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工现场危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旦发生意外,如何进行快速救援?今年安全月活动主题“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如果没有提前准备相应的额设施器具,即使学会应急技能,遇到突发事件,因为没有合适的救援设施或器具,还是会束手无策,耽误救援最宝贵的时间。。 比如:有人在脚手架上或钢结构上受伤或中暑等意外事件,怎样快速地将伤者从高处抢救下来到地面送医救治?时间就是生命,刻不容缓! 就像下面这个视频一样—— 看图说话:这是对在高处一名患病或受伤人员的紧急救援,多名同事将伤者抬上料斗,用吊车将受伤者送往地面进行救治,这也是在建筑工地最简便的方式。 但是,这个救援行动存在以下瑕疵,甚至是事故扩大风险: 1、一般料斗深度太浅,一般料斗深度400毫米左右,宽度800毫米左右,长度1.2米;受伤或中暑的人躺在里面,还需要至少一人扶持,空间太小,料斗存在倾覆的危险,也存在吊车起升或降落速度过快,导致人员闪落的风险; 2、视频中料斗的吊装绳索采用绳夹卡制,绳夹卡制绳扣是用于缆风绳的,不能用于吊装绳,用这样不符合吊装要求的绳索进行救援本身就不安全; ☞设为什么不能用绳夹卡制绳扣,请阅读《再谈用绳卡制作吊装用绳扣的危害!》 ☞不能用绳夹卡制绳扣的依据找到了,请阅读《图话安全(073):绳卡不能卡制吊装绳扣的“依据”找到了!》 3、料斗本来有四个吊点,但是却又用绳夹将两根绳扣束在一起,料斗成了两点吊装,成为不稳定的状态,在起升和降落过程存在极大的风险! 4、料斗绳扣与吊钩上绳扣连接的卡环疑似绳扣未卡在销子上,且销子端应该索在下端。 请对照我看图分析的四条问题是不是准确? 提前准备专门用于高处紧急救援的“应急笼”,凡事预则立。 这是我们在搭设脚手架或钢结构吊装前设计制作的“应急笼”,用于对高处人员发生意外的紧急救援。 应急笼的门向外开,必须是四根各自独立的绳扣,应急负责人的电话印在应急笼信息牌上,便于联系和报告,做到救援吊装过程万无一失。 当然现在看来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 一是应设置两扇门,这样进出空间更大,往里抬人是更方便; 二是加宽,可以让伤者或中暑者平躺,避免二次伤害。 总之,需要根据情况进行改进完善。施工现场存在高大结构施工的,在没有其它紧急救援设施的,可以考虑设计制作这样的“应急救援笼”,不然一旦有人受伤或发病,即使救护车来到现场也无法快速的救治。这个事还真的必须由施工负责人和安全监督负责人来解决! 凡事预则立,有备则无患!事前多想一想,提前设计制作,才不会遇见意外事件时束手无策,做一名凡事做计划、有准备、按程序做事的工作者! ★跟着先贤学方法: 沉思——能想出办法的办法。 模仿——最容易解决问题的方式。 经历——可以积累经验的过程。 当然我们还不能光想着怎么应急,我们还应该更多地想办法不应急,也就是多做一些预防措施。 ☞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请阅读《图话安全018:防暑降温措施做到这两个“四点”就没问题了!》 现场还有许多设施可以用在防暑降温措施上,比如:现场配置的喷雾机不单是用在降尘上,还可以放置在露天作业人员比较多的场所的上风口喷水雾——给作业场所增加湿度,特别是在现在的北方工地,高温干燥,增加局部的湿度也是防暑降温的措施之一。 看视频—— 安全预防就是到现场多体验一下,多想一想,提出一些具体可行,且有用、有益的措施,最好是现场已经有的设施和器具,来消除或管控隐患,降低风险,实现项目工地“零伤害”目标! 凡事从小事做起: 管事,从小事抓起,抓好的小事多了,大事就不会发生! 干事,从小事做起,做成的小事多了,大事自然会干成! 唯有按照程序和规则做事,并养成这样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才能“安安全全的工作,平平安安的生活”! 安全——是知行的结果! 平安——是行为的回报! 我是安全人,相信只要好好做安全,努力来分享,持续做传播,一定有人会因我而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