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六章 厥阴病篇

 hzgscrs 2023-07-01 发布于云南
文章图片1

过去中医学界认为厥阴经特别不好阐述,很多人都不太讲这条经,为什么?我想其中应该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以陆渊雷为代表的医家认为厥阴为杂凑成篇。他认为《伤寒论》是五经辨证,而非六经辨证,其中没有厥阴经,《伤寒论》写到这里没法写了,剩下的东西不知道该怎么写,因此凑成了厥阴篇。

第二,每条经都举了六经为病脉证提纲,独独厥阴经没有脉。“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好像没有脉,但后面又补充了一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太阴经也有脉“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六经中唯独厥阴经没有脉,这是为何?

第三,很多人认为升麻鳖甲汤、鳖甲煎丸、大黄䗪虫丸、麻黄升麻汤这四个处方大而杂乱,可能不是张仲景的方,认为张仲景不会开这样的处方。他们认为经方通常都是很小的,如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五个药,而鳖甲煎丸、大黄䗪虫丸、麻黄升麻汤等方却大而杂乱。升麻鳖甲汤虽不大,但很杂;大黄䗪虫丸、麻黄升麻汤是既大又杂,那怎么会是张仲景的处方呢?后面我们会详细地分析这几个处方的特点。

第四,究竟是肾为先天还是肝为先天?以温经汤为例,《金匮要略》上说温经汤治不孕,如果是肾为先天,那它为何能治不孕呢?温经汤里有吴茱萸,如果温经汤入厥阴经的话,那肝岂不成了先天?说到吴茱萸,有人质疑:凭什么说吴茱萸汤是厥阴经的处方呢?众所周知,《伤寒论》中每一条经都有它的主药,比如太阳病的麻黄、桂枝,少阳病的柴胡、黄芩,阳明病的石膏、大黄等。厥阴经的主药,第一个乌梅,第二个吴茱萸,第三个川椒,第四个鳖甲,由它们把方定位在厥阴经,或者说把药物引入厥阴经。

一、标本法论厥阴病

第一个问题,很好解释。关于这一千古疑案我们已经讲了很多,从标本法、五运六气一直讲过来,很多内容都讲了,我们还会有人认为厥阴经是杂凑吗?还认为《伤寒论》只有五经辨证吗?听完今天厥阴经的课,我们更会发现它不是杂凑,也不可能是五经辨证,《伤寒论》就是六经辨证。

第二个问题,我们再回顾一下标本法,这对大家理解厥阴病会有帮助。标本法说厥阴经从乎中气,因为它是两阴交尽,影响疾病转归的是中气,而中气是少阳相火,所以两阴交尽,阳气是否来复取决于少阳相火,如果阳气不来复,这个人预后就是死亡。

少阳有一个特点,少阳本火标阳,标本同气,所以少阳从本,没有寒证,有寒皆是厥阴,也就是厥阴的寒化证。柴胡桂枝干姜汤那不是有寒吗?那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所以它用干姜、桂枝之类的药物,那是太阴病类方,即少阳与太阴合病。这是我们讲的越经传变,哪些情况下越经?哪些情况下循经?我们在截断法中已讲过。为何少阳无寒证?因为少阳是相火,如果相火都没了,生命就终止了。厥热胜复、厥阴经阳气来复,皆取决于相火,相火尽,生命就终止了。至于四逆散证,那是阳气郁闭,不是真正的寒证。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厥阴之上,风气治之;厥阴风木,为肝之体。人因风气而生长,故生生之气,其本在肾,其用在肝。乌梅丸、温经汤可治不孕,因为天癸之生在肾,而天癸之用在肝,前者为性激素分泌之体,后者为性激素作用于生殖系统之用。治不孕填精不效者,可以用温肝的方法。而肿瘤晚期,厥阴错杂证非常多见,乌梅丸改善症状甚效,但也多使肿瘤进展。

二、少阳与厥阴证异同

比较少阳与厥阴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咽喉不适。“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少阳是咽干,厥阴是消渴。口苦,少阳和厥阴都有。前面讲了乌梅丸就可以治疗口苦,也治疗反流,这里的反流是肠液反流到了胃,胆汁反流可以导致口苦。所以乌梅丸也可以治反流,需要注意的是乌梅丸治的是碱性反流,因为其中有乌梅。

第二,神志表现。少阳病心烦(厥阴亦有“烦”--“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详见江尔逊著《经方大师传教录+伤寒临床家杏林六十年》),厥阴病心中痛热;少阳病嘿嘿不欲饮食,厥阴病饥而不欲食。

第三,呕。少阳病心烦喜呕,厥阴病吐蛔,“吐蛔”可以分开,既可以是吐,也可以是吐蛔。

第四,证型相似。少阳有三大证型,有经证、腑证和经腑同病,经证四逆散,腑证黄芩汤,经腑同病小柴胡汤;内在的规律是经证用柴胡,腑证用黄芩,经腑同病用柴胡加黄芩。厥阴也有三大证型,有寒化、热化和寒热错杂,少阳病多经腑同病,厥阴病多寒热错杂。

第五,病机相似。再看两者的病机,少阳是正邪相争,厥阴是厥热胜复。厥热胜复的本质还是正邪相争引起的,只不过少阳的正邪相争,指的是在机体的全身情况还比较好的情况下的正邪相争,而厥阴的厥热胜复是危象、是很严重的疾病。

因为厥阴病表现为厥热胜复,所以我们从厥阴托毒外出,比如升麻鳖甲汤证。少阳病表现为正邪相争,如果要打破免疫耐受,打破机体正邪不争的状态,用伤寒法就要从少阳去治。当我们从厥阴托毒外出,托到哪里?从厥阴转出少阳,转出少阳之后让它去正邪相争。我们治疗病毒性肝炎和一些肿瘤用的就是这个办法。我们在截断法中讲了厥阴转出少阳,这是越经传。从厥阴转出少阳后让正邪交争,用这个思路去看升麻鳖甲汤、鳖甲煎丸、大黄䗪虫丸、麻黄升麻汤等,就会明白这些处方的思路,就会认可它们就是张仲景的处方。

少阳经的小柴胡汤有三个特点:第一,正邪相争。第二,邪高痛下。肝脏没有痛觉神经,除非肿瘤侵犯肝包膜,否则不痛。但是肝胆脏腑相连,故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多并发胆囊炎、胆结石,所以其痛在胁下。第三,独取少阳。因为服小柴胡汤,可以“上焦得通”,太阳解;“津液得下”,少阳解;“胃气因和”,阳明解,可使三阳经尽而病解。

为什么三阳独取少阳?这个内容我们前面已讲过多次了。关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我们做过详细分析:“上焦得通”是解决了太阳的问题,“津液得下”是解决了少阳三焦的问题,“胃气因和”是解决了阳明的问题。我们先看原文:“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服小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为何需要“上焦得通”?因为太阳为寒水之经,太阳不解,津液不能正常输布。需太阳宣发,升已而降,故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为何少阳三焦津液下而阳明解?因为阳明本燥标阳,在经大渴,在腑燥屎。潮热是阳明在经,虽不便秘,也不当便溏,故阳明潮热便溏,此为里虚,不可予白虎汤重伤阳气,必予小柴胡汤。阳明在腑便秘,苔白,此非热结,不可用承气之类,予小柴胡汤,腑通呕止。“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此属燥化传经,当予白虎、承气类。

为何予小柴胡汤?因少阳三焦为津液通道。予小柴胡汤,津液输布,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小柴胡汤证喜呕,便是胃气不和。如少阳不解,化燥而渴,即转阳明。我们讲厥阴是“气上冲胸”,小柴胡的呕吐也是冲逆,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呕吐自然就会缓解。

三、厥阴病脉证提纲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消渴即口渴,口渴可以与下利没有关系。关于口渴,三阴经的区别是:太阴病自利不渴,少阴病自利而渴,而厥阴的消渴是大便干的也渴,大便稀的也渴。另外,厥阴病的消渴可以没有血糖升高,是不明原因的口干。临床上部分患者只表现为口渴,查血糖是正常的。厥阴病的消渴也常表现为后半夜的渴,即“龙雷火升”所致。

厥阴病的特点是胜复、错杂、冲逆。“气上撞心”,即冲逆,这种冲逆多见于后半夜静息状态下发作的心绞痛,也就是不稳定性心绞痛,伴有呃逆、嗳气,非常危险,严重时容易出现猝死。乌梅丸里有桂枝,桂枝就是为治气上撞心而设,而乌梅、黄连用以治消渴。“心中疼热”,即烧心,尤其是后半夜的烧心,患者自觉胃里烧心,随即心绞痛发作。如果我们去询问患者的症状,我们就会发现不稳定性心绞痛很多表现是这样子的。

关于心中疼热、烧心的治疗,我们讲两个方子:第一个方是左金丸。左金丸是厥阴病的方,吴茱萸是厥阴病的药。寒热错杂就寒热同用,乌梅丸和左金丸都有黄连,乌梅丸用川椒等,左金丸用吴茱萸治疗心中疼热、烧心。而且这种心中疼热常伴有胃热,在胃里烧心,心下为心所主,我们反复强调这一点,这是阴土阳土的问题。第二个方是百合乌药汤。方中有百合与乌药,乌药也是厥阴经的药,也治心下疼即胃疼。所以心中疼热,既包含了心痛又包含了胃痛,这是《伤寒论》的惯用写法。因为心下为阳明阳土,为少阴君火所生,所以用百合和乌药合在一起,就是百合乌药汤。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温病晚期,可以见到心中疼热,要吃冰棍,预后通常不好。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吐蛔是吐蛔虫,看乌梅丸里有川椒这些药就知道了。饥而不欲食,也可以食则吐。什么叫饥而不欲食、食则吐?我们在讲吴茱萸汤的时候已经讲过了,“食谷欲呕者,属阳明,吴茱萸汤主之”,就是不吃不欲呕,吃了就呕,这种呕属阳明,吴茱萸汤主之。有人会问那不是吴茱萸汤治阳明病吗,和厥阴病有何关系?我们在前面专门讲过吴茱萸汤,因为有呕吐,所以属阳明,实际上这个病是在厥阴。《伤寒论》中类似的写法很多,比如说四逆散,“少阴病,四逆者”,实际上是少阳病表现出的四逆用四逆散治,放在少阴病篇是为了相互鉴别。

“下之利不止”,指腹泻,慢性腹泻,因为患者胃气弱,容易发生腹泻。

四、厥阴病与六经化生/欲解时

在六经化生中我们讲了“男子八八,女子七七”。大家都知道,女子六七后三阴迅速开始转衰,六七到七七之间,厥阴就已经当令了;而男子到七八以后,也是厥阴当令了。男子到八八、女子到七七的时候,六经已经走过了,剩下的完全是厥阴当令,生殖周期虽已结束,但生命周期还继续延续。所以在临床上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中老年人的疾病很多表现为厥阴病(女子七七、男子七八以后很多厥阴病)。可为什么临床上明明很多,有人却说见得少呢?因为不认识。比如说皮肤瘙痒,那是肝风动,老年性皮肤瘙痒多了,通宵不睡觉,那就是乌梅丸证。

厥阴病欲解时是什么时间?夜里1点以后,也就是我们说的“后半夜”。在这个时间段出现腰痛、口渴、失眠、瘙痒、心绞痛发作、消化道不舒等症状的,都是厥阴病。六经为病欲解时说的是一天,而六经化生说的是一生。为什么三阳经的六经化生比三阴经更清楚呢?因为三阳是传变,三阴是递进,三阴的六经化生是总的一个时间,六七到七七,六八到八八。把六经化生图和六经为病欲解时图对比起来看,就会发现一生与一天很近似,所以七七、七八以后厥阴病多见,晚上1点以后厥阴病也多见,道理皆在于此。

五、厥阴之脉

我们讲平脉法、六经为病脉证并治时,有个问题是在六经病脉证提纲中只有五经有脉,第六经厥阴病没讲脉,这该如何理解?我们主要从以下两点来理解:

第一个脉,《伤寒论》中平脉法讲:“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可见厥阴之脉弦而无力,弦而有力是少阳,这就很容易把厥阴的脉辨别出来。因为少阳属三阳,三阳为腑,是实证;而三阴为脏,是虚证。

第二个脉,我们可以从当归四逆汤证看出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所以,第二个脉就是微细欲绝,可以是脉微,摸不到脉搏,也可以是脉细,细的摸不清,这都是厥阴脉。举一个厥阴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休克,休克的人血容量不足,脉细,不灌不流,脉微,甚至无脉。当然不是所有的厥阴病都休克,有的人脉微细也不休克。“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微细脉是在少阴,微细欲绝就在厥阴。

总结一下,厥阴的脉有两条:第一条是弦而无力,弦而有力是少阳。第二条是微细欲绝,微细欲绝甚至可以无脉,摸不着,那就生命垂危了。

六、厥阴胜复、错杂、冲逆

厥阴病有三个证:胜复、错杂和冲逆。胜复指厥热胜复,错杂指寒热错杂,冲逆指吐利冲逆。其中,冲逆证在厥阴证脉证提纲里已讲,这里不再重复。

第一个证是胜复。“阴阳离决是厥阴”,厥热胜复的机理是要少阳阳气(即相火)来复,水生木,木生火;如果少阳的相火不来复,这个人就要死亡;如果相火来复,“脉暴出者死”,那是阴阳要离决。阴阳离决的各种表现,如何出现死证?我们会在后面三阴死证章节中详讲。

这里主要讲第二个证,错杂。寒热错杂讲五个方:乌梅丸、麻黄升麻汤、温经汤、左金丸和百合乌药汤。左金丸、百合乌药汤已经讲过,其中百合乌药汤主要是治疗胃疼,心中疼热;如果伴有舌苔腻的心中疼热,用左金丸。有人说乌梅丸和麻黄升麻汤不是张仲景的处方,下面我们先讲这两个处方,讲完之后大家就会明白它们就是张仲景的方。

1.乌梅丸。先看两个条文:“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乌梅丸用刚:蜀椒、干姜、人参,即大建中汤;附子、细辛温于下,桂枝平于上。后世从中化裁出椒梅汤,治疗温病下焦,伤阳而渴者。

乌梅丸用柔:当归、黄连、黄柏,法同白头翁汤清君命二火。后世化裁出连梅汤,治疗温病下焦,伤阴而渴。乌梅丸治肝不用柴胡疏散,而用川椒温通;清热不用黄芩,而用黄连、黄柏,并用乌梅收敛。乌梅丸与小柴胡汤不同:首先,少阳病正邪相争,小柴胡汤以柴等和之;厥阴病龙雷奔腾,乌梅丸以连柏椒桂平之。其次,小柴胡汤扶正用参草实太阴,见肝实脾,以防三阳传变;因为三阴是递进关系,乌梅丸用姜附参归,兼治太阴少阴,又加厥阴经药川椒、乌梅,则肝阳得温,肝血得养。小柴胡与乌梅丸多有异同,已作详述。切记三阳传变,三阴递进,截断法的要领就在此!所谓递进,太阴独见本证,少阴见太阴证及少阴本证,厥阴见太阴、少阴证和厥阴本证。用药也是如此,所以四逆汤中有干姜。所谓传变,若太阳完全传入少阳,则太阳证罢,少阳完全传入阳明,则少阳证罢。

老年人和肿瘤患者,常见乌梅丸证。因为肿瘤好发于50岁以后,即女子七七、男子七八之后,这是肿瘤的高发年龄。这里面有个问题:晚期肿瘤患者多见乌梅丸证,但是用了乌梅丸后,症状缓解,可肿瘤多会进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乌梅丸里面的少阳生生之气扰动相火。大家知道为什么七七、七八以后得肿瘤的多吗?因为人的生殖周期已尽,可机体非要在身上再长个生命出来,那就是肿瘤,这个生殖周期没有得到正常的延续,所以给肿瘤患者用乌梅丸要非常小心,因为乌梅丸是一个调气化的方,缓解症状很快,但是控制肿瘤进展并不理想。

乌梅丸里有没有控制肿瘤的药?有的,乌梅就是控制肿瘤的。举个例子,济生乌梅丸中有乌梅、僵蚕、象牙屑、人指甲,用来治息肉很有效果。为什么用济生乌梅丸可以治疗息肉?为什么对胆道、肠道的息肉都有效呢?因为胆汁和肠液的特点是碱性,是碱性环境的疾病就用酸性药去治,用芍药对息肉有效,在肝用乌梅对息肉也有效。同理可推,胃是酸性的环境,就可用碱性药去治,比如可用瓦楞子、浙贝母去治,这就是和法。

济生乌梅丸治疗息肉大家很熟悉,可见乌梅有复形质的作用。但是乌梅丸处方里虽有黄连、黄柏来清热,但也有附子、干姜、细辛、川椒等很多的温药,温药易扰动相火,所以乌梅丸容易促进肿瘤生长。肝脏体阴而用阳,乌梅丸中诸药可养肝之体,助肝之阳,清肝之热,敛肝之阴。助肝之阳有蜀椒、细辛、干姜、附子,三阴递进,同温太阴、少阴、厥阴;养肝之血用当归;清肝之热有黄连、黄柏;敛肝之阴用乌梅。清肝之热为什么不用黄芩呢?因为黄芩针对少阳相火,只适合于实证,不适合于虚证。《伤寒论》三阴死证中专门有一条讲黄芩汤彻少阳相火,导致出现死证。对于虚证的人,少阳的相火不能彻,所以用黄连、黄柏,没有用黄芩。

2.麻黄升麻汤。为何说此方是张仲景治疗厥阴病的方,而不是后人编的?《伤寒论》中讲:“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条文中的“手足厥逆”,说明病证至少在少阴,不是少阴就是厥阴,这在抓独法中讲过;“泄利不止”,厥阴病的脉证提纲里就有“下之利不止”;“寸脉沉而迟”,说明人体阳气不能出表。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治疗?我给大家分析一下麻黄升麻汤的配伍:麻黄配桂枝,是治疗太阳病的配伍,为寸脉沉而迟而设;石膏配知母,是治疗阳明病的配伍;方中又用了白术、干姜、茯苓,这是甘姜苓术汤的结构,是治疗太阴病的配伍;天冬和玉竹,是治疗少阴经、养心肾之阴的配伍,为什么玉竹入少阴经?一般认为玉竹养胃阴、养肺阴,其实它最好的效果是养心阴,这也是我们用药法中独特的地方(七版《中药学》-玉竹:养心阴、清心热)。大家看这个方的特点:麻黄、桂枝为太阳药,石膏、知母为阳明药,白术、干姜、茯苓为太阴药,天门冬、玉竹为少阴药。同用太阴、少阴药,因为三阴是递进关系。这个病寒热错杂,所以有白术、干姜,又有玉竹、天冬。后面还有几味药--升麻、黄芩、甘草、当归、芍药,这是升麻鳖甲汤的组方加黄芩、芍药,可使病从厥阴转出少阳。不过升麻蹩甲汤有鳖甲,而这个处方有芍药和当归,芍药养肝之体,用升麻来托邪外出。这个邪是怎么往外出呢?患者下有腹泻,上有脉沉迟,需往上升提,所以用升麻、甘草以托邪升提,然后黄芩配甘草使之转出少阳。转出少阳后,在太阳有麻黄桂枝,在阳明有石膏知母。由于三阴是递进关系,白术、干姜、茯苓在太阴,玉竹之属在少阴。为什么这么配伍?因为是寒热错杂的复杂病机。

以前我治杂病的时候常用麻黄升麻汤,很有效。现在肿瘤科用的机会不是很多,因为它以调气化为主。很多人觉得此方乱,其实并不乱,而且配伍很有规律。所以,我们不要片面地认为只有开三五味药物的才是经方,其实能开出三十味药的也是经方。不一定药味少的才是经方,经方最少的只有一味药,小半夏汤,就姜半夏(用生姜炒制的半夏)一味药,但不能说所有的经方都是药味少。

总结一下,麻黄升麻汤中麻黄、桂枝--太阳;石膏、知母--阳明;白术、干姜、茯苓--太阴;天冬、玉竹--少阴;然后用当归、芍药养肝之体;升麻托邪;黄芩、甘草从少阳解。后面几味药,黄芩、甘草、芍药就是黄芩汤去掉大枣,所以可用来转出少阳。关于厥阴转出少阳的问题,一定要认真研究关于截断法的图,后面还要讲这个问题,等全都讲过以后,就会觉得豁然开朗。

3.温经汤。这也是一个厥阴病的处方。“病下利数十日不止”,下利是厥阴病的一个特点,故脉证提纲说“下之利不止”;“暮即发热”,晚上发热,还有“少腹里急,腹满”,这是下焦蓄血;“手掌烦热,唇口干燥”,这是寒凝血瘀所导致的厥阴证;然后补了一句,条文中先说“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又说“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因为我们讲瘀血作渴的一个特点就是唇口干燥,暴皮、开裂。关键后面说“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这个是厥阴经的“久不受胎”,那么问题:温经汤怎么能治不孕呢?治不孕,不是应该从少阴经治吗?我告诉大家:生生之气,体在少阴,用在厥阴,比如说天癸,那是少阴决定了天癸至与不至,如果少阴肾精亏虚,天癸不足就不孕;但是少阴肾气实,而厥阴肝不用,也会不孕,肝主疏泄故也。所以究竟肝是先天还是肾是先天?严格地说,我认为肾是先天,因为生生之气,其体在少阴,而其用在厥阴。所以当治不孕症补肾不见效的时候,就要考虑厥阴。

举个例子,有一天门诊来了一个肿瘤患者,首先摸脉,患者神疲消瘦,手心潮热,摸脉的时候一搭手心是润的,手背是冷的,这就是1秒钟的事情,然后就开了桂枝加附子汤。边开方边问患者的症状:出汗多不多,腿抽不抽筋,然后摸摸尺脉怎么样,整体脉浮不浮等,一边敲方一边就诊断完了,基本上手心潮手背凉桂枝加附子汤就去了。我跟学生讲了一下这个处方和医案,过了一周又来了一个患者,手心潮手背凉,我就开成温经汤。学生在旁边就问:“老师,这不是桂枝加附子汤吗?您不是说手心潮、手背凉是桂枝证加附子证吗?”我回答说:“你看这个患者嘴唇开裂,这就是《金匮要略》中讲的唇口干燥,而且患者是卵巢癌,属生殖系统的疾病,又是老年的卵巢癌。所以不管怎么辨证都在厥阴,那就用温经汤。手心潮桂枝证,手背凉附子证,不光是附子证,厥阴经也可以手背凉,轻浅是附子,再往里走就是吴茱萸,那就是用桂枝加吴茱舆的温经汤”。上面提到的那个辨证也没有用到10秒钟,所以临床学习要灵活,不要死板。

接着我们再讲讲温经汤的几个特点。首先是关于麦冬的配伍,温经汤里麦冬用到30~60g。这个患者我们用了60g麦冬,为什么?因为她是癌症患者,我们反复讲过,用温经汤恐怕动她的生生之气,用麦冬先把阳气盖住,就防止了肿瘤生长。其次是半夏用30g,因为半夏既走阳明又走少阴,而且具有杀生生之气的特点,能作用于受精卵的着床,可导致死胎、畸胎、流产。其原因是含有半夏蛋白,或者还有其他物质,而半夏蛋白口服吸收立毙。所以大家请记住,《金匮要略》用温经汤治不孕,最好先避孕再让患者受孕。实际临床中用温经汤用半夏引起的死胎畸胎多吗?这个我没有经验。为什么妊娠呕吐又使用半夏呢?这里要特别注意:半夏导致死胎畸胎的流产,发生于妊娠早期着床的时候,主要在妊娠的4~6周。妊娠4~6周以后使用半夏是安全的,所以半夏的作用时间比早妊反应还要长。这个患者重用了60g麦冬、30g半夏,半夏用的比原方剂量大,具体大家去看《金匮要略》温经汤的配伍。(黄竹斋《伤寒杂病论会通》-温经汤方: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芎䓖二两,芍药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牡丹皮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日三服,每服一升,温饮之。原本无半夏、麦门冬,作上十味,今依《金匮要略》补。桂林本为十味。《金匮要略》此方中半夏为半升。)

所以,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抓独法,通过抓独法,摸手心潮手背凉,就能抓出来至少在少阴经,少阴经就用桂枝加附子汤,如果到了厥阴经用桂枝配吴茱萸,那就是温经汤。还有一个独证可以区别是在少阴还是在厥阴,就是患者唇口干燥开裂。根据《金匮要略》的原文,这种患者若有瘀血还会伴有腹胀等症状,所以用半夏等,都没有关系。

另外,有的温经汤证患者有痰、嗓子不舒服,所以处方里有半夏。温经汤证,包括条文没有列出来的证,都可以推出来。比如咽喉不舒服,咽喉为一阴一阳结,因为三阴是递进关系,所以温经汤证可有少阴的症状,患者常有咽喉症状。这时用半夏配麦冬,大家看看麦门冬汤用半夏配麦冬,主证就有“咽喉不利”,温经汤里也可有此证。实际上这些在少阴的症状都可以推出来,所以我们用标本法可推出和抓住主证;用抓独法可以直接简单地抓住独证,温经汤的独证是唇口干燥、口唇暴皮。我们把抓独法学好了,看病不用1分钟。如果复杂的患者我们可用标本法去推,很多症状都能推出来。

上面讲的案例,如用温经汤合百合乌药汤,就是温经汤的原方加栝蒌、土贝、商陆、全蝎、麦芽,那么半夏的量要减少,可用5g。因为百合乌药汤里的百合含秋水仙碱,能杀生生之气,所以半夏量宜小;如果患者有明显的咽喉不舒服,半夏的量也可加大。对于这种卵巢癌患者,合方中的麦冬可盖住潜伏阳气;百合配半夏杀它的生生之气;乌药可增强吴茱萸的作用;麦冬滋腻,用麦芽来疏肝帮助运化;麦芽配吴茱萸、乌药可条达肝气。因为肝阳不能只温,温肝阳的时候也要疏肝升肝,而且方中还要用麦冬、百合把它盖住,用百合配半夏把它杀住。温的是主,杀的是客,主就是人的正常肝阳,客即肿瘤。所以主客要同治,否则服药后会促进肿瘤生长。

七、厥阴寒化证

厥阴寒化证的代表药物是吴茱萸和花椒,在《伤寒论》里用得很多。

1.当归四逆汤。肝体阴而用阳,其用(肝阳)不足时,出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由这个处方就引申出了寒邪入营等问题,我们之前专门讲过当归四逆汤以及各个学派的发挥和我们的研究,兹不赘述。

2.化癥回生丹。《温病条辨》中讲:“燥气延入下焦,搏于血分而成癥者。无论男妇,化癥回生丹主之”。此方36味药,不算蜂蜜和醋,也有34味。方剂学教材讲解了它的君药是益母草和鳖甲,因为它们的剂量大。我们通过研究认为这是不对的。我们通过实验研究、拆方研究得出来的结果是:吴茱萸、艾叶为君药,在两药的基础上配伍一系列活血的药;大黄、䗪虫为臣药;当归、芍药等为佐使的药。所以我们说化癥回生丹是一个温经通络的方,实际上也是从当归四逆汤的思想一脉相承延续下来的。

3.吴茱萸汤。我们已专门讲过,吴茱萸汤和脉证提纲的关系。“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食谷则呕者,属阳明,吴茱萸汤主之”。“心中疼热”,可用吴茱萸汤延伸出来的左金丸治疗。凡厥阴分泌过多,皆可用吴茱萸:如干呕吐涎沫用吴茱萸汤,反酸用左金丸,腹泻用四神丸,脚气水肿用鸡鸣散。

“气上撞胸,心中疼热”,可见于反酸一病。乌梅丸清热用黄连、黄柏,散寒用姜桂附辛椒,若反酸不在下焦,不用黄柏;分泌过度用吴茱萸,此即厥阴方左金丸的缘由。左金丸中吴茱萸抑制胃酸分泌,黄连拮抗胃酸的刺激,剂量配比吴茱萸配黄连6:1:而《丹溪心法》中是黄连6吴茱萸1。此类方都可随证颠倒比例使用。如香连丸、白金丸、倒换散等剂量即可左右颠倒。我们可以把吴茱萸看成中药的质子泵抑制剂。

4.鸡鸣散。此方君药还是吴茱萸,治寒湿脚气或者脚气导致的腹胀。我们前面讲了典型的治症是心衰,舒张期心衰用鸡鸣散,收缩期心衰用真武汤。我们用鸡鸣散治疗舒张期心衰的效果非常好,大家可以试试。

2.大建中汤。治疗肠套叠,“上冲皮起,如有头足”,即西医讲的肠型。肠套叠80%发生在回盲部,中医认为少腹为厥阴经循行的部位,故属厥阴肝寒克土,君药是蜀椒,这也是厥阴病专用的一种药。关于这点,我们讲脾胃病用药法的时候已经讲过了。

3.升麻鳖甲汤。在升麻鳖甲汤的基础上可加黄芩、大青叶、丹皮、薏苡仁。加薏苡仁是因为少阳夹湿,病邪缠绵;加黄芩、大青叶即清少阳之血热;肝体阴而用阳,肝藏血,所以加生地、丹皮、芍药凉血疏肝。这里讲三个抓独的方法:患者手伸出来,但凡大小鱼际红的,不管他有没有肝硬化,那都是肝不藏血,可从少阳、厥明论治;升麻鳖甲汤另一抓独的办法,就是看他目内眦是否泛红,因为内眦在少阳,内眦红就是厥阴转出少阳,那可用升麻鳖甲汤加味;从平脉抓独法来看,弦而无力为厥阴、细微欲绝为厥阴、半夜口渴和半夜瘙痒等也是厥阴,但见一证便是,这就是抓独法的思想。抓独法就是培养我们的直觉,就是让我们看一眼就能开处方。我们有很多抓独的方法和思想,很简单,不需要搞得太复杂,例如:如果看手大小鱼际红还无法确定,再看患者的鼻梁两侧,若有发黄,那就是少阳、厥阴;若有斑聚在那里,那就到了厥阴;如果还有皮肤油,那就是少阳夹湿,比如可用甘露消毒丹等方剂;当然还有肝有寒的,可用橘核荔核丸、天台乌药散等这些后世的处方。

厥阴寒化证就讲到这里。我们从当归四逆汤及当归四逆汤的变化方开始讲,然后讲了化癥回生丹、吴茱萸汤、鸡鸣散、大建中汤、升麻鳖甲汤、橘核荔核丸和天台乌药散等。我们的特点是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在一起讲,把经方和时方合在一起讲。道理很简单,只要把它归在同一条经,辨证方法都相同,脉证提纲都可以用。只是要考虑不同方剂的特点,比如厥阴寒化证伴有疝气的,可用天台乌药散;患者说睾丸疼痛,可用橘核荔核丸。因为除了睾丸疼痛外,其他的病症与厥阴寒化证一样,在确定归经后,抓住睾丸疼痛这一条,就可以使用橘核荔核丸。由此可见,患者呈现出厥阴病的表现,就用厥阴病的那些方法去理解和治疗,不外乎不同方剂有一点个性化的特点而已,临床随证加减即可。

八、厥阴热化证

厥阴热化证的代表处方有白头翁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代表药物是白头翁和鳖甲。虽然厥阴热化也用到鳖甲,但是严格来讲鳖甲不应该归到厥阴热化,应归到厥阴瘀血,因为鳖甲是治疗厥阴瘀血的主药。白头翁汤治久利、腹泻,我们用来治结直肠癌、甲状腺癌等病,只要是辨证为厥阴热化证的都可以用。30g的白头翁抑制甲状腺癌的效果很好,还可以加6Og蒲公英。蒲公英是肝经的药,不仅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还可以保肝,一味蒲公英就可以降低转氨酶。也可以加黄药子,虽然有肝脏毒性,但是我们中医有配伍,可以用药去制约黄药子的副作用。

再讲连梅汤和椒梅汤。《温病条辨》中讲:“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连梅汤主之。入厥阴,麻痹者,连梅汤主之。心热烦躁,神迷甚者,先与紫雪丹,再与连梅汤”。其中“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连梅汤主之”,这个消渴究竟是厥阴、还是少阴?口渴,少阴和厥阴都有,那么连梅汤是治厥阴病还是少阴病呢?我们看连梅汤的配伍:黄连、阿胶,这是少阴热化方黄连阿胶汤的结构,然后加了乌梅,这说明转到厥阴了。所以我认为这条属于厥阴病。后文“入厥阴麻痹者”,就说明它是治厥阴病的,方中用麦冬和生地,就是把黄连阿胶汤里的芍药和鸡子黄,换成了麦冬和生地。

“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椒梅汤主之”。我们来分析椒梅汤的组成:黄连、黄芩、干姜、半夏、人参,这是半夏泻心汤的结构;加少阳经的芍药、枳实,四逆散就用了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再加厥阴经的川椒、乌梅。大家看到没有?椒梅汤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了少阳四逆散里的芍药、枳实,厥阴经的川椒、乌梅。这就是吴鞠通的加减法。

讲完连梅汤、椒梅汤,我们再讲一个处方:青蒿鳖甲汤。“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此方的主药是青蒿、鳖甲,用鳖甲引入厥阴,用青蒿转出少阳,因为热要由厥阴转出少阳。肝主藏血,用生地、丹皮凉血,因为三阴是递进关系,所以可用少阴经的生地、知母。

九、厥阴瘀血证

厥阴瘀血证的代表方有鳖甲煎丸、大黄䗪虫丸、化癥回生丹。“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很多人说“这不是张仲景的处方,张仲景的处方哪有这么乱”。我们先分析一下,然后再看看乱不乱。

1.鳖甲煎丸。方中的第一组药物,有鳖甲、芍药、丹皮,其中鳖甲是厥阴经的主药;芍药、丹皮为治疗肝不藏血而设。厥阴病患者的手掌大小鱼际处发红,西医讲是由雌激素灭活障碍引起,中医讲是由于肝不藏血,所以鳖甲煎丸用芍药、丹皮藏血。化肝煎也选用芍药、丹皮,配伍青皮、陈皮、栀子、泽泻、浙贝,用来养肝藏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所以鳖甲煎丸有干姜、厚朴,其中干姜温太阴,小剂量的厚朴有通阳的作用,能通脾阳又能除胀。为什么用阿胶呢?这个病常伴有脾功能方进(这里的脾不是指的中医概念的脾),出现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减少,所以用阿胶养血。方中的蜂房,治阳痿。因为肝硬化患者出现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肝掌,是因为雌激素水平增高。而雌激素灭活障碍导致男性生殖器萎缩,导致阳痿,导致男性女性化,我们叫阴阳易。用蜂房可补充雄激素、刺激雄激素分泌,来对抗雌激素水平的升高。

第二组药物,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由厥阴转出少阳。为什么用射干?用于咽喉截断。三焦为液体的通道,“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所以用了葶苈子、石韦、瞿麦。这三味药的配伍很巧妙,葶苈子抑制水通道蛋白,治疗腹水的时候,不光泻肺,也可泻肠道里的水,比如己椒苈黄丸证;瞿麦既利尿又复形质,因为瞿麦有抗雌激素的作用,可用来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石韦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脾功能亢进会导致白细胞减少,石韦既可以通利水道,又能升高白细胞。

第三组药是桂枝、大黄、赤硝、桃仁、䗪虫,即桃核承气汤和下瘀血汤加蜣螂、鼠妇和紫葳。这是因为肝病患者有典型的凝血紊乱,因脾亢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容易出血,又有高凝状态,所以用生地、丹皮、阿胶。我治肝癌经常用凌霄花(即紫葳),就是来自《伤寒杂病论》。现代研究证实凌霄花对肝癌和白血病有抑制作用。我们知道白血病有肝脾肿大,凌霄花既入足厥阴肝经,又能活血,这就是张仲景选药的原因。为什么用桂枝?因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所以用桂枝配干姜即柴胡桂姜汤的结构;为什么用桃仁?因为桃仁是一个抗肝纤维化的药,相关的研究非常多。我治白血病爱用䗪虫,其理论就是来自鳖甲煎丸,现在研究也证实䗪虫有治白血病肝脾肿大的作用。如此看来,张仲景方中每一种药物的选择都有深意。

总结一下鳖甲煎丸的配伍规律:鳖甲煎丸是从厥阴转出少阳,所以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人参、射干;因为肝硬化有腹水,三焦为液道,所以加了葶苈子、石韦、瞿麦;复肝之形质用鳖甲养肝,肝藏血用芍药、丹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所以加干姜、厚朴;加阿胶来养血,控制脾亢;加蜂房对抗雌激素,治疗阴阳易;加桂枝、大黄、赤硝、桃仁、䗪虫、蜣螂、鼠妇、凌霄花等活血。青蒿鳖甲汤也是厥阴转出少阳,用鳖甲引进去,用青蒿引出来。升麻鳖甲汤也是转出少阳,加黄芩、大青叶、丹皮、薏苡仁,等等。

2.大黄蜜虫丸。《金匮要略》上讲:“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由条文可知,大黄䗪虫丸证有几个特点:第一,消瘦腹满;第二,肌肤甲错,脚上有鱼鳞状的改变;第三,两目黯黑,有黑眼圈。患者来了,你一看眼睛有黑眼圈,如没有肾虚的症状,就让他伸脚,脚伸出来跟鱼鳞似的,这个人就是大黄䗪虫丸证,这两条就可以定了。所以我反复强调抓独,看中医可以很简单!

大黄䗪虫丸的第一组药是芍药、地黄,肝脏体阴而用阳,所以用芍药、地黄养肝阴。第二组药是黄芩、甘草,转出少阳。大家看黄芩、甘草、芍药是什么方?就是少阳腑证的黄芩汤,只不过是没有大枣,因为甘令中满,有瘀血证时都不用大枣。厥阴有瘀血,所以用大黄、桃仁、虻虫、水蛭,这是下瘀血汤合抵当汤,再加杏仁、干漆、蛴螬等活血的药。所以治疗干血痨用的是什么药?厥阴转出少阳用的是芍药、地黄、黄芩、甘草,就是黄芩汤加地黄,因为内有干血所以加了地黄;去瘀血用的是下瘀血汤和抵当汤,加杏仁、干漆、蛴螬,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