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运六气解方剂——牡蛎散

 濒湖后人 2023-07-01 发布于湖北
牡蛎散
图片
牡蛎散,中医方剂名。为固涩剂,具有敛阴止汗,益气固表之功效。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临床常用于治疗病后、手术后或产后身体虚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肺结核等所致自汗、盗汗属体虚卫外不固,又复心阳不潜者。

1


歌诀

图片
牡蛎散内用黄芪,浮麦麻黄根最易,自汗盗汗心液损,固表敛汗见效奇。

2


组成

图片
黄芪、麻黄根、牡蛎。

3


用量用法

图片

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30g。

上三味为粗散。每服9g,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30g),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为粗散,每服9g,加小麦30g,水煎温服;亦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加小麦30g,水煎温服。


4


功用主治

图片
敛阴止汗,益气固表。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5


重要文献摘要

图片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8:“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 

2. 《成方便读》卷4:“夫自汗、盗汗两端,昔人皆谓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而立论。然汗为心液,心主血,故在内则为血、在外则为汗,不过自汗、盗汗虽有阳虚、阴虚之分,而所以致汗者,无不皆由郁蒸之火逼之使然。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天地亦必郁蒸而后有雨。但火有在阴在阳之分,属虚属实之异,然二证虽有阴阳,其为卫虚不固则一也。此方用黄芪固卫益气,以麻黄根领之达表而止汗。牡蛎咸寒,潜其虚阳,敛其津液;麦为心谷,其麸则凉,用以入心,退其虚热耳。此治卫阳不固,心有虚热之自汗者也。” 

 图片


五运六气解读


图片

      本方证多由气虚卫外不固,阴伤心阳不潜,日久心气亦耗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灵枢·营卫生会》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素问·评热病论》亦曰:“汗者,精气也。”液为阴,汗为心液,故汗出过多,心阴受损,不能制约心阳,致心阳不潜,则虚热内生,热偏胜则迫津妄行,故阴液外泄汗出。《难经》谓“人一日一夜,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夜卧更胜;汗出日久,心气阴两虚,心神失养,更见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等皆为虚象。《临证指南医案》云:“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心之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不分窹寐,不因劳动,不因发散,溱溱然自出,由阴蒸于阳分也;肾之阴虚,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睡熟则出,醒则渐收,由阳蒸于阴分。”治宜敛阴止汗,益气固表。方中煅牡蛎咸涩微寒,敛阴潜阳,固涩止汗。生黄芪味甘微温,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两药是为益气固表、敛阴潜阳的常用组合。麻黄根甘平,功专收敛止汗。小麦甘凉,专入心经,养气阴,退虚热。合而成方,补敛并用,兼潜心阳,共奏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功,可使气阴得复,汗出自止。

      其中牡蛎散的黄芪、牡蛎为核心药对,发挥着重要治疗作用。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肺、脾、肝、肾经。具有益卫固表,升阳利水,生津养血,托毒生肌的作用,主治自汗盗汗,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痈疽溃后难愈等。《本草备要》曰:“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名医别录》谓:“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弱。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汤液本草》云:“黄耆,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张元素言:“主治虚劳自汗,补肺气,泻肺火心火,实皮毛,益胃气,去肌热,及诸经之痛。”说明黄芪能补气固表,对于气虚型自汗有很好的疗效。

图片

牡蛎:味咸平,微寒,入肝、肾经。具有敛阴潜阳,化痰软坚,收敛止汗的作用,主治自汗盗汗,遗精崩漏,瘰疬瘿瘤等。《本草纲目》云:“(牡蛎)补阴则生捣用,煅过则成灰,不能补阴。”《药性论》曰:“主治女子崩中。止盗汗,除风热,止痛。治温疟。又和杜仲服止盗汗。病人虚而多热,加用地黄、小草。”《名医别录》亦曰:“除留热在关节,营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心痛气结,止汗止渴,除老血,疗泄精,涩大小肠,止大小便,治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本草拾遗》谓:“粉身止大人小儿盗汗,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现代实用中医药》云:“治疗身体虚弱,盗汗及心悸动惕、肉等,对于怀孕妇女及小儿钙质缺乏于肺结核等有效。”说明牡蛎收敛固涩,不仅研粉外敷有很强的止汗之力,内服更具潜镇浮阳之功,重在治疗阴虚的盗汗。

图片

牡蛎收敛止汗,潜阳敛阴,黄芪益气扶正,两者相互配伍,共治气阴两虚之自汗盗汗。陈来章言:“汗为心之液,心有火则汗不止。牡蛎咸寒,去烦热而止汗。阳为阴之卫,阳气虚而则卫不固。黄芪甘温,走肌表而固卫。”黄芪、牡蛎为益气敛阴止汗之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1]


医案


图片

王某,男,23岁,学生。初诊,患者无明显诱因于每晚10点左右开始出汗,持续3天,汗出透衣,面部痤疮,目赤且痛,腰痛膝软,手脚发凉,纳眠可,大便稀溏,每日2次,舌尖红苔厚腻,脉滑数。证属湿热兼脾虚,治宜益气健脾,清热燥湿,方选半夏泻心汤合牡蛎散加减。处方:黄芪60 g,清半夏20 g,黄芩10 g,黄连6 g,黄柏12 g,生地黄20 g,干姜10 g,蒸山萸肉12 g,煅龙骨、煅牡蛎各30 g,甘草6 g。中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诸症均减,盗汗仅发作1次。上方加五味子10 g,桑叶20 g,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于每晚10时左右尚未就寝时汗出,持续至寝中而通身如浴,似可辨为自汗,但其汗出以夜晚入睡后为甚,则诊为盗汗更加合适。盗汗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湿热蕴蒸,腠理不固,迫津外泄引起;面部痤疮,目赤且痛及舌、脉之像,均是湿热内扰所致;大便稀溏是脾失健运之征。故治宜益气健脾、清热燥湿,方用半夏泻心汤合牡蛎散加减。处方中黄芪量大益卫健脾,固表止汗为君;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以清上中下三焦之湿热为臣;煅龙骨、煅牡蛎、蒸山萸肉收敛固表、补肾壮骨治其标,生地黄滋阴清热以防苦寒药太过伤阴,干姜反佐以防苦寒药太过伤胃,甘草调和诸药,六者均为佐使。二诊:诸症均有好转,守上方加五味子,桑叶以增强敛汗清热之力。全方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湿热一去,诸病若失。[2]

 图片

[1]叶潇,吴莹莹,左铮云,丁舸.牡蛎散中黄芪、牡蛎药对的配伍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06):96-98.

[2]位磊,李广.唐宋教授从湿热论治盗汗经验[J].光明中医,2016,31(04):495-496.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运气新说,本文内容和图片来自网络,本平台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小编删除。转载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