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壁画背后的盛世大唐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6-30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敦煌艺术的主要载体,

是莫高窟的千年壁画,

而在这些千姿百态的壁画中,

音乐和舞蹈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提到敦煌壁画里

与乐舞相关的元素和故事,

就不得不追溯到

敦煌的鼎盛时期——唐朝。

让我们走近这些美丽的壁画,

跨越千年时光去大唐欣赏乐舞,

探寻乐舞艺术背后的人与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对于敦煌及其背后的文化,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留下了这样的赞誉。

敦煌艺术的主要载体,是莫高窟的千年壁画,而在这些千姿百态的壁画中,音乐和舞蹈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在敦煌,有音乐题材的洞窟共 240 个,其中乐器有 4500 件之多,乐伎 3346 身、乐队500 组,绘有乐队的经篇有 400 铺。提到敦煌壁画,提到敦煌壁画里与乐舞相关的元素和故事,就不得不追溯到敦煌的鼎盛时期——唐朝。艺术风格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形态的缩影。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奋发进取、豪迈有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的特点,飞动之中变化无穷,这与唐朝前期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和丰富的文化息息相关。让我们走近这些美丽的壁画,跨越千年时光去大唐欣赏乐舞,探寻乐舞艺术背后的人与故事。

图片

敦煌莫高窟第 112 窟南壁无量寿经观变(局部) 

图片来源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文物出版社)

敦煌 320 窟的南壁千佛中有一铺释迦说法图,在阿弥陀佛头顶华盖的上方,有四身飞天两两相对,围绕着佛陀的华盖起舞追逐。这些飞天凭借两条长巾就能迎风起舞,有的在前反过身扬手散花,有的在后飞舞追逐。整幅画面彩云相逐,香花朵朵,无疑是佛国天堂自由欢乐的景象。这些飞天被不少人称作天女散花,是莫高窟飞天的代表作品。除了轻灵舞动的飞天,这幅壁画的天空中还飘舞着无数不鼓自鸣的乐器,这些盛唐乐人使用的乐器被壁画忠实记录,令人想见这些乐器当年的风采。

琵琶在唐朝的音乐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敦煌的壁画中,琵琶是最为常见的乐器之一。在同是唐代的 112 窟中,还有反弹琵琶的绝妙舞姿。现代的人们很难考证,是否真的有一位能歌善舞、可以一边舞蹈一边出胯旋身在身后弹奏琵琶的舞姬作为模特,但反弹琵琶早已成为敦煌和大唐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图片

敦煌莫高窟第 112 窟中的反弹琵琶

图片来源 /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文物出版社)

唐人对琵琶的热爱,与上层统治者的偏好有很大的关系。唐朝初期的一代明君唐太宗就很爱音乐,而在民间和宫廷的诸多乐器中,他最爱的便是琵琶演奏。有一天,唐太宗听说太常寺礼乐官员新近招收了一批乐工,其中有一位来自西域的裴神符,琵琶技艺出神入化。于是唐太宗在某天下朝后将其召入宫中,在群臣的陪同下一起欣赏琵琶。当时的琵琶演奏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横抱琵琶像今天演奏吉他一样弹奏,二是用木制或铁制的拔子使琴弦发出声音。可是这位裴神符一出场便不同寻常,只见他竖起怀里的琵琶,遮住半边脸,使用五根手指开始弹奏。开场起得不凡,唐太宗立马被吸引了注意力。而此人弹奏的曲子更是跌宕起伏,在演奏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弹奏的手法,推、抹、捻、挑等新鲜的演奏技法一一呈现,使得满朝君臣无不称奇。这首名叫《火凤》的乐曲是裴神符自己原创,刚劲浑厚的乐声在大殿回荡,好似真的有一只火凤凰围绕着大殿飞舞。唐太宗戎马出身,听了这慷慨激昂的琵琶声,一时间心潮澎湃,忍不住高声叫好。从此,裴神符一举成名,《火凤》也成为唐代长安最流行的乐曲之一。据说,后来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提到的琵琶女,她的演奏技巧正是源于裴神符。像“轻拢慢捻抹复挑”“大弦嘈嘈如急雨”这样精湛的技法,便是“昆仑第一手”裴神符流传下来的。除了裴神符,唐代作为琵琶发展的高峰时期,还涌现出了一大批顶尖的琵琶演奏者,盛唐还出现了祖孙三代琵琶大家的“曹氏琵琶”。

在唐代,由于演奏技法的改变,琵琶的外形构造也发生了巨大改变,逐渐演变成我们如今熟悉的模样。琵琶不再局限为用于演奏的乐器,也拥有了极高的收藏价值。风流天子唐玄宗就珍藏着一把玉琵琶,轻易不向别人展示。可惜的是,许多保存完整、收藏价值极高的琵琶都没能保存于国内。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把保存完整无缺的唐代五弦琵琶,被日本东大寺正仓院收藏,名叫“北仓宝库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这把琵琶通身都由紫檀木制成,装饰着金线、琥珀、玳瑁、琉璃等宝石,装饰风格偏向西域风,琴身正反两面做工都极其精细、富丽堂皇。在战乱中,这把琵琶意外地被带到了日本,后来成为了日本圣武天皇的心头爱物,直到天皇去世才被收入了东大寺,成为一件珍贵的藏品。

图片
图片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图片提供 / 国家大剧院

图片

同样建于盛唐时期的 321 窟,也有手持长巾、花雨祥云围绕的飞天形象。这些飞天被画在龛壁两侧,旁边还有弹奏琵琶的妙音鸟迦陵频伽两身。这些长巾舞动、吴带当风的飞天,不由得让人想起在盛唐时期风靡一时的“胡旋舞”。胡旋舞源于西域康国,又名康国舞。康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居粟特之首。胡旋舞舞者在表演时,会在一块小圆毯上一刻不停地急速旋转,无论舞得多么欢快奔放,双脚都不能离开圆毯,舞蹈时还常常加上飘飘欲仙的长巾飘带,令人一见难忘。诗人白居易在《胡旋舞》中写道:“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在电影《妖猫传》中,胡姬胡玉莲就在胡玉楼跳了一段胡旋舞,富有异域风情的舞姿令客人们争相叫好,甚至引起了同行的嫉妒。

事实上,这种动作轻盈、节奏鲜明的舞蹈男女皆可学习,不仅仅是民间舞者会跳这种舞蹈助兴,宫中的贵人们也不乏这种舞蹈的拥趸。在唐玄宗一朝,凭借胡旋舞赢得皇帝青睐的代表人物,便是后来搅得大唐地覆天翻的胡人安禄山。《旧唐书》中记载,安禄山身材肥硕,年纪渐长后更是大腹便便,体重高达三百多斤,正常走路都需要仆役在旁左右搀扶。但令人惊奇的是,在唐玄宗和杨贵妃面前,他还能表演以轻灵快速的舞步著称的胡旋舞。这样强烈的反差,再加上安禄山的有意逗趣阿谀奉承,经常逗得唐玄宗和杨贵妃心花怒放。这一来二去,安禄山便得到了更多机会接近唐朝权力的中心,经常有机会陪在玄宗皇帝左右。有一次,唐玄宗指着安禄山肥硕的肚子问道 :“你肚子里到底有什么东西,竟然会这样大?”极其善于逢迎拍马的安禄山应声答道 :“我腹中有一颗巨大的忠心。”唐玄宗被哄得心花怒放,连声叫好,对安禄山也更加宠爱。谁能想到,在短短数年之后,安禄山就挑起了安史之乱,杨贵妃在马嵬坡下丧生于乱军之中,唐玄宗也狼狈逃亡到四川等地,盛唐就此由盛转衰。而胡旋舞则作为胡人文化的代表,被指斥为天宝年间胡人变乱的象征,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这不得不让后人叹惋。

胡舞乱唐虽然是一种牵强的说法,但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朝统治者对于胡人乐舞的喜爱,确实掀起了全社会的风潮。在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了一批糅合了胡舞元素的著名舞蹈,如《霓裳羽衣舞》《公孙大娘剑器舞》等等,在敦煌的壁画中也能找到这些舞蹈的影子。

《霓裳羽衣舞》自是不必说,它是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霓裳羽衣舞》的诞生,与唐玄宗和杨贵妃这对历史人物密不可分。有记载说,《霓裳羽衣舞》是唐玄宗有一次路过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之间的枢纽三乡驿,在高大的城楼上观赏女几山的风光。女几山是传说中的仙山,云雾缭绕、风景绝佳,唐玄宗见了顿生灵感,回去便创作了《霓裳羽衣舞》。也有说法认为,女几山之行给了唐玄宗创作的灵感,但唐玄宗在完成了前半部分后遇到了瓶颈,直到后来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了印度《婆罗门曲》,这来自西域的音调让玄宗皇帝茅塞顿开,立马爆发出创作的灵感,完成了《霓裳羽衣舞》整首大曲。曲谱作成之后,杨贵妃为它配上了舞蹈,后来更是自夸 :“霓裳羽衣一曲,足淹前古。”《霓裳羽衣舞》排练完毕后,杨玉环亲自在玄宗皇帝面前表演,载歌载舞曼妙无比,唐玄宗龙颜大悦,便有了“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之说。这一曲舞蹈在天宝年间盛行一时,无数文人墨客也为它留下了优美的诗篇,比如张祜的《华清宫》:“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可惜安史之乱后宫廷再也没有演出,唐王朝衰落后这一名曲竟然“寂不传矣”。五代南唐李后主曾经得到《霓裳羽衣舞》的残谱,与大周后和乐师曹生研究补缀,一度恢复了《霓裳羽衣舞》的面貌,可惜随着南唐为北宋所灭,这一名曲再次亡佚,直到南宋姜夔旅居长沙时偶然发现《霓裳羽衣舞》的残曲,才将其收录保留了下来。

图片

敦煌石窟榆林第 25 窟中的散花飞天

图片来源 /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文物出版社)

而与《霓裳羽衣舞》同时著称的,还有《公孙大娘剑器舞》,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是这位舞者的忠实粉丝。杜甫流落白帝城的时候,偶遇公孙大娘的弟子却只有街上跑摊卖艺的档次,询问之下才知曾在唐玄宗生日大放光彩的“唐宫第一舞人”公孙大娘,早已流落江湖不知所踪。听闻此言,杜甫不由得感慨世事无常,回忆当年公孙大娘舞剑器的盛况,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据杜甫所说,公孙大娘表演剑器舞时,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围观,这轰动四方的舞蹈让天地为之变色,围观的人们不由得露出惶然的神色。那凌厉的剑光仿佛是神话传说里的后羿神箭,要把天上的九个太阳尽数射落 ;开始舞蹈的时候好似雷公收束起震怒,结束时又似江海平静凝固了波光。据说著名的书法家草圣张旭,正是看了公孙大娘的剑器舞,灵感勃发创下了传世书法。

书法、绘画、诗歌,这些艺术形式相比活跃于舞台上的乐舞演出,更加容易被保存下来。而音乐和舞蹈是瞬间的、易逝的,在没有录像技术的古代很难真切留下它们的痕迹,更难以捕捉它们的神韵。敦煌的石窟却是一个例外,它几乎是一个音乐与舞蹈的世界,飞天伎乐、天王、药叉、迦陵频伽……无不在古老的壁画中载歌载舞,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这样醇美的艺术氛围,一直影响到了当今的艺术家们。有的艺术家选择重现壁画中的舞蹈,比如 1979 年敦煌舞舞剧《丝路花雨》,其中出演英娘的演员史敏,就曾以敦煌壁画为灵感创作了《反弹琵琶》《敦煌梦幻》《天宫伎乐》《公孙大娘剑器舞》《良宵》等舞蹈作品,并于 2013年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敦煌壁画伎乐天”舞蹈展演上带来了原汁原味的敦煌舞。也有的艺术家从敦煌壁画中获得了创作音乐的灵感,比如作曲家谭盾先生的声乐协奏曲《敦煌壁画·九色鹿的故事》、交响音诗作品《敦煌·慈悲颂》。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唐代压脚鼓和敦煌五弦琵琶等乐器被谭盾复原,并在演出中一展芳华。2019 年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系列音乐会上,《敦煌壁画·九色鹿的故事》就把来自丝绸之路的古老感动,传递给了今天的观众。

2019 年 6 月 8 日晚,北京舞蹈学院史敏导师工作坊“伎乐天”敦煌舞蹈在北京上演。该舞蹈演出以莫高窟 112 窟中的反弹琵琶、148 窟中的六臂飞天、220 窟药师经变画中的艺术形象为创作的本源,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以全新的视角,演绎生动的敦煌舞身体语言

艺术是流动的,是传承的,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辛勤创作中,不断地变幻、发展,获得新生。千年前盛世大唐的歌伎舞者们不仅留下了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更是在不同形式、不同年代的艺术作品中延续着他们的感动,在今天依然放射着艺术的光华。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褚诗雨

美编:张琳琳

排版:张姝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