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 歌 | 《金瓶梅词话》胜过《三国演义》等小说(七)

 殘荷聽雨 2023-07-02 发布于北京
《曹操与献帝》接着基本上抄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中的有关写法,汉献帝问刘备祖上有何人,刘备回答后,帝命宗正卿取宗族世谱检看,并命宗正卿宣读。
汉献帝说刘备乃朕之叔也。大谬!刘备根本就不是汉献帝「之叔」。早就有研究专家们指出,《三国演义》中称刘备为「皇叔」「刘皇叔」,是作者罗贯中造的假。
研究专家们反对刘备是「皇叔」说者较多,我在这里只举二例。程晓菡专家在〈刘备真的是「皇叔」吗〉一文中说:
关于「皇叔」,其实是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杜撰,为其『拥刘贬曹』增加分量而已」,考论罗贯中说刘备是汉献帝之叔,「是穿凿妄谈」。
文章较长,请见中华书局 2008 年版《有关三国的 101 个趣味问题》一书页 14-15。
姜鹏专家说:「早就有细心的读者发现,即便是按照《三国演义》给出的族谱,汉献帝也应该比刘备高出五个辈分,而不是比刘备还低一辈。更何况历史上的刘备,根本说不清自己祖上的辈分。」
考论甚详,请见西苑出版社 2013 年版《三国前史》一书页 175-177。《三国演义》中的错误极多,《曹操与献帝》中的有一些错误就来自《三国演义》,总的水平还远不如《三国演义》。

《曹操与献帝》一书中写汉献帝对曹操说:「丞相方才说刘皇叔功不可没……」,按「丞相」是错的,「刘皇叔」也是错的。写汉献帝又说:「任徐州刺史不足当丞相所说『功莫大焉』。朕拟拜玄德为左将军并宜城亭侯,丞相看如何?」
两次称曹操为「丞相」皆大错!写曹操奏道:「陛下圣明,甚为妥当。」
汉献帝下令「即拟旨,拜刘备刘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
汉献帝对刘备说:「……朝罢,朕于宫内设宴款待皇叔,再叙叔侄礼。」
接着对曹操说:「丞相还有何事要奏?」这里写汉献帝拜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称刘备为「皇叔」,要「叙叔侄礼」,称曹操为「丞相」,都是上了罗贯中《三国演义》胡编乱造的当。
据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建安元年曹操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并不是汉献帝于建安三年冬封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
曹操于建安十三年六月才被汉献帝任为丞相,而不是建安二年、三年就已经任丞相了。
写赵彦说「犯曹丞相之颜……禁酒令虽颁布许久……曹丞相回许都首夜……曹丞相把持朝政……曹丞相此举……」就是一连串的胡话,因为曹操远未做「丞相」,「禁酒令」也远未「颁布」。
写汉献帝对曹操说:「丞相有何要奏?」汉献帝难道也在发高烧、说胡话不成?汉献帝于建安十三年六月才任命曹操为丞相,岂能在「建安三年冬」问曹操「丞相有何要奏?」
写赵彦说「丞相不可凭空捏造……」写汉献帝说:「……赵彦,不是丞相言过其实,可能是你有些言过其实。丞相息怒……」
赵彦说:「……曹丞相方才还奏 言许都太守孔融有失职罪……这都是曹丞相用人不当所致……孔融即使替丞相任大司徒也必胜任 而委其任许都太守……」 「许都太守是个火坑……曹丞相本该总百官……」。
还说汉献帝说:「丞相又何言?」都是胡编乱造,因为建安三年冬曹操远未做「丞相」,也没有委孔融任「许都太守」。
还写孔融奏:「丞相励精图治……丞相亲定之禁酒令实无必要……丞相所制禁酒令可废除也。」
前面已说过,曹操颁布禁酒令是建安八年以后的事,孔融反对禁酒令当然也是建安八年以后的事,汉献帝于建安十三年六月才任命曹操为丞相。
《曹操与献帝》中瞎编乱造孔融于建安三年冬反对曹操颁布的「禁酒令」,多次称曹操为「丞相」,都不符合史实。
写汉献帝居然也在建安三年冬说「既有禁酒令……丞相总百官……朕因丞相征徐州凯旋……杨雕犯禁酒令已行杖一百……所抢民女如丞相所说被安置许都太守府……丞相看如何?」都是瞎编乱造之语。
该小说还写汉献帝说「丞相凯旋之日即微服行……」 「……丞相行察吏之责……说实为丞相察吏之不可缺……丞相以为如何?」还写汉献帝说:「丞相或言重了。」
还说:「……丞相这个肚量还是有的。丞相,我看你可以给赵彦一个免死牌……」
写汉献帝说:「丞相华丽之章……」汉献帝不可能在建安三年冬称曹操为「丞相」。
写孔融说自己「……向丞相请辞。许都太守之职在下实不能担。」
又说「丞相要求过严……」写汉献帝对曹操说:「丞相,这可是个难题啊。」
建安三年冬曹操远未做「丞相」,他也没有委任过孔融为「许都太守」。
该小说写曹操说:「操以丞相府之名已下过进贤令……臣还准备发求贤榜……凡揭榜自荐者皆到丞相府由臣亲自面试……」
建安三年冬曹操既然远未任丞相,他怎么可能有什么「丞相府」?写汉献帝说:「……今丞相如此苛求……」
写曹操说自己「……即日即发求贤榜,张贴于丞相府及六部……」若「十日内」无成效,「将罪己并辞去丞相一职……」,此时(建安三年冬)曹操根本就不是「丞相」,他也根本还没有「丞相府」,汉献帝怎能称他为「丞相」?
他怎能说自己是「丞相」、有「丞相府」呢?
又写汉献帝说「丞相此话可比军令状……」,也是胡乱诌。还写曹操说出「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清末思想家与文学家龚自珍(公元 1792-1841)的诗句,比龚自珍早一千(公元 155-220)六百多年的曹操怎么可能知道龚自珍著名的诗句?这不是乱弹琴吗?

历史上曹操的求贤令发布于建安十五年,孔融于建安十三年已死,而该小说中违背史实胡编乱造为求贤令发布于建安三年冬,孔融还活着,这真是俗话说的「活见鬼」!
该小说中写黄福禀报「……刘皇叔已到……」写汉献帝说:
「……皇叔已在朝上行过君臣礼,该我行叔侄礼了。」
还说:「特设宴款待玄德叔……」并问刘备:「……玄德叔好歌舞乎?」写汉献帝说:「玄德叔慢慢就知道了。」
问刘备:「今日朝上玄德叔看出什么来?」写汉献帝试探刘备:「这次是曹丞相特意举荐你……想必玄德叔与他相交甚厚。」写汉献帝说:「玄德叔慢慢就知道了。」
汉献帝说:「……玄德叔还看不出来吗?」说「玄德叔免了……」「皇叔是家里人。」「玄德叔曾久待徐州……」
写汉献帝说:「这幅君子好逑图,不知玄德叔是否知道,为郑康成外孙女白芍所画。」
又说:「玄德叔可知否,朕曾召白芍来宫中给朕与皇后陪读,她推病推辞了。而这次曹操要她做陪读,据说已然动身了。」
又问刘备:「……这白芍人又如何,玄德叔可曾亲眼见过?」
写汉献帝对宫女们说:「……看在国丈、皇叔的面上饶你们一回……」
写汉献帝对刘备说:「朕全靠玄德叔了。」写刘备是「刘皇叔」「皇叔」「玄德叔」,写曹操此时是「曹丞相」,都是上了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当。
写郑康成的外孙女要做曹操的陪读,也是不可能有的失败的「虚构」。
该小说中还写:「相府外戍卫森严。相府内……」既然建安三年冬曹操远未做丞相,他也就不可能有「相府」,所谓「相府外」「相府内」都是不该有的硬伤。
还写曹操的谋士们面面相觑议论:「丞相不曾召他(按指车胄)回来……」写郭嘉说:「今日朝上,丞相亲自与他们理论……」郭嘉还说:「……看丞相孤军应敌……」「丞相廷上作战……
丞相毫不分辩……丞相不设,这是丞相手中的法度。」一连串地称曹操为「丞相」,全是伪造。
写荀攸说:「丞相这份『薄礼』实在不薄」……另一位谋士说:「杨彪与丞相
迟早是势不两立。」写建安三年冬这些谋士都称曹操为「丞相」,都是胡扯!还写曹操
对谋士们说出「……攘外必先安内……」,这一句话 6 个字最早是明朝政治家张居正(西
元 1525-1582)在〈陈六事书〉中说的,后来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蒋介石(1887-1975)也
说过。曹操(155-220)比张居正早一千三百多年,比蒋介石早一千七百多年,曹操怎么
可能知道一千几百年后的张居正、蒋介石说过「攘外必先安内」,他自己也说「攘外必
先安内」呢?该小说中还写荀攸说:「遵丞相钧旨。」写曹操说:「……求贤榜明日一
早须张贴于丞相府及六部衙门外……」写曹操说孔融「反对禁酒令」,写车胄将军说「唯
见丞相禀报。」这些「丞相」「求贤榜」「丞相府」「禁酒令」都是硬伤,因为曹操公
布「禁酒令」是建安八年以后的事,才有孔融的反对,他做「丞相」、有「丞相府」是
建安十三年六月的事,他公布「求贤令」是建安十五年的事,在建安二年、三年,他没
‧125‧
‧鲁歌《金瓶梅》研究精选集‧
有颁布禁酒令,孔融当年也不可能「反对禁酒令」,曹操没有做「丞相」,也不可能有
「丞相府」,他没有颁布「求贤令」,也没有在子虚乌有的「丞相府」等处「张贴」「求
贤榜」之类伪造的事。

该小说写车胄将军的车队「在丞相府前停下。夜晚的丞相府戍卫森严。」车胄「进
入相府廷院……有人报:『车胄将军叩见丞相。』……曹操说:『让他进来。』……车
胄……拜倒在曹操面前:『末将车胄前来向丞相请罪。』……车胄说:『丞相限十日破
案抓徐州刺客……胄本人特向丞相负荆请罪。』」车胄说自己「实为护送一重要之人到
相府。」这一连串的「丞相府」「丞相府」「相府」「丞相」、曹操承认自己是「丞相」
「丞相」「丞相」「丞相」「到相府」,全都是不该有的硬伤:建安三年冬曹操远未做「丞
相」,他怎么会有「丞相府」「相府」?车胄岂能称他为「丞相」?他岂能承认自己是
「丞相」?「徐州」有「刺客」刺杀他,也是编造。
该小说写车胄说:「在下特护送郑康成外孙女白芍到丞相府。她是曹丞相的人……」都是小说作者的编造。
写车胄说:「丞相出兵征战如飞箭……」又说「……未请示丞相不敢擅行……」这两处「丞相」都是硬伤。
曹操吩咐下人把白芍「先送到二位夫人处见面……」也是硬伤,我到后面再说。
该小说接着写曹操见白芍,白芍叩拜说:「白芍叩见丞相。」
这是「建安三年冬」的事,小说作者不知道建安十三年六月汉天子才任命曹操为丞相。因为作者不知,所以只能靠主观臆猜去胡乱编造。
历史上更没有曹操与少女白芍的什么「风流故事」。
小说中写白芍说:「丞相很是体恤民情。」她还说「丞相多疑了……」「丞相阅人无数……」「丞相疑心重重……」「丞相过奖了」。
第一章中已写郑玄(字康成)派外孙女去刺杀曹操,对她说「……你到曹贼身边,自可择机杀之……」郑玄是学问很大的人,他难道不知「建安三年冬」曹操还不是「丞相」。
紧接着在第二章中,写他的外孙女白芍见了曹操,岂能一连串地称呼曹操为「丞相」?岂不是硬伤?

小说接着写曹操问白芍:「见过二位夫人,感觉如何?」
白芍回答:「卞夫人宽仁;丁夫人机敏。」大谬!这写的是「建安三年冬」的事,此时曹操的原配妻丁夫人已被曹操休弃回了娘家,已不在曹操府中,曹操还不是丞相,她更不会在子虚乌有的「丞相府」中。
「建安三年冬」即公元 198 年冬,曹操的妾之一卞夫人已成了曹操的继室妻,她已为曹操生下了 4 个儿子:曹丕(公元 187 年生)、曹彰(约 189 年生)、曹植(192 年生)、曹熊(约 194 年生)。
曹操的妾刘夫人已死,生的长子曹昂(177-197)已阵亡,生的次子曹铄(约生于 187 年)还活着。
曹操的妾环夫人,也生有 3 个儿子:曹冲(196 年生),后来生有曹据、曹宇。曹操此时还有妾杜夫人、尹夫人,还没有为曹操生儿子。
「建安三年冬」,曹操府中已无「丁夫人」,白芍岂能见到「丁夫人」?曹操府中此时至少有妻卞氏和妾孙氏、环氏、杜氏、尹氏。
曹操让白芍去见已被他休弃回娘家的「丁夫人」,就是不该有的硬伤;曹操未让她去见自己的妾孙夫人、环夫人、杜夫人、尹夫人(至少应该见孙氏、环氏,而不见),也讲不通,仍然是硬伤。
该小说中写白芍对曹操说车胄「是奉承丞相」。写她还对曹操说:「……丞相竟至这般。」「丞相不必诈我了。」「我对丞相你这人感兴趣。」「丞相还真知进退。」「……丞相在世上『横行霸道』……」「……丞相是否太轻信了。」
她在建安三年冬如此多次称曹操为「丞相」,全都是硬伤。
该书前两章的硬伤就已经有一百处左右了,可以说是「错误百出」;以后六章和〈尾声〉中的硬伤更多,如第三章中写建安三年(公元 198 年)冬,任命曹丕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兼许都太守。
作者不清楚曹丕生于公元 187 年,到建安三年(公元 198 年)时只有11 岁,岂能任这些要职?
连罗贯中都不敢在《三国演义》中这样胡编乱造,但柯云路先生却敢这样瞎编,这一类的硬伤就有上千处之多,我到以后再说吧。
这种错误都继承了《三国演义》中违背史实、歪曲史实的错误写法,给广大读者传授的是大量错误的知识。
《三国演义》中不符合史实之处极多。如历史上的关羽生于公元 160 年,比刘备大一岁,《三国演义》中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写刘备是大哥,关羽是二弟,张飞是三弟,其实历史上并无「桃园三结义」之事,该小说中很多次写关羽是刘备之「弟」,全都是错的。


历史上的张飞字益德,《三国演义》中很多次篡改为「翼德」,也全都是错的。
历史上没有曹操杀吕伯奢之事,吕是曹操的「故人」,而不是曹操之父的「结义弟兄」。
历史上的曹操在建安十三的六月才任丞相,《三国演义》中篡改为曹操在建安元年就是「丞相」了,把曹操任丞相的时间提前了十余年,写建安元年至十三年春之间有不少人称曹操为「丞相」「曹丞相」,写此之间的曹府是「丞相府」「相府」,这样写了很多次,全都是错的。历史上的吕布是董卓的义子,与董卓的侍婢私通,他怕董卓知道此事,是他杀董卓的原因之一。
他们二人私通之事,董卓、王允都不知道。
《三国演义》中篡改为王允把自己的歌姬貂蝉先许给吕布为妾,后送给董卓为妾,使吕布恨董卓,终于杀了董卓,这种「虚构」很不合事理、情理,因为董卓与吕布很容易「对证」出来是王允、貂蝉二人在「捣鬼」,在离间他们父子二人互相仇杀,就会先杀了王允、貂蝉,使他们的「连环计」成为「弄巧成拙」之计。
历史上也没有王允献貂蝉之事,甚至没有「貂蝉」这个「历史人物」。历史上没有刘安杀妻,把妻的肉献给刘备吃之事。
罗贯中以刘备为汉室正统,骂曹操是篡逆的奸臣,在小说中很多次拥刘反曹,甚至伪造了一个刘备的「世谱」,伪造了汉献帝叫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汉献帝排世谱,说刘备是自己之叔,遂「叙叔侄之礼」,小说中很多次称刘备为「刘皇叔」「皇叔」,这些全是罗贯中的伪造。即便按照罗贯中伪造的刘备的「世谱」,刘备也比汉献帝低辈,而不是汉献帝之叔,根本不是「刘皇叔」「皇叔」。[5]
罗贯中时,《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及裴注早已印行,罗贯中没有认真细读,或者细读了而偏偏要故意歪曲史实,很多次乱说刘备是汉献帝之叔,是「刘皇叔」「皇叔」。
我把汉献帝的世谱与罗贯中伪造的刘备的世谱作一比较,即可明白刘备比汉献帝晚 5 辈,而不是汉献帝之「叔」,不是什么「刘皇叔」。请看汉景帝刘启的后人:「叔」,不是什么「刘皇叔」。请看汉景帝刘启的后人:

3 辈,刘买生郁林太守刘外;

4 辈,刘外生巨鹿都尉刘回;

5 辈,刘回生南顿令刘钦;

6 辈,刘钦生汉光武帝刘秀;

7 辈,刘秀生汉明帝刘庄;

8 辈,刘庄生汉章帝刘炟;

9 辈,刘炟生汉和帝刘肇;

10 辈,刘肇生汉殇帝刘隆;

10 辈,汉章帝之孙汉安帝刘祜继位;

11 辈,刘祜生汉顺帝刘保;

12 辈,刘保生汉冲帝刘炳;

12 辈,汉章帝玄孙汉质帝刘缵继位;

11 辈,汉章帝曾孙汉桓帝刘志继位;

12 辈,汉章帝玄孙汉灵帝刘宏继位;

13 辈,刘宏生汉献帝刘协。

13 辈,刘必生颍川侯刘达;

14 辈,刘达生丰灵侯刘不疑;


图片

《后汉书》


以上汉景帝之后13辈在《后汉书》中都有记载。15 辈,刘不疑生济川侯刘惠;
16 辈,刘惠生东郡范令刘雄;

17 辈,刘雄生刘弘,不仕;

18 辈,刘弘生刘备。

以上 18 辈除个别人外,史书中基本上无记载。

11 辈,刘舒生祁阳侯刘谊;

12 辈,刘谊生原泽侯刘必;


《三国演义》伪造的刘备世谱

1 辈,汉景帝第七子中山靖王刘胜;

2 辈,刘胜生陆城亭侯刘贞;

3 辈,刘贞生沛侯刘昂;

4 辈,刘昂生漳侯刘禄;

5 辈,刘禄生沂水侯刘恋;

6 辈,刘恋生钦阳侯刘英;

7 辈,刘英生安国侯刘建;

8 辈,刘建生广陵侯刘哀;

9 辈,刘哀生胶水侯刘宪;

10 辈,刘宪生祖邑侯刘舒;


可以看出:汉献帝刘协是汉景帝的第十三代孙;而即便是按照罗贯中的伪造,刘备也是汉景帝的第十八代孙,比汉献帝低 5 辈,根本就不是汉献帝之「叔」,不是什么「皇叔」「刘皇叔」!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误导了亿万读者;京剧《龙凤呈祥》多次称刘备为「刘皇叔」「皇叔」,也误导了亿万观众。
曹操一生多次明确表示忠于汉帝、保卫汉帝,反对谋废汉帝、另立伪帝。
如中平五年(公元 188 年)冀州刺史王芬等人谋废汉灵帝,而立合肥侯为帝,曹操反对,王芬等人失败。
初平元年(公元 190 年),董卓毒死弘农王刘辩,促汉献帝刘协由洛阳迁都长安,天子只有 9岁。
袁绍与韩馥谋废汉献帝,而立幽州牧刘虞(刘舒之子)为帝,曹操拒之,在答袁绍的信中说:「今幼主(指汉献帝)微弱,制于奸臣(指董卓)……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
明确表示自己反对「北面」立刘虞为帝,而「西向」长安的汉献帝。
袁绍曾得一枚玉印,在座中举向邻座的曹操叫他看,想得到曹操的支持而称帝,曹操「由是笑而恶焉。」[14]
裴注引王沈《魏书》曰:曹操大笑对袁绍说:「吾不听汝也。」袁绍又使人去对曹操说:「今袁公势盛兵强……天下群英,孰逾于此?」曹操不应。由此益不去见袁绍,憎恶他想称帝,图诛灭之。
因为有曹操在,曹操的军队相当强大,袁绍不敢称帝,怕两败俱伤。
初平二年(公元 191 年)春,袁绍、韩馥欲立刘虞为帝,刘虞终不敢称帝而拒绝,袁绍等的图谋遂彻底失败。
初平三年(公元 192 年)吕布等人杀董卓。

建安元年(公元 196 年)汉天子刘协于六月在回洛阳途中封曹操为镇东将军、费亭侯。
七月,天子回到洛阳,曹操至洛阳,保卫京都。天子授曹操节钺,录尚书事。洛阳残破,董昭等人劝曹操都许(今许昌)。九月,迁都于许,天子封曹操为武平侯等。十月,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
建安二年(公元 197 年),袁术称帝于淮南寿春。曹操攻袁术,袁术败走渡淮,自此遂衰。
建安三年(公元 198 年)冬,曹操攻吕布,围下邳(今江苏邳县),吕布派遣秦宜禄出城去向袁术求救。刘备、关羽助曹操围吕布。
关羽屡次请求曹操把下邳攻下之后,把秦宜禄之妻杜氏赐赏为偶,曹操疑杜氏必然长得很美,所以关羽屡次请求讨要她,遂答应关羽。
其实关羽也是有配偶的人,英雄爱美人,自古皆然。曹操攻陷下邳之后,俘获了杜氏及其子秦朗,曹操见杜氏果然长得很美,遂命人把她及其子秦朗都护送到自己府中,接着纳她为妾,以秦朗为养子。没有把她赏赐给关羽。
在此前后,曹操得到了何进的儿媳妇尹氏,也纳为妾,以她的儿子何晏为养子。
待秦朗、何晏如同亲儿子一样。罗贯中为了维护关羽的形象,不写吕布派遣秦宜禄离开下邳去向袁术求救兵之事,也不写关羽屡次向曹操请求讨要赏赐秦宜禄妻杜氏之事。曹操攻陷下邳,被擒的吕布向刘备求救命,吕布曾救过刘备的命,而刘备却提醒曹操应杀吕布,于是曹操下令勒死吕布。
建安四年(公元 199 年)夏,车骑将军董承与刘备密谋杀曹操,未发,刘备疑曹操已觉察,曹操适遣刘备东向邀击袁术,而离开曹操。六月,袁术病死。
当时袁绍的军队比曹操的军队强大,曹操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在保卫汉天子。
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正月,19 岁的汉献帝远不如 45岁的大政治家曹操成熟,他误以为袁绍若与曹操战,曹操必败,他只有在袁绍的保护下才安全,他的岳父董承及其女儿董贵人也是这样估计形势的。
袁绍立刘虞为帝已失败,自己又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遂向汉献帝表示忠诚之意。
复旦大学历史系姜鹏博士在《三国前史》一书中认为: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说,「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
这句话的意思是董承对外宣称自己受汉献帝秘密指令,和刘备等人一起,谋划诛杀曹操。
这里的关键词是什么?是「董承称」这三个字,所谓汉献帝想要杀曹操的密诏,只是董承对外宣称的,并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汉献帝下过这样的诏书。
董承和曹操有矛盾,董承最初是董卓的部将,曾和袁术合作,派军队阻止过曹操迎接汉献帝的队伍。
所谓汉献帝的密诏完全有可能是董承捏造的,汉献帝根本没有要杀曹操的意思。
刘备的身分何其低微,应该根本没有机会见到汉献帝,汉献帝怎么可能在密诏中委托他和董承一起去诛杀曹操呢?所谓汉献帝密诏诛杀曹操这件事,应该是为了抹黑曹操而编造出来的。
姜博士的考论文字很长,见该书页187-189,我只是摘其大意而已。
我认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伪造了建安三年冬汉献帝与曹操等人在许田打猎、曹操狂傲的「故事」情节,汉献帝回去后很恨曹操,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要董承招集各路军队诛杀曹操,罗贯中又伪造了汉献帝诏书的全文,文末署:「建安四年春三月诏」。
罗贯中的伪造就露了破绽:许田打猎是建安三年冬,汉献帝回去后很快就写了血书,为何诏书末尾署的是「建安四年春三月诏」呢?罗贯中岂非自相矛盾?《曹操与献帝》一书中相关的「故事」情节,基本上是抄袭《三国演义》,但也有所改变,如改成了汉献帝用剪刀刺破手指写血书,因血太少,董承的女儿「董妃」就用剪刀「挑破自己手指,鲜血直涌:『陛下请用。』……」
田猎的时间是建安三年冬,「田猎完毕,汉献帝下午回到宫中」,当天「夜晚」,主要用的是「董妃」手指上的血写的「诏书」,却抄袭罗贯中伪造的「汉献帝」的「诏书」全文,末尾署的也是抄袭罗贯中伪造的「建安四年春三月诏」,广大读者最终还能相信这一类的胡编乱造吗?
何况董承之女到死都不是「妃」,而是比妃规格低的「贵人」。
我同意姜鹏博士的说法,历史上实无汉献帝写血书命董承诛杀曹操之事,只不过是董贵人给父亲写信要他纠集众人杀曹操而已,董承就招集了几个人密谋,包括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刘备等人在内,欲诛曹操。
但董承「机事不密」,刘备逃走。后来刘备给天子上表、上书都说了昔与董承谋诛曹操之事,但都没有说见过陛下的诏书,是天子没有写过诛杀曹操的诏书之铁证!
从古到今都有乱政的女人,如吕后、汉献帝的董贵人、伏皇后、清朝的慈禧、当代的江青。董贵人与其父董承欲诛曹操,董承就假称汉献帝有诏。但刘备没有说见过天子的诏书。


姜鹏博士的《三国前史》中多次说汉献帝并不是傀儡,我同意此说。
曹操专横,随便杀人,杜绝言路,汉献帝是不满的。有一次曹操因有事入见,献帝于宫殿中,愤怒地对他说:「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曹操大惊失色,吓得请求出去。
献帝同意他出去,他出殿门时吓得「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15]可证曹操有时候还是很害怕汉天子的。
如果不是曹操冒着自己死亡的危险把汉天子护送到许都誓死保卫的话,比曹操军力强大的袁绍就有可能打败曹军抢走汉天子,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后杀了汉天子而自己称帝。
我赞成易中天教授的正确说法,诸葛亮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其实是不对的,而毛玠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实行的正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正月,董承等人杀曹操之密谋泄漏,董承等人皆被曹操所杀,并灭其三族。
据说董贵人已怀孕,汉献帝屡次请求曹操饶她的命,曹操不允。当年是敌对双方互相「灭三族」的时代,如果曹操被诛杀,他的「三族」也会被灭。
曹操当年已有妻卞氏、有妾孙氏、环氏、杜氏、尹氏、秦氏等,儿女甚多,他的众妾中也有怀孕的,如果曹操被诛杀,他的妻妾们包括怀孕者及儿女们就会统统被杀,即「满门抄斩」,甚至「灭三族」「灭九族」。
曹操冒着生命危险,冒着全家被杀、三族或九族被灭的危险,保卫汉献帝,何罪之有?即便如《三国演义》中所胡编乱造的在许田打猎时有狂傲的表现,汉献帝也不应该忘人大恩、记人小过,写诏书要诛杀他,何况这「诏书」还是来源于董承谎称的呢!
据说伏皇后见了曹操不饶董贵人的场面后,暗中给父亲伏完写信,叙述了曹操残逼董贵人之状,令父亲屯骑校尉密图曹操,伏完不敢发,于建安十四年卒。伏皇后给父亲写密信之事到建安十九年才泄露,被曹操所知,这到后面再说。
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密谋诛曹操之事泄,董承、董贵人等被曹操处死。
如果汉献帝有诏杀曹操,按说曹操也应该杀汉献帝。孔子早就说过「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也说过像桀纣那样的暴君,臣民皆应该诛之。曹操保卫汉献帝有大功,可以说有大恩于他,他却忘恩负义,写下诏书要杀大恩人,曹操完全可以杀了他。但曹操并没有杀他。
曹操的忠君思想在他的各种思想中实占据着主导地位。曹操接着东征刘备于小沛,破之,获其妻,刘备逃跑投奔袁绍。刘备如果知道天子有诏诛曹操而第一次逃跑,是一不忠君。
而第二次逃跑投奔袁绍,袁绍原是要废汉献帝而立刘虞为帝之人,刘备居然投奔他,是二不忠君。
袁绍进军攻许都,并发布讨曹檄文,宣告曹操之罪恶。袁绍与曹操大战在即,如果汉献帝有写密诏诛杀曹操之事,当是在袁、曹大战之前不久。
建安五年正月曹操诛杀董承等人。七月,袁绍使刘备攻打汝南。八月,袁绍进军临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军队超过十万人,而曹操投入的兵力才有两万人左右,汉献帝与伏皇后、伏完应是认为袁绍必胜,曹操必败、必死的。
十月,曹操军在官渡大战中以少胜多,袁绍军惨败,仅剩下袁绍等八百骑北渡河逃跑。建安六年四月,曹操击袁绍仓亭军(今山东范县东北),破之。
九月,曹操引兵南征刘备于汝南,刘备逃跑,投奔荆州牧刘表。建安七年五月,袁绍吐血而死。


如果说汉献帝、伏皇后、伏完能事先预料到袁绍必大败、必呕血而死,实讲不通。袁绍军大败后,曹操的军队已成了最强大的军队。
建安十年曹操大破袁绍长子袁谭军,杀袁谭。袁谭之弟袁熙、袁尚奔辽西乌桓。十二年曹操征乌桓,袁熙,袁尚被杀。建安十三年六月,汉献帝遂任命曹操为汉丞相。七月,曹操南征刘表。
八月,刘表卒,其子刘琮代荆州牧,领其军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曹操至新野,刘琮举荆州降曹操。曹军攻打刘备,刘备逃至夏口(今汉口)。
建安十四年,伏完病死。
建安十六年,汉献帝以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十八年五月,汉献帝命曹操为魏公。七月,汉献帝聘魏公曹操的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为贵人。
建安十九年十一月,伏皇后十多年前给父亲伏完写的信到了曹操手中,该信中说皇帝以董承被诛之事怨恨曹操,信中骂曹操的文辞甚丑恶,令伏完密图诛曹操。
此信在十多年后的建安十九年十一月才被发现。
曹操与伏皇后也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若留下伏皇后,她早晚还会诱劝汉献帝诛杀曹操。她临死时请皇上救命,他说:「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
这一次曹操仍然没有杀汉献帝。既然在此前一年多,即建安十八年七月,汉献帝已聘曹操的三个女儿为贵人,可见他是好色的君王,并不专一爱伏皇后的君王。
到了建安二十年正月,他就立曹操的女儿曹节为皇后了。建安二十一年五月,他进曹操之爵为魏王。
建安二十二年冬,他以曹丕为魏太子。可见他与曹操、曹丕的关系已很亲密。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以卞氏为魏王后。孙权居然向曹操上书称臣,称说「天命」魏王应称帝,曹操以孙权书示人说:「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邪!」意思是孙权这小子欲把我置于炉火上烤死我啊!
曹操手下的人陈群、桓阶、夏侯惇也都劝曹操废了汉献帝而称帝,曹操都拒绝了。他也绝对不可能希望儿子曹丕将来篡汉称帝,绝对不可能把儿子放在炉火上去烤。
他的女儿曹节在做皇后,他绝对不可能希望将来曹丕篡汉称帝,把妹妹曹节皇后废了,由曹丕立自己之妻或妾为皇后。
曹操一直到死都没有篡汉称帝,他是汉室的忠臣,是女婿汉献帝的忠臣。他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公元 220 年 3 月 15 日)死于洛阳,汉献帝谥其曰魏武王。
尊卞后为王太后。汉献帝命曹丕嗣位为汉丞相、魏王。二月二十一日(220 年4 月 11 日)葬魏武王曹操于高陵,汉献帝与群臣来祭奠送葬。
(曹操墓是由他自己设计的,有他自己的墓室还有已死去的刘妾与陈妾的两个墓室。墓建成于 220 年 3 月前,先将陈、刘二妾葬入。刘妾是长子曹昂之母,大约死于公元 195 年,死时 40 多岁。陈妾是曹干又名曹良之母,死时约 20 岁。曹操在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 217 年封曹良为弘农侯,未给曹昂封侯,所以陈妾葬于尊位北耳室,刘妾葬于南耳室。)
曹操死后不久,逆子曹丕就霸占了亡父所爱幸的一切宫人。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说:曹操死后,曹丕「悉取」先父的「宫人自侍」。
有一次曹丕病困,其母卞太后去看望他,见直侍者并是他先父「昔日所爱幸者」,愤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
后来曹丕死后葬至山陵,卞太后「亦竟不临」,即不临葬礼。今之学者余嘉锡先生笺疏曰:「卞后言此,斥丕之所为,禽兽不如也。」[16]
曹操死后还不满 9个月,曹丕就违背了先父曹操不篡汉称帝的意志,篡汉称帝了,他废了汉献帝,贬降献帝为山阳公,改国号汉为魏,自称魏皇帝,贬降妹妹曹节皇后为山阳公夫人。
他没有脸面去见妹妹曹节,就派遣使臣去向曹节索讨皇后玺绶,曹节斥责来使,以玺掷于栏板下,涕泪横流骂曹丕说:「天不祚尔!」(天不保佑你!)左右的宫女皆哭泣莫能仰视,请见《后汉书‧皇后纪‧献穆曹皇后》。
曹丕篡汉称帝,绝不等于曹操篡汉称帝。恰恰相反,他奸占了亡父曹操所有一切爱幸的宫人、篡汉称魏帝,贬汉献帝为山阳公、贬曹节皇后为山阳公夫人、贬另外两个妹妹皇帝贵人为山阳公妾,汉献帝四个皇子封王者皆降为列侯,这一切都违背了曹操的意志!
曹丕追尊先父魏武王为魏武帝,也不符合亡父曹操的遗愿。但他篡汉称魏帝、尊王太后为皇太后,卞太后却没有反对,是卞太后的错误,她也违背了曹操不篡汉称帝的意志与遗愿。
研究者应该把曹操的正确言行与曹丕的罪恶、卞后的错误分别开来,而不应混为一谈。卞太后斥骂儿子曹丕霸占了亡父爱幸的宫人们,是正确的;但她没有反对曹丕篡汉称魏帝,接受了曹丕尊称的「皇太后」,则都是错误的。
汉献帝刘协被魏文帝曹丕贬降为山阳公之后,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讨好曹丕,就把两个女儿奉送给曹丕为嫔,曹丕好色贪淫,照纳不误。
他搞的女人极多,纵淫过度,死时仅 39岁(187-226)。这到后面再说。
当建安七年(202)袁绍死后,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去幽州上任,其妻甄氏留在邺城照顾婆婆刘氏。
建安九年(204),曹操军围邺城,曹操也很好色,知袁熙之妻甄氏是大美女,欲攻下邺城后纳甄氏为妾。及攻下邺城后,曹丕先进入袁绍府,见甄氏「姿貌绝伦」,遂占为己有。
曹操不知,急令下人召甄氏来见,左右回禀,曹操才知道曹丕已先把她带走。曹操遂把她让给儿子曹丕,为他迎娶甄氏。时曹操 49 岁,曹丕 17岁。
后来甄氏为曹丕生有儿女。曹操死后,曹丕悉数奸占了曹操所爱幸的宫人们,篡汉称帝之后,又贪淫山阳公刘协奉献给他的二女,对郭妃、李贵人、阴贵人等并爱幸于洛阳,对留在邺城的甄夫人很冷漠。
甄氏越加失意,有怨言。帝曹丕大怒,于黄初二年六月(西元 221 年 8 月)遣使臣赐她一死。
曹丕宠爱郭妃,郭妃忌妒甄氏,曹丕赐甄氏自杀之后,郭妃令人殡葬时对她实行披发覆面,以糠塞其口中,样子非常难看,其命运极为悲惨!


黄初三年(公元 222 年),曹丕立郭妃为皇后,使她养甄氏之子。曹丕宠幸的还有柴贵人等等,因贪色纵淫过度,于黄初七年(公元 226 年)死,年仅 39 岁,葬首阳陵,其母卞皇太后不临。
魏明帝即位,尊卞皇太后曰太皇太后,郭皇后曰皇太后,追谥母亲甄夫人曰文昭皇后。
卞后不反对孙子继皇帝位(是为魏明帝),接受孙子曹睿尊曰太皇太后,也违背了曹操的意志与遗愿。
曹操一生数十年绝不篡汉称帝,是汉灵帝的忠臣,总体上来说也是汉献帝的忠臣。而曹丕、曹睿都不是汉献帝的忠臣。
其实刘备、诸葛亮、刘禅、孙权也都不是汉献帝的忠臣。曹丕于黄初元年(公元 220年)冬称魏帝,以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政治家刘备、诸葛亮等人应该知道这些,应该知道刘协还活着。
但诸葛亮等人却劝刘备称帝了,其实刘备也想称帝,不过是诸葛亮等人投其所好罢了。
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记载刘备十五岁以前就说过自己以后必做皇帝,他的叔父刘子敬对他说:「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可见刘备在十五岁以前就有做皇帝的野心,那时汉献帝刘协还没有诞生(刘备比刘协大 20 岁)。
刘备 24 岁时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军有功,任安喜县尉。因打督邮二百杖而弃官逃走。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胡编乱造为「张翼德怒鞭督邮」,乱写张飞用「柳条」鞭打督邮,「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写刘备「终是仁慈的人,急喝张飞住手」。
其实历史上是刘备怒打督邮二百杖,并不是什么「仁慈的人」,不是张飞「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三国演义》中也把历史上的「张益德」篡改成了「张翼德」。
京剧《龙凤呈祥》中「乔玄」唱的刘备的「二弟」关羽是错的,关羽生于公元 160 年,比刘备大一岁(刘备生于公元 161 年),
关羽并不是刘备的「二弟」,「乔玄」唱的刘备的「三弟翼德」也是错的,既然关羽不是刘备的「二弟」,那么张飞也就不是刘备的「三弟」。
张飞字「益德」,也不是什么「翼德」。「乔玄」唱的张飞「鞭打督邮」还是错的,历史上杖打督邮的是刘备,而不是什么张飞「鞭打督邮」 。
《三国志‧蜀书‧周瑜传》写:「桥公两女」,孙策「纳大桥」,周瑜「纳小桥」,可见姓「桥」而不姓「乔」。
《三国演义》中多次写为「乔国老」,是错的,但罗贯中也不敢写为「乔玄」。
京剧中改为「乔玄」大错!若改为「桥玄」也大错,因为「桥玄」是另一个人。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秋,刘备自称为「汉中王」,这并不是汉献帝封的,因而是非法的。不像建安二十年正月汉献帝立曹操之女曹节为皇后,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汉献帝进魏公曹操之爵为魏王,都是合法的。
刘备于建安二十四年秋自称为「汉中王」,向汉献帝上表,为了证明这「汉中王」是合法的,就说「汉中王」是自己手下的臣下一百二十人推举的,但他在表中说的十一人的官职基本都不是汉献帝封的,如「军师将军臣诸葛亮」等等,是你刘备封的,不是汉献帝封的,当然也不合法。
刘备在给汉献帝上表中说自己曾「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曹」,说董「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值得注意的是,刘备没有向汉献帝说自己读过天子陛下诛杀曹操的诏书,可证汉献帝并没有给过董承诛曹操的诏书,至少刘备没有读过此「诏书」。
刘备向汉献帝上言中又说:「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谋讨曹,机事不密,承见陷害……」再一次说自己昔日与董承谋讨曹,又没有说自己昔日读过天子陛下讨曹的诏书,又一次证明了汉献帝没有给过董承讨曹操的诏书,所以刘备没有读过此「诏书」。
昔日只是刘备曾与董承「同谋诛曹」「谋讨曹」而已。


汉献帝对曹操先后杀董贵人、伏皇后及其二子很不满,也很无奈,但那些事已过去了;
汉献帝于建安二十年(公元 215 年)立曹节为皇后,于二十一年(216 年)进曹操爵为魏王,就改善了与曹操及其女儿的关系。
而刘备于建安二十四,实际上实行的是「不年臣」(219 年)秋自称为非法的「汉中王」,表面上向汉天子称「臣」,他多年来实行的都是「不臣」,曹操多年来奉天子以征讨不臣,包括征讨刘备在内,都是合法的、名正言顺的。
曹操有凶暴残忍的一面,如杀董贵人、伏皇后及其二子,杀的人很多,杀名医华佗、杀孔融、杀杨修等等,连自己的「幸姬」(宠幸的侍姬)也杀。
有一「幸姬」常随他「昼寝」(白天睡觉),他告诉她:「须臾觉我」(过一会儿叫醒我),她没有及时唤醒他,他自己醒来后,就用棍棒打死了她。(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傅子〉曰。)
他常对侍姬们说:「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觉,左右宜深慎此!」有一次他睡下了,他所幸的一侍姬担心他受凉,走近他给他盖被子,他就用剑砍死了她(见《世说新语》)。
他有一歌妓,声音最清亮而高,而性情甚恶,曹操欲杀则爱才,欲留则不堪。(亦见《世于是选百人一时俱教唱,发现另有一歌妓的声音也最清亮而高,「便杀恶性者」说新语》)。
他杀人极多,是他罪恶的一面。
但他一生几十年到死都不篡汉称帝,政治目标是辅佐汉献帝统一中国,使天下安,使黎民安,所以奉天子征讨不臣,最终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是他有功劳的一面。
2009年新版《辞海》中对他评价很高,敬请广大读者认真细读,我就不多引述了。
新版《辞海》中对刘备的评价远不如曹操,如写他「曾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并不光彩,写他「221 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建元章武。次年在吴蜀夷陵之战中大败,不久病死。」
其实他的「称帝」是大错,远远不能与曹操终生不称帝相比。
曹操的诗文中很多次赞颂古代圣贤们禅让君位、不霸君位、不争君位、不篡君位、辅佐君王等等高尚精神质量,赞颂的人有尧、舜、许由、伯夷、叔齐、周文王、周公、齐桓公、晋文公、管仲等等,这些人物对他的深刻影响,造就了他的忠君、不篡汉称帝的思想。
曹丕则以权术欺骗父王,争当太子,无所不用其极,远不能与互让君位的伯夷、叔齐相比,曹操死后,他就必然会违背先父的遗志而篡汉称帝,带了一个很坏的头。
刘备在十五岁以前就想当皇帝,说出狂妄自大的话,他的叔父刘子敬对他说:「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曹丕于公元 220年 12 月篡汉称帝,贬降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刘备、诸葛亮等人应该知道刘协还活着,即便一时不知,也可以派军探打听到刘协还活着。
即便有传闻说汉献帝已被曹丕害死,刘备、诸葛亮等人也应该查实。但刘备却搞了一个「发丧」、制作孝服,追谥汉献帝为「孝愍皇帝」。
这实在荒唐,难道是咒汉献帝死亡不成?许靖、糜竹、诸葛亮、赖恭、黄柱、王谋等人却劝刘备称帝,这也很荒唐!因为汉献帝刘协还没有死,刘备等人应该切切实实调查清楚。
退一万步说,即使刘备等人误认为汉献帝已经死了,刘协还有四个儿子为王者被曹丕降成了列侯,刘备应该率军队讨伐曹丕,救汉献帝的儿子们,也轮不到你刘备称帝呀!何况汉献帝还活着呢!
刘备应先查明汉献帝还活着,发兵「勤王」(救君王),而不应先称帝。
即使罗贯中后来伪造的刘备「世谱」是真的,刘备也不是汉献帝之「叔」,而是比汉献帝低 5 辈之人,根本不是什么「皇叔」,《后汉书》及其注、《三国志》及其注中也都没有说过刘备是什么「皇叔」。


汉献帝的亲儿子们还活着,刘备至少比这四位列侯还低 4 辈,怎么可以自己先称帝呢?但刘备却于公元221 年夏堂而皇之地称帝了,这就与曹丕一样,对汉献帝大不忠,对汉献帝的儿子们也大不忠。
公元 221年秋,孙权向曹丕称臣,也是大错,因曹丕是篡汉称帝,是大逆不道,何况刘协还活着。曹丕授孙权为大将军、封为吴王。
公元 223 年春,刘备病重,托孤刘禅于丞相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四月二十四日(公元 223 年 6 月 10 日)刘备死。五月刘禅继皇帝位,也很荒唐,因为刘协还活着。
曹丕于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公元 226 年 6 月 19 日)死,同月魏明帝继皇帝位,尊卞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她和孙子魏明帝也都不忠于刘协。
公元 229 年夏,孙权称吴帝,刘协还活着,孙权也不忠于刘协。公元230 年 7月 9 日,卞太皇太后死,享年 70 岁(161-230),(曹操墓中先入葬的有陈、刘二妾,她们都比曹操死得早。曹操设计自己的墓时,祔葬于曹操墓旁。
有正式妻妾名分的共有 15 人,刘妾、陈妾已死。另一妾张济的遗孀下落不明。
身边活着的有妻卞氏、妾孙氏、环氏、杜氏、尹氏、秦氏、王氏、李氏、周氏、刘氏、宋氏、赵氏共 12 人。
曹操设计自己的墓时即公元 218 年,只设计了自己的墓室和已死的陈妾、刘妾的墓室,没有设计还活着的 1 妻卞氏和11 妾的墓室。
墓建成于公元 220 年 3 月之前,陈妾、刘妾的灵柩先葬入她们的后室北、南二耳室。
曹操死于 220 年 3 月 15 日,灵柩于同年 4 月 11 日葬于前室。
(妻卞后死于十年后的 230 年 7 月 9 日,同年 8 月,灵柩祔葬于曹操墓之旁的卞后墓,今已不存,或已被盗空。)
刘协到魏明帝青龙二年三月(公元 234 年 4 月至 5 月间)才去世。诸葛亮于同年秋病死。汉献帝的皇后曹节(山阳公夫人)于公元 260 年夏(魏元帝曹奂景元元年夏)去世,山阳公的 4 个为王的儿子降为列侯者还活着。
刘禅于景元四年(公元 263 年)冬降魏,巴蜀皆平。
由以上可以得出结论:
(1)曹操一生没有篡汉称帝,是汉献帝的忠臣;
(2)曹丕篡汉称魏帝,贬降汉献帝为山阳公,不忠于汉献帝刘协;
(3)卞后不反对曹丕称帝,也不忠于汉献帝;
(4)刘备称帝,不忠于汉献帝;
(5)孙权向曹丕称臣,曹丕死后,刘协还活着,孙权称帝,也不忠于刘协;
(6)诸葛亮只忠于刘备、刘禅,并不忠于汉献帝刘协;
(7)关羽、张飞只忠于刘备,并不忠于汉献帝刘协;
(8)刘协到公元 234 年才逝世;
(9)历史事实证实了以上许多人中只有曹操一人是他的忠臣,而曹丕、卞后、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刘禅、孙权等等人都不忠于他,刘禅最后降魏,辜负了刘备的期望,也使得诸葛亮的辅佐彻底落了空;
(10)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很多次诬骂、丑化曹操,又很多次歌颂、美化、神化、圣化刘备、关羽、诸葛亮,很多次歪曲史实、颠倒历史,误导了亿万读者,使得无数的读者上当受骗,谬种仍在不断地流传。
《三国演义》中的错误太多,远远不能与《红楼梦》相比,也远不如《金瓶梅词话》。





注释:
14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5见《后汉书‧皇后纪‧献帝伏皇后》。
16 见中华书局 2007 年第 2 版余嘉锡著作集《世说新语笺疏》页 786-787。

文章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本文获授权发表,原文收录于《鲁歌<金瓶梅>研究精选集》,2015,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出版。转发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