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玲与胡也频:忆蒋祖林眼中的父母

 风云际会2009 2023-07-01 发布于上海

原创 文学 可凡倾听

蒋祖林是左联五烈士之一胡也频与著名女作家丁玲唯一的儿子,在出生仅仅三个多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父亲,与一生经历坎坷的母亲也长年聚少离多。

但在他的心目中,父亲和母亲却从未从自己的生命中远去,他在耄耋之年以传记的方式记录了他们人生的不同侧面。

让我们跟随蒋祖林先生的讲述,倾听他眼中的丁玲与胡也频。

本期导演:倪慎真

01

《可凡倾听》蒋祖林专访 节选

季羡林曾如此评价胡也频,说他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和文学史上宛如夏夜流星一闪即逝但又留下永恒光芒的人物。对蒋祖林来说,他对父亲的了解,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回忆,和父亲生前的文章。

“我觉得他是一个很纯粹的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在一些问题上,不采取中庸之道。”

丁玲与胡也频

1925年,一度对电影产生兴趣却最终未能签合同的丁玲在胡也频的影响下,将这段经历作为素材,写作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梦珂》,首次以“丁玲”为笔名寄给了当时负有盛名的《小说月报》,深得编辑叶圣陶的赏识,并在该刊以头条发表。

丁玲与胡也频、沈从文

从《梦珂》开始,蒋冰之成为“丁玲”,开始了自己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其随后发表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对女性情感细腻大胆的深刻描写,更是震惊文坛,成为丁玲的成名之作。

与此同时,丁玲和胡也频、沈从文等人也开始合办杂志《红黑》。

02

丁玲

1931年,时年27岁的丁玲扛起了创办《北斗》的重任,作为这个时期左联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北斗》不仅刊登知名作家的作品,还涌现出一批文学新人。

丁玲不仅是主编,也执笔写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得到鲁迅、瞿秋白、茅盾等名家的肯定。

《可凡倾听》蒋祖林专访 节选

也正是在此期间,丁玲向组织提出了入党的要求,并且很快被批准。然而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丁玲作为一个活跃的左翼文人,最终还是难逃牢狱之灾。

被囚三年后,丁玲逃离南京,奔赴陕北,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欢迎。

毛泽东写给丁玲的词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是毛泽东主席写给丁玲的词。受此鼓励,丁玲决心将自己锻炼成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她更加热情地投身于根据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文学创作也进入到新的阶段。

其194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不仅成为她个人创作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突出成就。

03

身着军装的丁玲

投身于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丁玲用文艺形式积极反映我党我军和人民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她还在接待外国友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蒋祖林心里,母亲丁玲一直是一个没什么架子的人,“当初部队里的人对我母亲印象都挺好的,说她是一个大作家,实际上也不像个大作家的样子。”他所有的心事都可以向母亲诉说。

丁玲

上世纪五十年代,丁玲被下放到东北养鸡。但即使是到了最困难的时候,她也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念。

“她对做什么都很执着,不能写文章了,那要养鸡就养好。我母亲是这么讲,一个人的才能是不会被磨灭的,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会发挥出来的。不能在这方面为人民服务,就在另外一个岗位上为人民服务。”

改革开放后,丁玲不顾自己年老多病,又一次投入到工作中去,创作、办杂志、海外参访……

她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短短数年创造出大量优秀的作品。她的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后人,源远流长。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2022年12月17日周六晚19:10,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可凡倾听》,他们从未远去——蒋祖林专访。

原标题:《丁玲与胡也频:忆蒋祖林眼中的父母丨预告》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