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北军“绝对核心”于学忠的戎马生涯

 优优的爸 2023-07-01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图片

导读

他曾被吴佩孚、张学良、蒋介石、毛泽东竞相青睐。张学良曾两度将东北军托付于他。他率部参加了台儿庄大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等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战功卓著。他叫于学忠。


01

吴佩孚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

于学忠的父亲于文孚,曾在淮军宋庆部下任营副。于学忠从小随父从营,18岁考入毅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注:毅军属淮军系统),毕业后任排长、连长。辛亥革命爆发后,毅军将领黎天才率第9师起义,该师团长赵荣华却投靠了袁世凯。赵自幼失怙,于学忠父母将其抚养成人。赵升任旅长后,将于学忠招致到手下当炮兵营营长。

1921年,川军熊克武攻打宜昌,两湖巡阅使吴佩孚命令卢金山、赵荣华两部增援,却被川军打个落花流水。吴佩孚乘舰到宜昌前线视察,发现只有于学忠的一个营尚与川军对峙。赵荣华说吴到了前线,急忙收拾溃兵返回第一线,使局势转危为安。吴佩孚当即对赵荣华说:“叫于营长跟我去当团长!”
在吴佩孚手下,于学忠被迅速擢升,短短几年,便成为第9军军长兼荆襄警备区总司令。
1926年7月,吴佩孚的14省联军被北伐军击败,吴逃至河南邓县于学忠部,企图带于部入川。于对吴说:“大帅带重兵入川,恐怕会让人觉得喧宾夺主,不如只带卫队团,入川后尚能得到川军将领的欢迎和保护。大帅入川后,我亦解甲归田,与大帅共进退。”吴佩孚遂照办,于学忠也脱下军衣,骑上大马回蓬莱老家了。
不久之后,在张作霖的力邀下,于学忠率旧部投靠了奉系。后来,吴佩孚携眷及随员数十人由四川回北平定居,时任平津卫戍司令的于学忠常去吴家看望,并常有接济。

02

两度受托执掌东北军

细究起来,张作霖与于学忠的父亲于文孚乃是故交——曾为“马贼”的张作霖,后被招安至宋庆部下当差,与于父有共事之谊。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张作霖说:“你是故人子弟,不是外人。我知道你对吴子玉(吴佩服)的忠义,希望你能像对吴子玉那样对待我就很好了。”于学忠遂被任为奉系第20军军长,归张学良指挥。

“9·18”事变后,张学良背负“不抵抗”的罪名下野。在赴欧美考察之前,张学良把东北军中的9万人交由万福麟、何柱国、王以哲掌握,另外17万人统统交由于学忠掌握。由此,于学忠真正成了东北军中权力最大的核心人物。
南京政府根据张学良的推荐,任命于学忠兼任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并兼天津市市长。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河北省政府主席,成为一方大员。
于学忠手握军政大权,成为日本积极争取的对象。他们利用在天津的亲日分子,以取代张学良的地位和提供军事装备为诱饵,拉拢于学忠,结果遭到严辞拒绝。恼羞成怒的日本人决定将其除掉,收买刺客,多次进行暗杀活动。因于学忠防范严密,最终未能得手。
后来,国民政府屈从于日本的压力,将于学忠调任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不久,他又被任命为甘肃省主席,并当选中央执行委员。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于学忠毫不犹豫地支持张学良,并参与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留下的信中明确提到,西北大局听杨虎城的,东北军要听命于孝侯(注:于学忠字孝侯)。张学良相信自己能回来,于学忠也相信他能回来。他一直把张学良的战马养在身边,他不骑,也不准别人骑,以示忠诚。
抗战爆发后,张学良致信于学忠嘱咐道:“东北军一切,弟已嘱托于兄”,望率部“在抗日战场显我身手于学忠没有让张学良失望,率东北健儿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后又与八路军密切配合,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屡挫日军,打出了东北军的威风。
于学忠曾对部下说:“张副司令叫我照顾东北难民、守住华北、坚决顶住日寇的进攻,我都做到了。我要等他自由了,将东北军交还给他。”张学良90岁寿辰时,他辗转听到这些话后不胜感慨,说:“我忘不了于学忠,他是我的左右手啊。”

03

东北军四大军长的亲共与反共

当时的东北军,除51军军长于学忠外,还有53军军长万福麟、57军军长缪瀓流、67军军长王以哲、骑兵第二军军长何柱国。他们虽然都是军长,但在军中的地位和于学忠相比都低一等。

这五个军长,在东北军中都是拥兵一方的重臣,也是国民党政府的重臣。当时,于学忠的两个副总司令:一个是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同时兼任山东游击司令部司令;一个是韩德勤,兼任第89军军长、江苏省政府主席。这两人都不是东北人,沈鸿烈家在湖北天门,韩德勤家在江苏泗阳。这两人虽说是于学忠的副总司令,但政治取向与于截然不同,他们都是和共产党搞摩擦的专家,屡次进攻八路军和新四军,制造反共事件。韩德勤还被新四军俘虏过。

另外四个东北军的军长,他们的立场和结局也不尽相同。
57军军长缪瀓流担任过江苏省政府委员、热河省政府主席等职。由于他一直与共产党为敌。在全国解放前夕,逃往台湾,病死于台湾。
53军军长万福麟,曾率部参加武汉会战。武汉会战失败后,卸任53军军长一职,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转赴台湾,病逝于台中。
何柱国是一位有思想头脑的战将。他在西安事变时拥护中共和平解决的主张。1937年任骑兵第二军军长,协同八路军坚持华北抗日。何柱国曾两次访问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热情接待。战争抗日胜利后,何柱国突然双目失明,蒋介石令他退出现役。1949年,他拒绝随国民党政府去台湾。新中国成立时,热情致电毛泽东、周恩来表示祝贺。曾先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委员、常务委员等职。1985年9月3日,何柱国病逝于北京。
67军军长王以哲曾与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交过战,结果损失了一个整团,后奉令进攻陕北,在洛川、延安地区,所部一0师被红军消灭大半。当王以哲得知中共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主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后,他积极向张学良陈说,劝张学良接受中共的主张,积极与红军合作。张学良听其言,于1936年3月赴洛川与中共代表李克农会谈;4月又与周恩来在延安庙几沟天主教堂会谈。王以哲一直伴随张学良左右,促成了与中共合作的积极成果。

04

抗日名将拒绝去台湾

1937年“七七”事变后,于学忠任第3集团军副总司令,奉命率部守卫山东海防。次年1月,任第3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先后参加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会战,屡立战功。1939年,任鲁苏游击战区总司令。

于学忠进到鲁南山区,沈鸿烈也在那一带。沈是原东北军的海军司令,一度是张作霖、张学良的心腹。抗战初期,被蒋介石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皖南事变后,沈鸿烈公开打出“防共、限共、反共、剿共”的旗号,结果使他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1941年秋被迫离开山东。于学忠便把沈鸿烈担任的山东省政府主席、鲁南游击总指挥揽于一身。
抗战后期,因为于学忠和共产党不断加深友好往来,他逐渐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1943年夏,蒋介石电令于学忠出鲁,令第92军军长李仙洲率四个师进入山东,代替于部。
于学忠部出鲁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按照部队换防原则,等李仙洲部入鲁后,于将防区移交给李后再行撤离。一种是不等李仙洲部入鲁,便率部自行撤出。按前一种办法,国民党部队仍要进来,山东的形势将更加复杂;按后一种办法,八路军有可能将国民党部队拒之境外。那样,八路军就可以集中力量抗日。因此,于学忠怎样率部出鲁,直接影响山东大局,是共产党当时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出所料,于学忠没有按照换防守则办。接蒋介石电报后,他没有与李仙洲联系,马上率四个师进入皖北。一路畅通无阻,八路军非但没有截击,还发动群众为于学忠部队送去很多鞋子,以示欢送。
于学忠部这样撤出,使八路军得到了集中兵力的机会。李仙洲部入鲁计划,在没有部队策应的情况下,被八路军彻底粉碎。
1944年3月,于学忠失去兵权,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 。1949年,蒋介石要于学忠去台湾,他觉得这是胁迫,选择了拒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学忠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先后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委员。1964年9月22日,于学忠病逝于北京,终年74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