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于华严 | 闲言碎语 一三四

 栖心阁主 2023-07-01 发布于陕西



没有大段的时间写大段的长文
这样零碎的片段
暂且名为话题闲言碎语
一段为一段

祁连山脚下的马蹄寺石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2021年夏天第一次前往,我像是一个迟到的人,那些含有佛教元素的石窟,在这里屹立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却才来。
一座石山,石山上出现的窗户,隐隐召示着,这山中定然别有洞天,若想一探究竟,需爬入山洞,绕着石山中狭窄陡峭黑暗仅容一人而上的台阶路,一步步盘旋而上。
石洞有个别有意味的名字——三十三天。
洞府陡峭,上行艰难,堪比登天,又是一层层盘旋而上,以三十三天命名,再喻合不过。加之一旦进入,不能停,不可返回,也无地可休息,人挨着人的狭窄洞窟只能前行。像是一条通天的道,又像是修行的路,一旦踏上,剩下的唯有勇往直前。
历经千辛万苦上行,本以为终点会是山顶,宽天大地,才不枉费这番艰难爬行(太过陡峭,都是手脚并用的,故而称爬行)或者,别说登天,至少终点会有惊喜被期待。
可现实却并非如此,石窟的终点是一方不大的洞府,洞府一侧是密宗佛菩萨像,另一侧是被栅栏分隔出的一方小小的空间。当年我登上去时,那方小小的空间,端坐着一位僧人,僧人身材高大,身着木兰色藏传佛教袈裟,赤膊的一只手正拿着一串佛珠拨动。
夹杂在世间的男男女女踏入这方空间,来人们纷纷左顾右盼,寻找继续而上的出路,看到这是终点,纷纷失望地质问,就完了,就这,到头了?
喧嚣而嘈杂混合着人体的各种味道,充斥在这方小小的空间,空间像是瞬间变得拥堵而又空气稀薄。
前来的人们像是一刻也受不了,即可转身,纷纷原路返回。
待一拨人流散去,我看佛像,看僧人,看角落里的那把茶壶,看僧人背后那扇唯一透气的窗户,看被无数人踩踏过的佛前的那方地毯。然后慎重地顶礼佛像,向小小空间内的僧人弯腰问讯,师父竟也微微转头,也向我合掌。
我想问师父,吃午饭了吗?为什么会在这里,是看护吗?
想问穿着藏传佛教袈裟的师父,手持念珠,是在持咒,还是也在念阿弥陀佛。
还想问师父,一直在这里吗?晚上睡在哪里,是每天都需要爬上来吗?
……
师父独自坐着,这些问题统统翻转在脑海,我的问题,会不会对师父是种打扰,最终还是欲言又止。
这世间所有的好奇,知道答案的那一刻,仿佛就会索然无味,留着点悬念,至少还有无数种答案。
……
西北的广袤和苍凉,绿油油一望无际的山头,一座白塔在不远处低矮的山头显眼地矗立,高大的转经筒将这座塔环绕,塔不远处的路旁集聚了不少拍照盈利者,民族服装被悬挂了一溜,招揽游客的大妈们冲游客喊价,黑红的面堂热情洋溢。
……
下山原路返回,一路走一路想。
高悬难行的石窟,小小的洞府,一扇扇石壁上透气的窗,当年开凿此处的修行者,定是为了寻一方安静的天地,才选择了这悬崖峭壁。
佛经中说禅以声为刺,坐禅到一定境界的人,是怕一切声响的,像是扎了根刺一般难受。
高僧早已不在,历史对我,无从考证,这么多年了,这方小小的天地,迎接着一拨又一拨的游人,带着好奇摩肩接踵地前来一探究竟,这也间接地养活了一大波人。
只是如今成为旅游景点的这方石窟,除了那座雄伟考究的新建大门,山下石洞破损的佛像,积落的灰尘,和坑洼的地面……却像是没有沾半点昂贵门票的光。
马鸣菩萨名字由来,原典如下::
北天竺小月氏国王。伐于中国。围守经时。
中天竺王遣信问言。若有所求当相给与。何足苦困人民久住此耶。
答言汝意伏者送三亿金当相赦耳。
王言举此一国无一亿金。如何三亿而可得耶。
答言汝国内有二大宝。一佛鉢二辩才比丘。以此与我足当二亿金也。
王言此二宝者吾甚重之不能舍也。
于是比丘为王说法。其辞曰。夫含情受化者天下莫二也。佛道渊弘义存兼救。大人之德亦以济物为上。世教多难故王化一国而已。今弘宣佛道自可为四海法王也。比丘度人义不容异功德在心。无远近。宜存远大。何必在目前而已。王素宗重敬用其言。即以与之。
月氏王便还本国。诸臣议曰。王奉佛鉢固其宜矣。夫比丘者天下皆是当一亿金。无乃太过。
王审知比丘高明胜达。导利弘深辩才说法乃感非人类。将欲悟诸群惑。饿七匹马至于六日旦。普集内外沙门异学请比丘说法。诸有听者莫不开悟。王系此马于众会前以草与之(马嗜浮流故以浮流草与之也)。马垂泪听法无念食想。
于是天下乃知非恒。以马解其音故。遂号为马鸣菩萨。
和一位师父聊天,师父说起以前关于他的一些经历。我未曾经历过,不懂,但他语言文字间的感情浓厚而又真实,仿佛时过境迁,仍对当年的人事无法释怀。
我安慰道,用时光抚慰那些耿耿于怀吧。
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环境如何,无论遇到怎样的人事,仿佛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坎,一个烦恼的点,时地怎么换,环境如何更替,人事如何变动,不能降伏自我内心的烦恼,就不能从那些烦恼的坎点跨过去。不是当事人不能理解那些感情,觉得云淡风轻不值一提,唯有自己内心真正降伏自己的烦恼,回首看,才会释然那些所谓过不去的,也不过如此。

他说,若是家庭条件不好,尤其女孩,以后要围着老公孩子灶台转的孩子,一定要珍惜一切资源好好学习,而且报考一线城市的大学,这是花费成本最低,却能让你看看不一样世界的唯一机会。

世间的繁华不一定都要经历,或假装见识过一切奢侈装点的美好,但透过现象看到繁华背后的真实,而后淡定依旧,才是最高级的清高,尽管用陈年的衣衫包裹躯体,但灵魂从不陷入陈旧亦或被繁华萧条而拉扯出的情绪。

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笃信天台教义,常抄写《法华经》,笔力沉着雄浑,为世所宝,称颜体。
永泰年间被贬为吉州别驾,遇见崇奉天台宗的法源大师,获得《国清百录》,特作《天台山国清寺智者大师传》,传中所载智者灵应事迹,较他书为多。与此同时,还作《天台智者大师画赞》,赞词中对智者大师等天台诸师的殊胜德望,大加赞赏,隐隐表达出当时人对智者大师顶礼膜拜的共同心理。
后来,有人还特为画赞配了梵乐,但此件珍品,现藏日本国天台宗鱼山大原寺。

柳宗元,政治改革活动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元和十年改任柳州刺史,卒于任,世称柳柳州,也称柳河东。同样信奉天台宗,“外服儒风,内崇梵行”,《佛祖统纪》中把他列为“荆溪旁出世家”之一。
“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谪居永州的古庙龙兴寺内,受到湛然大师再传弟子重巽法师的礼待,并写了《巽上人以竹间自来新茶见赠酬之以诗》、《巽公院五咏》等作品。后移居法华寺,以西亭为居室,写《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赠觉照和尚。
柳宗元在谪居期间,潜心修持,精研天台教理。曾感叹说:“佛道逾远,异端竞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深信天台宗“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等中道思想。反对“言至虚之极,则荡而失守;辩群有之伙,则泥而皆存”。

有人问我关于自律,自认为从不是一个所谓自律的人,只是一种长期养出的习惯使然,习惯使然下的一点点成就感促使习惯继续保持罢了。
近日被人分享了一段视频,恰好关于自律,老师讲得不错,记录分享:
……
什么叫吃苦?
每天馒头咸菜就叫吃苦么?
一周不吃肉就叫吃苦吗?
在太阳底下跑送外卖,跑的很快,汗流浃背,皮晒脱了,还能坚持工作,这叫吃苦吗?
……
这都不叫吃苦,这叫穷。
一看手机四个小时,天天看大长腿美女,玩游戏,追剧,看个电视剧半夜三更不睡觉,够能坚持的吧,为了喝奶茶,排队,一排队三个小时,这叫吃苦吗?
你通过这个能构建你生命的竞争力吗?
恨中国足球恨铁不成钢,你恨他干嘛,赢和输跟你有什么关系啊?
今晚吃一个馒头,不知道下一顿饭在哪里。看着足球赛很开心,这叫苦吗?
……
你们觉得,人生最苦的是什么时候?心理上什么时候最苦?
……
明明特别想吃垃圾食品,但是知道这些不健康,选择了健康菜肴;
明明想摸手机,不摸手机就难受,但却坐下来安静地学习;
电视剧情也到达了高潮,一看休息时间到了,果断关掉电视;
孩子在屋里做作业,你也会在客厅看书,而不是玩手机;
有人告诉你有个发大财的项目,你祝福他后仍然坚持主业;
你非常愤怒,但是在爆发的临界点能深呼吸三口气,然后面带微笑;
……
这才痛苦啊!
所以吃苦等于什么——自律。
你不自律怎么能成功?
不自律你的整个能量是发散的,你根本就没有赛道。
吃自律的苦,做有价值的事情,交有价值的人,学有价值的知识,跟你无关的知识根本就不要学,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事情,太多人,太多信息,都是来诱惑你、消耗你、甚至是毁灭你的,所以清晰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忍受孤独的苦,这才叫吃苦。
不为眼前小利所牵扯,不被眼花缭乱的外部所诱惑,专注于自身事业的建设所承受的寂寞之苦,持续提升格局,持续累加知识,接受人生持续的成长之苦。
吃苦不是穷,穷人往往吃不了自律的苦,他们情绪化,本能化,所以吃苦的本质是自律。是吃心苦,心不苦则智不开,心苦了,智慧才能开。
……

第一三四,分享:
怀旧
是如何自蚀
企图用斑驳锈迹
留住那滴雨
要知道世上还有很多
无花无果的故事
他们仅是夏天
这个时代
不必单独提问
用答案就能找到更多问题
……

—文 中 部 分 图 片 仅 作 公 益 分 享 侵 权 联 删—
— 往 期 链 接 —
时光映画——2022年3月
—点 | 击 |  |  |  |  |  |  |  |  | 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