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尝君的帝国消亡史

 新用户3562FyZS 2023-06-30 发布于浙江
孟尝君死后,大概也不会知道,帝国的崩塌只在一瞬之间。或许。这个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远坚固不摧吧。
那一年,孟尝君带着人马经过赵国。赵国的平原君派人接待了他。那时候,孟尝君的大名威震四海,人人都想慕名见之。谁知,大伙见着了才知道,这小子长得也一般般嘛,既不英俊,也不潇洒。于是,有人在私下里偷偷嘲笑他。
手下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一听,很愤怒。他一拍大腿,跳起来骂道,敢笑话老子,真是不想活了。
于是,他带着门客们直接干掉了赵国一个县,才算消气而气。

这下没人敢说孟尝君的不是了。
作为战国四大顶流集团之一,孟尝君绝对是有实力的。
不仅仅因为他自己够猛,也因为他的集团够大!
人才够多!
况且,他手底下的人才个个不是等闲之辈。
起初,孟尝君围困在秦国,他去找秦昭王的爱妃幸姬帮忙,幸姬说要孟尝君的白狐皮衣,可是孟尝君已经把自己的那件大衣献给了秦昭王。怎么办呢?他手下一门客说好办,他夜里潜入皇宫,扮成狗把白狐皮衣偷了出来。
后来,幸姬帮助孟尝君逃出秦国,孟尝君走到函谷关时,看门的说必须要等鸡鸣叫了才给开门。幸好,孟尝君手下还有一能人,能够模仿鸡叫,他让周围的鸡都一起叫唤起来,顺利帮助孟尝君逃出了虎口。
当初,人们还笑话孟尝君,你咋什么人都要,什么人都收。现在,大伙都知道了孟尝君门客的厉害,谁还敢说风凉话。
当然了,孟尝君求贤若渴,对人才也不是一般的好。
信陵君待人才,那是以真心换真心,实打实的付出。即便人家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他都毕恭毕敬地去请,丝毫不敢怠慢。
孟尝君他不好这口,他招纳人才就两个字,砸钱!反正老子家业大,有的是钱。
有宾客来,他就派人招待他们,给吃给喝,还给发工资。顺便还把他们的家里调查一下,回头就叫人给人家家里送一份大礼。
这么好的待遇,哪有人不心动的。所以孟尝君的集团够大,不是没道理的。以至于后来,孟尝君养人才花钱花得太多了,手头不宽裕,还得找人放贷去收款。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此外,除了人才多。
孟尝君自己也是有本事的。
咱们就说一件事,当年,孟尝君是如何在众兄弟中脱颖而出,继承了他父亲的位子。你以为是他父亲看重他,把家产留给了他。根本不是!
孟尝君生出来的时候,他父亲看都没有看一眼,直接跟他母亲说,拿出去扔了罢。
因为孟尝君的母亲本来身份卑微,大概也就是啥时候逛公园的路上,被他爸遇见了,这才有了孟尝君。再者,孟尝君生在五月五日,据说这个日子生的小孩会对父母不利。所以他的父亲当机立断,这个孩子不能要。
只是他的母亲舍不得,偷偷将孟尝君留下来,养至成年。这才有了孟尝君的后来。
孟尝君十几岁的时候,第一次见他父亲。他父亲很惊讶,于是质问他的母亲,不是当初让你把孩子丢了吗?!他娘吓得不敢吱声。
不管怎么说,孟尝君的父亲实力也是杠杠的,当年也是堂堂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威严不可小觑。

要是换做别人,头一次见父亲,明明知道自己不受父亲待见,早就心里害怕得打鼓,可孟尝君不。
他一脸不服气,直冲冲地跑上前,质问他的父亲,你说五月五日生的孩子等长到门槛这么高的时候会不利于父母,那么请问,我这命要是上天给的,岂容你管。要是上天不管,父母说了算,那你把门槛加高不就好了嘛。
孟尝君的潜台词就是说,其实你这都是迷信的想法,我呸!
他爹被怼得说不出话,黑了一脸。但他也明白,孟尝君能这么理直气壮地跟他老子说话,说明他也是个有冲劲的好少年,这才给了他发挥本领的机会。
于是,孟尝君才开始登上了政治的舞台。
孟尝君这一生也是足够精彩的,金戈铁马,死里逃生,碾转于诸侯国家之间,无疑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
试想,孟尝君建立了如此巨大一个集团,又如此勇猛,想必后人应该更厉害吧。
可是令人诧异的是孟尝君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他的权位,导致内乱,他的地盘没过多久就被齐国和魏国的军队所消灭了,连一个子儿都没给他留,下场也可以说很惨淡了。
再怎么说,孟尝君闯南走北,征战沙场,他的儿子们,总归不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人。

可如今这么轻易却把家产给玩没了,这是为什么呢?
司马迁曾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人嘛,不都是为了利益。
孟尝君生前那么强悍,势力颇大,他散尽家财招揽天下门客。正如王安石所说“鸡鸣狗盗”者,不管有没有前科,只要有本事的人他都敢收。说实话这样的组织,哪个国家的领导见了不害怕。好了,现在孟尝君没了,儿子们又为了他的位子争夺不休,如果不趁现在灭了他的势力,还等到什么时候呢?
没有了孟尝君,他的儿子们就如一盘散沙,眼前只有苟且的利益,却没有长久的打算。说到底,大概孟尝君也没有告诉过他的儿子们,自己早已是诸侯之间的眼中钉,他的位子就是块烫手的山芋。等他死后,有多少人都在偷偷觊觎,除非儿子们能够齐心协力,一直对外。
孟尝君作为一家之主,一个大家族的领头人,按理应该把这些道理告诉他的儿子们。可实际上,他的儿子们只忙着争权。
那只能说明,大概,孟尝君也没有教过他的儿子们,对一个家族而言,除了利益,还有比它更重要的东西。一个家族如果没有一个凝聚力,没有一个共同的精神信仰,那么很快它就会散架。

因为孟尝君自己也是一个利益至上的人。在他的眼里只有权位,谋利,再无其他。
当初,他曾被罢黜丞相之位时,他还挺落寞,想着这些人真不够朋友,现在我没权了,你们都不要我了。有人告诉他,那是因为人家看重你的位置能够给他们带来利益,所以才来到你身边,现在你没有权势了,你也不能怪罪他们离开你,去寻求更好的发展。
人家这么一说,孟尝君才明白,想想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当年秦国围困赵国,赵国的平原君写信向魏公子求救时,魏公子可带着一众人马赴汤蹈火地去了。他手下的门客难道不知道前途未卜吗?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什么呀?
说明魏公子得人心啊。他待人是真的厚道和付之感情的。这和孟尝君相比,是天壤之别。
后来,司马迁还到过孟尝君管辖的这个地方,他说:
“吾尝过薛,其俗间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日:“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人薛中盖六万余家矣。”
可见这里的民风并不见得太好,也可见,孟尝君的帝国虽大,但是衰败已经是命中注定的事了。
人活着利益是不能不考虑的,但是比利益更重要的是价值观,是精神信仰和力量。
如果反过来想,当初孟尝君的父亲能够告诉他,咱们打天下不容易,你们兄弟之间一定要万众一心。如果孟尝君能够告诉他的儿子们,想要让我们的家族长久存在下去,那么不仅一个家庭要和睦,而且也要处理好和外界诸侯国家之间的关系,大概今天的历史也就不一样了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