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是否存在真正的猛将?

 新用户36578gXR 2023-07-01 发布于四川

大明王朝末年,朝政腐败,财政危机,外敌入侵,农民起义等,无一不显示出这个庞大的王朝已经病入膏肓,命不久矣。

那么,面对着内忧外患,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大明是否有着猛将,来抵御外敌呢?

01

实际上,明末的勇将,比比皆是。

甚至可以这么说,历数几大封建王朝,在亡国末期,为国死忠者,相比大明,无出其右。

简单以萨尔浒之战举例。

萨尔浒之战中,明军10万大军兵分四路向后金进军。努尔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法,将明军打得大败。但就在这场决战中,明军将领表现亦是可圈可点。

杜松,在萨尔浒之战中率领主力向后金进攻在东北最寒冷的天气下,杜松脱了上衣,光着上身,骑着马,扛着大刀军前行。杜松就是一猛将,大小战役经历不计其数,身上刀疤亦无数,刀疤多到一层盖着一层,在漫天风雪里,好不威武。

杜松军总共2万左右,又一分为三,辎重部没能过河,过河的部队又被其一分为二,后金集中主力6万,各个击破。杜松虽然有勇无谋,但无愧一汉子,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毫无惧色,一把大刀,战至最后一滴血。

刘铤,辽阳总兵,此人有勇有谋,作战经历极为丰富,伐缅甸,平内乱,征朝鲜,抗倭寇,被称为“晚明第一猛将”。

刘铤在遭遇后金主力之后,敌众我寡,刘铤血战,绝不后退半步,身中数创,不退;脸被砍掉一半,不退;继续战,战死。

刘綎的养子刘招孙,甚是骁勇。看到养父战死,冲出敌围,想抢尸体,徒手杀死几个敌人,也战死。

02

萨尔浒之战,明军战死将领300余人,这300人都无愧于猛将的称号。我们痛恨大明的腐败,由大明投降后金(清)的高级将领也如过江之鲫,自抚顺李永芳始,至吴桥兵变达到一个高潮,到洪承畴时创下了大学士投降的先河,再到左良玉之子率十三总兵投降,大明烂到了骨子里。

但这并不妨碍多的将领为国而战,为国尽忠,仅仅在辽东战场,就先后有21位总兵战死。要知道,总兵可是正二品的高级军事将领,高级将领这样的战死率,放之整个中国史,也是绝无仅有的。

就在李永芳在抚顺投降之后,张承荫率领万余人来援,被后金军包围张承荫率军死战,战死,部下万余人无一人逃脱,全部战死。这一战,辽阳副将颇廷相、海州参将蒲世芳游击梁汝贵等30余将领战死。

这一战其实是明和后金之间一场规模不大的战争,但战争惨烈状况可见一斑。

这样的场景在日后的战争里屡见不鲜。

己巳之变中,皇太极率领10万大军,绕过关宁锦防线,从蒙古直插北京。

总兵赵率教奉袁崇焕之命,4火速回援遵化,试图抢在皇太极之前进城防守。要知道,皇太极是10万人,赵率教只有4千人。但赵率教没有任何犹豫,直接行动。结果当然可想而知,没有任何的意外,赵率教遭遇皇太极主力,全军覆没。

皇太极率领大军到达北京城下,满桂率4总兵,合计约4万人,在北京城墙数万人的注视下,与皇太极主力决战。满桂血战至死,4万人除去被俘虏之外,全部战死。很难想象,北京城墙上见证这一场血战的军士们,心中是何种感慨。

03

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了。

明清(后金)两次大决战,萨尔浒之战和松锦之战,明军都惨败明军战死的军士占总兵力的比例之高,历史上都罕见。萨尔浒之战,明军兵力10万人,战死45870人;松锦之战,明军兵力是13万,战死53783人。

这说明,这些军士都是用命在搏杀。

大明之亡,众说纷纭,说腐败,说制度,说财政,说军事,但绝不在那些英勇的将领,尤其是那些为大明献出生命的将领。

明朝虽烂,但唯独不缺血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