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趣谈·周恩来

 风吟楼 2023-07-01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周恩来(1898~1976),幼名大鸾,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春回国。参加五四运动,并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参与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秋回国。1927年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后历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建国后,一直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历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会主席,中共第八届至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主要著作有《周恩来选集》《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等。

功在社稷,名满寰区,当代文人称哲嗣

我游外邦,公归上界,遥瞻祖国吊英灵

这是周恩来挽郭朝沛联。郭朝沛是郭沫若的父亲,年轻时当过学徒,后以经商起家。他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在家乡人人称颂,声望颇高。1937年病逝于四川乐山,其时周恩来因伤正在苏联治疗,故有“我游外邦,公归上界” 之句。

郭沫若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战士,学识渊博,著作甚丰,誉之为“名满寰区”的“当代文人”,实是当之无愧。1926年,他曾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四一二”事变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革命业绩昭昭,确是“功在社稷”。

上联先赞其子 (哲嗣),下联乃悼其本人;赞其子,即颂其本人; 有子如斯,父亦荣焉,九泉之下,实堪告慰。挽联如此构思,可谓别具匠心。

先抓吃、穿、用

实现农、轻、重

这是周恩来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经济工作题联。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为落实这一方针,中央在当年3月专门召开了中央财经小组会议。当陈云讲到要对重工业、基本建设“伤筋动骨”时,周恩来插话作了这副对联送给有关经济部门的同志。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此联是周恩来19岁时赠同在日本求学的挚友王朴山联 张荫洲先生书刻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周恩来等寿马寅初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