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默胜过雄辩

 福兴堂图书馆 2023-07-02 发布于河南

沉默胜过雄辩

只说一句话的效果更大

我曾经看过一则讽刺性的小故事,大意如下:

一名年轻的职员,因为一时大意,而犯下自己都没发现的错误。上司知道后,就把他叫到办公室来,只对他说一句话:

“你先坐下吧!”

然后,就一言不发,默默在看着这名年轻人。直到年轻职员实在忍不住了,就对上司说:

“抱歉,你是不是知道我在工作的时间中,溜到咖啡店去过?”

“喔?原来你还这么做过。"

“那么,是不是因为我前天迟到的事呢?”“喔,还有这件事啊!”

就这样,年轻职员面对沉默不语的上司,陆续地说出了自己曾做过的错事

这样的情形,也经常出现在母亲的子女之间。

试想,如果上司或母亲,一开始就像连珠炮那样,叽哩呱啦骂个不停,那么,部下或子女,恐怕一点都不会感到畏惧吧!由此可见,沉默不语威力何其大!

沉默寡言的你,请壮壮胆吧!

另外,再举个例子来看看。

在某个宴会上,好几个人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文学、哲学等等,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优点向他人吹嘘。

大家越说越开心,彼此奉承一番,言语中不时夹杂着英文、专用术语等,真是吹牛吹得不亦乐乎。

这样过了大约一两个小时之后,大家忽然发现,其中有个人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一句话,始终微笑着,听大家的谈话。

于是,人家就问他:

“你一直默默地听我们说话,而自己都不发言,是不是认为我们很幼稚呢?”

他只是微笑地点点头。另一个人就说:

“真是惭愧呀!我们装出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样子,其实都只谈到表面而已,根本没有什么深入的见解。你静静地听了这么久,请客观地说出你的看法好吗?”

他只回答一句话:

“各位都很厉害,可以让我作参考。”

他的区区几句话,面带微笑,反而得到大家的尊敬。后来,又有人跑去问他,他才老老实实地表示:

“大家的水准太高了,他们说什么我全都听不懂,想插嘴也插不上,所以只好沉默不语了。

虽然如此,但他始终不慌不忙,沉着地静静倾听,并露出微笑,反而让人对他另眼相看。

诗人丁尼生与一个许久未曾见面的友人重逢后,两人就默默地坐在椅子上,一句话都没说。过了几个小时后,分手的时刻到了,丁尼生只对友人淡淡地说一句:

“唉,好久没像今天这样,谈得这样愉快了。”

怎么样,你是否勇气倍增了呢?是否想体味沉默的趣味吗?

在会议中应该默默地倾听

你现在是不是已经知道了,真正会说话的人应有的姿态呢?接下来再告诉你,在座谈会上,真正厉害的人,大多是默默聆听的。

应该先冷静地找出名家言论的对立之处,和共同之处,并在心中暗自分析、组合一番。

通常,在类似座谈会的场合中,大家都是踊跃发言,而不注意听清楚别人的意思。所以,经常产生彼此的误会,各想各的,都站在自己的立场,擅自解释别人的意见。所以,表面上看起来,大家讨论得十分热烈,事实上,非常散乱。

因此,真正有见识的人,会在脑中把众人的论点分析、整理出来,而当座谈会进行到中段以后,才提出他归纳后的要点,让大家有个一致的方向。然后,再说出自己的意见,使整个讨论的方向更为明确,这种人才是最会表达的人。

一般的座谈会还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是在一个对团体日后进展有很大影响的重要会议中,讨论的方向更不能稍有偏差。光是让众人热烈地讨论,但没有一个人来指导归纳的话,将会使整个企业或组织的生命,陷入严重危机。

相反的,如果大家一开始都能循着正确的方向研讨,但却因后来的激动心情,而失去理智,自然无法抓住问题的重心。

这时候,只要有一个人能够默默在站在高处,把大家所讨论的事情分析、整理起来,那么,既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又能得到一个好的结论。

真正厉害的人,就是能用短短的几句话,理出全部要点,把会议变得有条不紊,并找出讨论的核心问题,再慢慢归纳出结论,让人不得不佩服。

在人们激烈地互相讨论时,很容易产生混乱的现象,让彼此耗费时间和精力。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站出来,为大家杂乱的论点,作一个正确而简明的归纳,实实在在地抓住问题重点,并纠正不必要的纷争。

各位,请别忘了静静地听,不要卷入争论的漩涡中啊!

不说话也可以传心意

太古时代,人际间关系很单纯的,都只以个人为单位。现在。可说已发展到根据“语言的世界”为单位了。

这本书的主旨--训练说话的胆量,到底怎样训练、如何学习呢?哥白尼曾提出“地动说”,要我们从大的方面来想。而我们如果光想把话说好,似乎是太小的想法了吧!

以下有一段话,是中古时代,一个高僧和其弟子的问答对话。他们都以深入的洞察力为基础,所发出的言论值得回味。

〔例)

高僧:“要先能想到,为什么佛子所以为佛,才有资格谈'话”

弟子:“到底何者为'话’呢?”

高僧:“我已经特地说过了,难道你没听到我的话吗?”弟子:“您还没说到重点啊!”

高僧:“事实上,只有不说话的时候,才能真正地传达心意啊!”

而高僧在前面所说过的第一句话,就已完全表达出了“话”的意思了。高僧是以他深厚的修养,及悟道的精神,来说“话”的。

相对的,那名弟子只是由口发言,却自以为那就是“话”因此高僧指摘他的浅溥心理,就你从来没听过“话”一样。”

百闻不如一见的现场转播

负责播报新闻的人,在对某个事件作现场转播时,虽然亲眼看到了事件的经过情形,但却不能认定,自己所看到的就是“事实”。

用言语来传达事件,其实真实性是很有限的。试想光靠几句话的组合,能有几分程度的“真”、“实”呢?

所以,最好有让所有的听众都来到现场。因为,毕竟“百闻不如一见”,自己实地看清楚,当然比听人家说,更能正确地了解了。

不过,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如此的。所以,记者应该慎重地做现场转播,以求尽量接近真实的程度,这是对自己及听众负责。

而广播员不应有自负的感觉,应该在努力传达事实之余,对自己的能力多多苛责,才能有所进步,这样才能作出更正确的转播。

现在,收听或观赏转播实况的人,已经进步到懂得去听转播员没有说话的地方,听听现场真实的声音,这样才能更接近“现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