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27条:太阳转阳明初期

 古典读书治学 2023-06-30 发布于上海

27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大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擘)四枚 生姜(切)一两二铢 石膏(擘绵裹)二十四铢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注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笔记:

1 这个方子是发汗和清热同时。热多寒少,就是感觉很热,不怎么怕冷。加上脉微弱,身体虚啊,津液也虚啊,本来应该是很怕冷的啊,这反过来不怎么怕冷了,这说明还是有些里热的,但是虽然有里热,但是身体虚弱,人感觉不到那种燥热,就是太虚了,你看这就是寒热错杂有虚损的病人,这种病人,经不起大发汗的,并且有里热,又不能仅仅发汗,所以前面的桂枝麻黄合方不顶用了,需要合能够清内热的方子,于是就有了桂枝二越婢一合方。

2 脉微弱,里虚。脉微,是气虚,脉弱,是血虚。气血双虚,程度相对比较轻,这个脉微弱是相对于阳明病的脉络洪大而言的。整个状态处在太阳转阳明的初期。

3.“此无阳也”,说的应是内在津液不足,能量状态低。有注家言无表证,不妥。方中有桂枝麻黄,为解表的。

4.汗出恶风,表虚。热盛,内热蒸腾,最是耗损,是导致里虚的一个因素。这个热(表邪)已经进去部分了,变成阳明实热。要用石膏清里热。方子剂量很轻,轻则透。清内热,微微出汗解表,内外双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