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淞沪火线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藏 抗日中的中国丛刊 范长江主编 胡兰畦等民国二十七年二月著

 儒剑斋 2023-07-01 发布于广东

藏品介绍:

该书范长江主编,生活书店于1938年2月初版的抗战中的中国丛刊二,除封面略有破损外,其他都完整且品相不错,该书原属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藏,在我的收藏里面,西南联大的馆藏书并不多。多元素结合起来,该书是非常难得的藏品。

在抗战的进程中,在前线在后方,固然有许多可歌的事,值得我们大书而特书,然而也有许多可泣的事,需要我们冷静地实行自我批判。抗战中的中国丛刊编辑的旨趣,就在于联络全国进步的记者,以客观的立场,供给各种实际材料,以供读者研讨。《抗战中的中国丛刊包括《卢沟桥到漳河》《沦亡的平津》《淞沪火线上》《在火线上》《瞻回东战场》《东线的撤退》《抗战中的西北》《鲁闽风云》八部通讯集,是范长江与生活书店志同道合的合作之举。丛书歌颂了军民浴血抗敌的事迹,揭露敌人的残暴,批判汉奸的无耻罪行,总结胜利的经验,反省失败的教训,为鼓舞军民士气、宣传抗日作出了巨大贡献。

《淞沪火线上》,本书是报道淞沪抗战的通讯集。共收录《铁与血的斗争》、《英勇的铁鸟》、《军中三日记》、《钢勇士》、《火线上的双十节》、《大战东林寺》、《战场一角的鏖战》、《前线两昼夜》、《走向东战场》、《在北新泾火线上》10篇。

摘录部分网友阅读本书后的感言:

文章作者有些是战斗在最前线的官兵,有些是亲历战火的战地记者或服务团成员,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生动地描写了出来。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文章中很多重要的人名,地名,都是用叉号所代替了。时隔83年,再去阅读当时的文章,依然充满紧张与压力。那些敌军的飞机仿佛就在你头顶轰轰作响;那些被鱼肉的百姓,在发出痛哭的悲鸣;前线的士兵在英勇顽强的抵抗,直到战至最后一个人;后方的慰问团在紧锣密鼓的排练,以抚慰受伤的心灵;还要时时防卫汉奸的破坏与告密。如今我们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民族,是那些勇往直前的革命先烈开辟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才有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致敬!(知乎--littlesheep)

关于《抗战中的中国丛刊》的一些点滴:

范长江主编的《“抗战中的中国”丛刊》一共8本,全部由生活书店出版。甚至可以说,这是一套由生活书店主动策划完成的丛刊。1938年5月1日,生活书店在汉口《大公报》上刊登了这套丛刊的出版广告,在生活书店1938年7月出版的《徐州突围》一书的书尾,又出现了该丛刊的出版广告,只是书名排列的前后顺序稍有变化。比如:《淞沪火线上》早期是为丛书的第二册,后期编成了第三册,其他顺序也都有变化,可能是在《大公报》刊登的广告文案,是在该丛刊组稿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齐、清、定时写作的,大概是这套丛刊在策划时虽然大致的方向已经确定,但一些细节可能还处于运动状况。

范长江主编的《“抗战中的中国”丛刊》,主要的内容都是二次传播,即将在报纸上已经发表过的战地通讯汇集后重新出版。

主要原因之一:这些战地通讯在发表后,因受当时媒体发行范围、渠道等条件的限制,有很多读者难以读到,传播效果受到不少限制,有重新出版再次传播的必要。

其次,报纸和书籍虽同为纸质传媒,但在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方面,各有特点,各擅胜场,报纸时效性强,长于传播信息,但容量有限,而书籍虽然时效性弱,但容量巨大,在传播系统的思想和知识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范长江对此很了解。《“抗战中的中国”丛刊》将已经发表过的新闻文本汇辑成书再次出版,显然是对与报纸有相对区隔的另一种传播媒体——书籍在传播效果方面的刻意挖掘和利用,属于主动编辑行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