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游用一生告诉我们写诗的4个道理

 夏欲诗文字坊 2023-07-01 发布于四川

文学史对陆游的定义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其实在陆游学习作诗的早年,他也是从学习江西诗派开始的,只是他最后能结合自身经历超脱江西诗派的藩篱,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翻阅《剑南诗稿》,有4首诗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们作于陆游六十八岁到去世前最后一年,大致勾勒出陆游一生的文学创作实践,和与之不断深入发展的文学理论探索!

1、人生阅历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诗家三味忽见前,屈原在眼元历历。”

陆游四十岁从军后,在汉中一带广泛地与社会接触后,看过了几万匹征战沙场的骏马和、纵情华歌的酒楼里唱尽人生如梦,才开始真正懂得诗歌的妙处,即所谓的“诗家三味”!

才开始真正读懂屈原的为人和其作品!不禁为自己早年妄图用华丽浮夸的诗歌语言赢得虚命而感到惭愧!彼时他只是把诗歌当作一种获得功名的手段,没有深入思考诗歌存世的价值!

“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

虽然很多才俊都具备写诗的才华,但是称得上诗人的人却很少,要先成为顶天立地的人,让自己的生命融于历史社会中,与大地上的人民发生关系,才能写出力透纸背的诗歌!

2、作诗是为与天地融为一体

作诗的法则并不是孤立的独此一家,其实古今同理,万变不离其宗,诗歌的精妙之处并不仅停留于文字表达层面,而是在有限的语言中透露出对人生之旅的思考与感悟!在翻山越岭中,在羁旅行役中,我们与天地融为一体。

3、作诗切勿雕琢

陆游反对雕琢和险怪。诗句过于雕琢是一种病症,会削弱诗歌韵味!而偏好险怪,则会伤害诗歌的气场!

4、功夫在诗外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陆游早年也曾痴迷于江西诗派提出的“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黄庭坚意在号召大家多向历代优秀诗人学习,陆游自己也常常被诗歌的华丽词藻所吸引,到了中年开眼看见了更为广阔宏大的社会,才慢慢跳出诗歌所谓的技巧修饰,洞察到诗歌的真谛!

我对有个作家的笔名印象挺深,她叫安妮宝贝。早年写作也多是青春题材,文笔华丽而忧郁。我看过她的《莲花》,写的是少年少女的成长故事,莲花是墨脱的别称,女主角通过徒步到梦寐以求的西藏墨脱寻找生存的意义!沉寂多年以后,她放弃了青春洋溢的“安妮宝贝”这个笔名,而改名为举重若轻的“庆山”,以恬淡和充满禅意的散文《得未曾有》再次出山,安妮宝贝文风的改变,是以更改笔名为界限的,审美追求也在发生转变,日趋成熟!

陆游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和人生阅历,指出:“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诗歌来源于生活,想要学习诗歌创作,最好的老师也是生活本身,看透生活的本质,也就懂得了写诗的奥妙!诗人需要在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中积累素材,通过作诗,把自己对社会历史的感悟思考与诗歌技艺相互融合,达到至臻的艺术境界!

生活中处处都是诗,古人写诗虽然从时间上来讲是一件很遥远的事,但是古人曾在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好和感悟。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时序交替中,自然万物发生的变化,只要用心依然能够感受到,你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诗歌的源泉!你在深入生活这件事上耗费了多少心力,在诗歌创作上就可以开掘相应的深度和广度,社会实践和诗歌实践其实是同一件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