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喜笑颜开,手舞足蹈,全诗通俗易懂,浅白如话

 钰姐讲历史 2023-06-30 发布于四川

杜甫,人格高尚、忧国忧民,他的诗多反映社会动荡、民间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而多已"沉郁"为主,极少有"欢快",唯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写尽了他狂放不羁的喜悦,极具感染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朝宝应元年(762年)冬,唐军收复洛阳、郑州及开封等;次年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史朝义自缢、部将们投降。至此,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原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安史之乱后逃难至四川。当时在四川的他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随口唱出了这首七律。

这首诗前两句写作者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六句写作者狂喜做返乡准备。全诗情感奔放、豪迈抒情,处处透着欢欣喜悦,淋漓尽致的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实不愧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第一句叙事点题,其余各句均为抒发听到胜利消息后的狂喜之情,直抒胸臆、毫不做作、奔涌而泻,凸显了急于返乡的欢快之情;后六句均为对偶句、对仗工整,用词高度准确,且通俗易懂、浅白如话、自然流畅。

0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门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消息分外欢喜以致泪酒衣裳。"忽传",起势迅猛,体现了捷报之突然。因安史之乱,诗人颠沛流离,飘泊至剑外(四川北部),想回乡而无法实现,而如今忽传"收蓟北"捷报,顿时感动得流泪,由"闻"到"泪",由"泪"到喜,惊喜的洪流终于奔涌而出,"泪满衣赏"了。

战争终于平息,家乡终于得已收复,以前家乡的满目疮痍,将会变得和平安宁,而自己终于可以回归故里了,8年的战乱和飘泊终于结束了,怎能不让人百感交集、喜不自胜呢?作者将此时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以及复杂感情,写得流畅自然、形象生动、浑然一体。

0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已经完全消散了,正在随意的收拾诗书惊喜若狂。作者在这里已经是非常欣喜了,他回头再看看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儿,也想与妻子共享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喜悦,却看到妻子正欣喜若狂的整理诗书。

作者在这写妻子的喜悦,实际写的就是他自己的喜悦,他仿佛想说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一家人多年的愁云惨雾,终于云开雾散、喜笑颜开了。家人的喜悦就是作者的喜悦,作者借写家人之喜来烘托作者的内心之喜。此时的他再也无心伏案写诗了,赶紧收拾诗卷,准备启程返乡了。

0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这两句接着写"喜欲狂"的狂放,写尽了胜利的捷报带给作者的豪放喜悦之态。杜甫那时已年老,不同于一般年轻人,但他却想要"放歌"、"纵酒"来庆祝,作者这是把"喜欲狂"做到了更进一步的抒发。"白日"是指晴朗的日子,"青春"是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然来临,春暖花开、春光明媚,作者想到会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与亲人同返故里,自然是欣喜若狂了。

杜甫年轻时的诗,是自然而狂放的,能与李白相媲美的,只是中年以后,看尽了世事沧桑,忧国忧民,故而诗风沉郁顿挫。杜甫是爱国爱家之人,对朝廷忠贞不二,对妻儿怜爱至极,这么个相当顾家的人,此时想到与家人喜返故里,心情自是溢于言表的。

0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马上动身起程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襄阳后直奔洛阳。此两句同样洋溢着作者听到胜利消息后的喜悦心情,想象着一路坐船登陆快快回家的情景—我们坐船出发,从巴峡顺水穿过巫峡,往下就可到襄阳,然后,从襄阳很快就可回到故乡洛阳。动作之快、一气呵成,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四个地名,既是当句对,又是前后对,甚妙的工整名对。

"即从""便下",一气如注,活泼恣意的流水走对;"穿"""的动态与两""两""的重复,一个个迅如闪电,体现了作者想象飞驰。其实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相隔挺远的,但在作者看来,几个地方疾驰而过,速度应是相当快,体现的是作者返乡的急迫心情。这两句真是酣畅淋漓、豪情满怀啊,我们仿佛又看到年轻时气宇轩昂的杜甫。

杜甫这首诗,全诗用词精炼准确、对仗工整,感情奔放、直抒胸臆、一气呵成,把作者的喜悦之情表达得痛快淋漓,实不愧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它也是唐诗的精品佳篇,璀璨夺目,而千古流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