根本,在当下仍然中华之瑰宝,造福人类大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