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情缘】尹光传:捉金蝉

 新用户89134deQ 2023-07-02 发布于湖南

乡土是我们的根,乡村是我们的梦,乡情是我们的魂,乡土文学是你我的人生驿站,是我们心灵栖息的温馨家园。期待您的光临!

致作者一封公开信

文集推荐

 施静云散文集

       长篇小说《回水滩》

        电影大片《沉船100天》(剧本)

        优秀作品排行榜(阅读1000以上)

乡愁征文专辑

捉金蝉

文/尹光传

每年的夏至前后,树上便开始响起了蝉鸣声。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际,人们便不约而同地来到树林边找金蝉,老家人管他叫“摸老年糕”(音)。有弯腰俯视地面,寻觅即将破土而出的;有抬头仰望枝条树叶,找寻正在向上爬行的。这些在泥土中蛰伏了数年,刚刚钻出地面,还没来得及金蝉脱壳的可怜幼虫,很快便成了人们的囊中之物。一直到立秋前后,人们才结束这一年的捉蝉盛事。
“老年糕”的叫法不一,仅在我们县就有好几种,有叫“肉弹”的,有叫“知了猴”的,还有叫“油”的。据百度百科介绍,它的学名叫蚱蝉,属蝉科半翅昆虫,体长20-35毫米,头顶到翅端长67-72毫米。外表浅黑色,长有金黄色细短毛,前胸和中胸背板中央部分毛少光滑。雌雄个体形状大小相似,只雄虫腹部第1节有发音器。中胸背面后部有“X”形突起,突起部分黄褐色,翅脉基半部黄褐色,往翅端逐渐过渡到黑褐色。足呈黄褐色,有黑斑,前足腿节内侧有2根黑刺,为开掘足。老熟后的蝉,体长约35毫米,呈黑褐色,体壁坚硬。
蚱蝉主要栖息在阔叶树上,例如杨树、桐树、榆树和各种果树等,柳树是其最爱。越冬幼虫的活动,受地温和寄主植物树液的影响,当温度高于10-15℃时,树体汁液开始流动加速,越冬幼虫随之向上移动,在寄主植物根部吸食汁液。有一年,我家在空地上挖地窨子(深坑)时,曾在1米多深的树根旁,挖出了一只金蝉。成熟幼虫在6-8月份从地里钻出,凭着生存的固有本能,爬行到灌木枝条、杂草茎干等处,用爪及前足的刺,附着于树皮枝叶上,蜕皮后变成蝉,完成了“金蝉脱壳”。蚱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在我国分布广泛。

我从小开始,就加入了这一捉蝉大军。很小的时候,家里还没有手电筒,只有在天色尚未全黑之前去寻它。每天傍晚时分,先在地面察看,发现地面有不规则的小孔后,就在小孔处戳一下,若被戳后小孔变大,则孔内极可能有金蝉,孔洞不深,手指即可触底。将手指伸入孔内,会感到金蝉抓挠手指的感觉,手指往上一提,便顺势将金蝉带了出来。有时金蝉在洞内不抓手指,则要用工具将孔洞变大,把洞底的金蝉刨上来。天色变暗后,便无法找寻地面上的小孔了,只能看树枝上有没有正在爬行的金蝉。天完全变黑后,便只能在树干上摸索,盼着瞎猫能逮个死老鼠。这时便非常羡慕那些拿手电筒的人,他们可以继续找地面的小孔,也可顺着光线找地面或树上正在爬行的金蝉,而更多地则是发现栖息在树枝或灌木丛上的金蝉。若遇雨后初晴,往外钻出的金蝉会更多,松湿的地面也更容易剜刨,收获的往往会比平常多。每当找到一个金蝉后,人们会露出欣喜的笑容,像是中奖般的兴奋,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携带的容器内,以防其跑掉。运气好的人,一晚上能捉几十个,我没那好的运气,能逮上几个就不错了。

回家后,把捉来的金蝉放在碗中,倒入清水将其淹没,再撒上点盐,金蝉很快便不动了,否则金蝉会蜕变。人们说金蝉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一个金蝉能抵得上一个鸡蛋的营养,那时家里没多少油,舍不得像现在饭店里那样用油炸,只是在锅底放点油,把金蝉煎烙熟。看着黄灿灿的金蝉在锅底被煎的滋滋地响,不断散发出诱人的香味,馋的直流口水。入口后,金蝉那外皮的酥脆,前端瘦肉的嚼劲,尾部胶质的软嫩,尤其是那些有点变质的,味道会更香,在口中回味无穷,久久舍不得咽下去。在那平常闻不到肉腥味的年代,能享受到这么美味的犒赏,那种幸福感和满足感,很难用言语来形容。

小时候不仅捉过金蝉,还会找那些已脱壳的蝉蜕皮,那些蝉蜕皮一般贴靠在树枝上,皮质很薄很脆,不小心会被弄碎。离地面低的地方直接用手拿,高的地方需用竿子挑下来。将拣回来的蝉蜕皮用线穿成一串,挂在墙上,等待集中售卖。我们那时是到博兴县城的药材站去卖,收购人员会将皮揉碎后再称重,一个蝉蜕皮合一分钱左右,多的年份能卖到一百多个,这在当时是笔不小的收入。第一年去卖时,其中掺有个别未脱壳的金蝉,其份量要比普通的蝉皮重多了,本想能蒙混过关,但收购人员在弄碎的过程中,立即将其挑选了出来,当时觉得好不尴尬。
白天还有捉蝉的,蜕皮后的蝉,会飞到树枝上栖息着,有人举着绑有口袋的杆子,还有在杆子上用细马尾栓上个活扣的。听到蝉鸣后,悄悄将杆子向蝉靠近,“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待其受惊而飞时,正好将其套个正着。有图热闹捉着玩的,也有捉来炸熟后吃的,我曾吃过一次,感觉那外壳太硬,味道也远没有金蝉好吃。不过,刚蜕变后翅膀尚未变硬的蝉,口感与金蝉没有多少差别,只是少了外皮的酥脆。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饭店里常年都有“炸金蝉”这道菜,但饭店油炸的太焦,远没有当年煎烙的味道好。每到夏天,人们还是保留着摸“老年糕”的习惯。每当夜幕降临,县城马路两侧绿化带的大树下,总有拿着手灯上下晃动的身影,我有时也成为其中的一员。但在县城里,能找的地方太少,找的人又太多,有人戏称“人比'老年糕’多”,难有收获。有一年,我在黄河路西端的人行道旁路过时,偶然发现有只正在爬行的“老年糕”,我便开始在附近继续找,结果又找到了几个,感觉颇有收获。此后我便每晚来此碰运气,年龄大了眼睛不好使,树丛中的我看不到,使用手机的手电筒功能,在绿化带和人行路的路牙石边来回搜寻,那些刚从绿化地中钻出来、准备翻越路牙石的金蝉,在其艰难翻爬的过程中,正好被我逮了个正着。运气最好的时候,一晚上能捉到十多个,感觉非常开心。后来那片绿化带被改造后,便再无收获了。我更多地则是去买金蝉,每天早晨,有不少商贩在农贸市场售卖,价格从二十年多前的2角钱一个,涨到现在的1元多一个。我几乎每年都要买上近百只,冻在冰箱中留待以后食用。

金蝉不仅吃着味道好,蝉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最爱,历代文人留下了不少咏蝉佳句。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白居易的“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苏轼的“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无不体现了诗人对蝉的酷爱。孟浩然的“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王昌龄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柳永的“寒蝉凄切”,李商隐的“初闻征雁已无蝉”,卢挚的“衰柳寒蝉一片愁”,骆宾王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则借蝉鸣表达了诗人的悲愁情绪。清代诗人袁枚那首“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将牧童神态描述的惟妙惟肖,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则以蝉抒情,寓意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凭借外力,自能声名远播。这两首诗已被编入了小学语文课本,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蝉的诗韵。

时代在变,蝉的生存环境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孵化在树枝上的蝉卵,掉落到沥青混凝土地面后,不知还能否入地蛰伏成长为幼虫?在化肥农药残存的受污染土壤中,不知还能否生存?人工养蝉的兴起,对蝉来说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人貌非前日,声似去年”。愿给蝉留一片净土,让蝉声年年不断,世世永传。

【作者简介】:尹光传,男,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人,业余文学爱好者。

责任编辑:谢彦如
终审编辑:施静云




您看此文用时

  · 





读往编来

 1、乡土文学社章程

 2、乡土文学期刊征稿

 3、乡土文学招聘编辑

 4、会员文友出书方略

 5、乡土诗人擂台赛

 6、全国小小说大赛

滚动下方品味精彩


乡土文学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副主编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编辑部主任  施静云(兼散文组长)
期刊执行主编    丁   村
期刊编辑部主任  刘燕宏
期刊编辑部副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平台执行主编    第一流
排版工作室组长 朱吉述 
编 委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刘燕宏   陈 乐  
             陈贤东  彭太光   陈  缘  
             余   萍  雷青云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皇   甫 
             朱吉述  潘政祥  袁晓燕 
             第一流   姜盛武  林晚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