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三百首》:重新认识最熟悉的陌生人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3-07-01 发布于陕西

《唐诗三百首》乍一听,人人都不陌生,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童子功”,能背诵几十上百首的大有人在,全部会背的“神童”也并不鲜见。如此熟悉,还值得专门写一本通识吗?这不仅是读者可能有的疑问,也是我编辑《〈唐诗三百首〉通识》前的顾虑。
真正拿到书稿后,我的认知被刷新了。它并不是我所想象的“应知必会”,其中有很多我不知不会或一知半解的知识。比如,直到20世纪40年代,《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是谁,学界才揭开面纱。编选者的身世背景如何,编选意图是什么,选诗宗旨是什么?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我竟然知之甚少。这不是熟悉一部经典应有的样子,遂升起敬畏之心。

Image

《〈唐诗三百首〉通识》,周兴陆 著,中华书局出版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周兴陆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浸淫诗学数十年,在大学教授诗歌理论,熟悉格律和诗词创作。他在后记中分享了自己的旧体诗创作。写诗于他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每每心有所感,便以旧体诗记录下稍纵即逝的念头,如同简约版日记。
一个寒冷的夜晚,每日伴作者读书的壁虎未如期而至,作者担心其安危,作五绝以记之:“明月人初静,守宫如约来。风窗今夜冷,怜尔久徘徊。”了解到壁虎有冬眠习性,作者稍稍放下心来。到了春暖花开的日子,壁虎果然恰似故人来。
再如,有感于农人耕种才有收成,读书人也有半亩方塘须要劳作,作者写下“布谷声催耕墨田”这般清新隽永的诗句。后记洋溢着作者丰沛的感情、敏锐的哲思,其中的旧体诗如同千年前的唐诗给人以美感。以这样的温度来书写《唐诗三百首》的通识著作,或许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Image
作者围绕《唐诗三百首》搭建了整体认知的平台。内容涵盖《唐诗三百首》的编选旨趣、艺术世界、经典化历程、遗珠之憾,以及唐代精神风貌、唐诗的体裁与近体诗的格律、唐诗的域外传播等主题。既有通贯的介绍,又有诗篇的鉴赏,还有作诗的法则与技巧,等等。
我们熟悉的可能是一首首唐诗,但用一根根线把一首首诗串起来,形成网状结构,这才是整体认知的门径。
举例来说,前几年再现今人视野的日本名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其实缘自千年前日本遣唐使僧人长屋相国的发愿;日本俳句和美国现代主义意象派,竟然都受了唐诗意境的影响;“诗圣”杜甫的诗数量第一,“诗鬼”李贺的诗一首未选,“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落选,这背后原来有编选者自己的逻辑……这些看似无关的知识点都被作者搭建的知识体系包容了。读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将自己原有的唐诗认知框架进一步充实起来。
整体认知是着眼于面的广度,细节感悟则着眼于点的深度。在“《唐诗三百首》的艺术世界”部分,作者对120余首唐诗作了诗情与哲理的画龙点睛式鉴赏,以抒怀序志、亲情友谊、田园山水、烽火闺情、佳偶姝丽、物候节令、咏史怀古、丝管丹青八个题材归类《唐诗三百首》,同一个主题的诗歌有机串联,能帮助读者记忆;时代背景、诗人际遇、诗歌意境、名家点评四者融会贯通,让我们对自认为熟悉的唐诗有了重新认知。
举例来说,隐逸是唐代读书人为谋求做官而邀名的终南捷径。一些名人也未能免俗,比如王维、李白都曾隐居终南山,更多平庸之辈也趋之若鹜。王维的内弟崔兴宗想去终南山隐居,“人间清醒”的裴迪就写诗《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试图打消友人一时的归隐之念:“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裴迪很有预见性,崔兴宗后面果然又做了官。通过作者勾连式解说,这首诗像一个令人莞尔的幽默小故事,刻画了唐代诗人在出世和入世间的权衡和摇摆,极像我们今天时而“奋斗”、时而“躺平”的二重奏。

Image

如果说整体认知和细节感悟是“输入”的话,主体建构则是建立在此二者之上的更具主观能动性的“输出”:或结合自身阅历,对古诗形成别具一格的理解和感悟,如克罗齐之“艺术即直觉”;或以创作诗歌抒发个人性情与感怀……林林总总,不拘一格。作者以创作旧体诗记下生命中的“一瞬”,即是主体建构的行为。关于旧体诗创作,作者在“唐诗的体裁与近体诗的格律”部分有着言简意赅的知识介绍及心得分享。关于作诗的法则,作者主张“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初学者不可自缚手脚。想自己作诗的读者可以依此门径练笔。
整体认知、细节感悟和主体建构是将一本书化为己有的有效途径,阅读《〈唐诗三百首〉通识》也不例外。
絮叨至此,我还想分享一下配图的小故事。本书配了37幅图,有版本图、线描图和彩图,以画观诗,令读者获得文字之外的审美乐趣。作者提供了几幅明代黄凤池辑《唐诗画谱》中的图,如王维《竹里馆》,线描勾勒出山峦、丛林、圆月、文人、素琴,再配以“对月鸣琴,似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文字,写意生动,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内心。“你是我的眼”,借古人之眼看更古之人,仿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不禁感慨万千!

Image

[明]黄凤池辑《唐诗画谱》(局部)

画家根据王维《竹里馆》诗意所绘,对月鸣琴,似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我从《唐诗画谱》中又寻找到更多适合诗境的图画,既而又无意间搜索到清代马涛绘《诗中画》,从中选择了采桑、浣纱等劳作场景。《唐诗三百首》呈现给我们的,不止有仰望星空的诗意,还有脚踏实地的生活,是唐代生活的实录。渔樵是中国古代文人隐逸情结的象征,但真实的渔樵生活却是艰辛繁重的。隐逸之风的画作之外,特选了《诗中画》里以“樵夫晚担月为灯”为题的樵夫夜间担柴行走山路的形象。
Image

[清]马涛绘《诗中画》(局部)

中国文人有渔樵情结,因其是隐逸的象征,但“樵夫晚担月为灯”,以渔樵为生的俗世人,面对的却是艰难繁重的生活。


除了“相合”的图,还选择了“相反”的图,以期在反差中获得别样效果。如李端《听筝》,我配了明代仇英《百美图卷》中美人抚琴、听者沉浸的场景,再配以“美人抚琴,神情专注,听者娴静安谧,若有所思,沉浸于美妙的音乐境界。而李端笔下的弹筝少女却意在弦外”的文字,将“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的弹筝少女的小心思巧妙点出。同是演奏音乐,一陶醉,一“出戏”,同样妙哉!

Image

[明]仇英绘《百美图卷》(局部)

美人抚琴,神情专注,听者娴静安谧,若有所思,沉浸于美妙的音乐境界。而李端笔下的弹筝少女却意在弦外。
除了中国古人的绘画,还选择了日本画家狩野山雪《长恨歌图》的局部图。我为郑畋《马嵬坡》配了杨贵妃被赐死的场景,感受到女子成为战争牺牲品的悲凉一刻;为李白《清平调》三首配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夜间赏牡丹的场景,感受到“花如人来人如花”的盛极一时。狩野山雪生活于日本江户时期,亦可一窥白居易的《长恨歌》在日本传播的案例。

Image

[日本]狩野山雪绘《长恨歌图》卷上(局部)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奔蜀,路途中部将哗变,将祸首引向杨贵妃,逼唐玄宗于马嵬坡赐死杨贵妃。

Image

[日本]狩野山雪绘《长恨歌图》卷上(局部)

唐人甚爱牡丹,唐玄宗与杨贵妃夜间赏花,李白作《清平调》以记,花如人来人如花。


图片绝不仅仅是点缀,而是另一种言说方式,以视觉的方式呈现一定的想象空间,对文字是极好的补充。
正是唐诗使中国无愧于诗国之美誉。唐人的感觉、哲思如此丰盈,以简约的诗意化表达,奠定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原色。面对自然、社会与内心,唐人为我们规范了诗意化的表达,提纯了思想高度。无论是抒发爱憎,还是表达悲欣,我们都能从唐诗中找到雅正的诗化语言释放情绪,治愈内心。人生失意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给我们以抚慰;想“躺平”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给我们以振奋;意气风发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给我们以共鸣。这或许是我们重新认识并从心感悟《唐诗三百首》之意义所在。

Image

Image

点此进入当当购买本书

点此进入京东购买本书

《〈唐诗三百首〉通识》(中华经典通识)

周兴陆 著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6215-8

52.00元

目 录

Image
Image

滑动查看本书目录

内页欣赏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扫码进入中华书局官方旗舰店购买第二辑全套5册

活动预告

Image

“唐诗三百回长安”系列活动

《唐诗三百首》怎么读?

嘉宾:

周兴陆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时间:7月4日(周二)14:30开始

地点: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9号凤凰徐州书城

直播:中华书局视频号、哔哩哔哩、百家号等平台同步直播,点下方预约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