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6年中央安排演话剧,尤太忠果断拒绝:我们不演,邓小平为他说话

 Loading69 2023-07-02 发布于四川

198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为了纪念这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总政治部有关单位向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下达了出演话剧《北上》的任务,通过表演怀念那些艰苦长征路上的革命先辈。

为了这次表演,总政治部拨款两万元,若是款项不足,由广州军区自己补上,话剧表演中若出现演员不够的情况,可以到海军部队中借。

显然,这是党组织安排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文章图片1

图|尤太忠将军

当时的广州军区司令员是尤太忠,按照道理,尤太忠应该全力支持这次演出话剧的工作,毕竟他也是红军长征的经历者,是从那条艰苦而又充满磨难的道路上走过来的。

当时尤太忠摆出了很果断的态度,他向军区政治部坚定地表示:“我们军区不演这个戏。”

时任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的孙志承难以置信,他再三向尤太忠确认:“首长,演不演?”

尤太忠的态度依旧很坚决:“不演。”

看到尤太忠如此不可动摇,孙志承有些为难:“我们不好对总政说。”

尤太忠理解他的难处,便告诉孙志承:“不好说我来说。”

文章图片2

图|徐向前与尤太忠

他随后给总政文化部的一位处长打去电话,表示:“这个戏,我们军区决定不演了。”

电话那头,对方也很诧异,充满疑惑地向尤太忠强调:“这是......指示啊!”

尤太忠坚定地告诉对方:“天王老子的指示也不演。”当时尤太忠的夫人王雪晨就在他身边,听到尤太忠在电话里这么说,心头不由得一紧,赶紧悄声提醒丈夫:“你这样说,非要丢官不可。”当时尤太忠全然不顾这些,他没有理会夫人的担忧,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就是撤了我这个司令,我们也不演。”

尤太忠的这个态度传到北京,传到中央,一度引起了不小范围内的讨论,这件事后来传到中央领导人邓小平的耳中,邓小平是了解自己这位老友的脾气的,他有战将风骨,说一不二,邓小平为他说话:“不演就不演。”这件事最后才过去。

文章图片3

图|尤太忠与妻子

许多人不解,为何尤太忠会对表演话剧《北上》表现出如此排斥的态度?

《北上》,当然是讲述在红军长征过程中的故事,话剧中有这样的情节:有师长要跟党中央北上,结果没有得到组织同意,不让他北上,这位师长就被枪毙了。

早在1981年,尤太忠就看过《北上》的电视,但他仅仅看了一半,就把电视关掉了,不愿再看下去,在他看来,表演的情节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实相比,是有很大出入的。

当听到总政要让军区出演《北上》时,尤太忠抱着期望,将剧本要来硬是认真看了三遍,但话剧中的情节,却难以让他接受,话剧舞台上有艺术加工这也能理解,但与自己当年出生入死的亲身体验截然不同,这是他不能接受的,换言之,这怎么能叫“历史事实”。

多年后谈到《北上》中那位师长被枪毙的情节时,尤太忠的眉头紧皱,他说:“四方面军的团长我都认识嘛,哪有被枪毙的,哪有那回事嘛!张国焘犯了错误,不等于下面的干部都犯错误嘛......”他挥挥手,不愿再提起这桩旧事。

文章图片4

1931年,只有13岁的尤太忠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走上革命道路。长征,是他曾经历过的真实的过去。尤太忠向来正直不阿,敢于直言,面对那些亲身经历过的历史,他不容许任何“随意的杜撰”。

参加长征时,尤太忠不到20岁,他是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就九十三师二七九团五连的指导员,只有17岁,后来回忆长征时,尤太忠说:“长征啊,不是走路就是打仗。”在他第一次踏上荒草地时,他并没有想到,自己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他戎马一生中最为惨痛的记忆。

尤太忠所在的红军队伍三过草地,第一次过草地,他们走到中间又返回去;第二次在四川南下,说战士们拿下成都能吃上大米,这一度成为许多战士们的目标;第三次过草地是北上陕甘,一次比一次艰苦。

长征路上,没有东西吃,一个个年轻小伙儿都饿得走不动,没有棉衣穿,也没有被子盖,被饿死、被冻死的战士就有许多。大家眼睁睁地看着,走着走着就倒下一个,战士们承受着巨大的身体折磨、和精神折磨,看着一起前行的战友们在一夕间倒下,年轻的小伙儿们实在是难以接受。

队伍中仅有的干粮优先给走不动的人吃,说是干粮,其实也没有多少。到最后实在没有吃的,就吃牛皮,把牛皮用水洗一洗,放盐煮一煮,煮熟了就放在口袋里,走得饿了就拿出来咬一口,那时候根本顾不得味道好不好,还能有东西入口就很庆幸了。

文章图片5

图|尤太忠

饿死的、冻死的战士有许多,牺牲的战士也不在少数。

尤太忠当指导员时,他有一个连长叫邓世松,中枪到在草地上;后来他是营教导员,他的营长叫陈坤昌,是个小个子,但在战场上毫不畏惧敌人,打仗十分勇敢,在攻打天水铺时,陈坤昌说去前面看一下,结果就牺牲了,再也没有回来;还有他后来的团长孙传章、王采会、徐子文等等,他们都是很优秀的干部,却都永远地留在了草地上。

说起长征中牺牲的名字,有许多许多,甚至是一下子列举不完的。

晚年回忆时,尤太忠扳起手指头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说道:“我那个连队,从四川出发,是106人,走出草地时,还剩下53人。”整整一半的生命消逝了,何以不叫“惨烈”呢。

文章图片6

图|尤太忠

很幸运,尤太忠活了起来,但他从不会居功自傲,那些在长征途中倒下的许多战友,尤太忠在多年后还能清楚地叫出他们的名字。尤太忠曾对自己的老部下崔明礼说过一番话:

“我问你,打羊山集时你是连指导员,你们在山上进入战斗时,全连有120多人,战斗下来就剩你光杆一个。你说现在要写的话,你怎么个写法,能都记到你崔明礼的名下吗?”

那些日子都是真实的经历,但尤太忠不打算动笔写些什么,他也认为自己无法代表那些战士们,他说:“战争年代,那么多人牺牲了,生命都献出了,你活着的人还有什么可吹的。”他从来都是如此直言不讳,不来虚假的那一套。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的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这二万五千里的伟大壮举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后来尤太忠参加过许多次战斗,他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但是对于长征的这段经历,他的内心始终有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

说到这里,也不难理解他对话剧《北上》艺术处理的坚决不予接受。

文章图片7

图|尤太忠晚年

有这样一件事情,尤太忠晚年接受了记者的访问,聊起了关于长征的许多经历,那些吃不饱睡不暖的日子、那些再也回不来的战友们,让听者都十分动容,采访结束后,接着很快写好专访,并起名为《那半个连队,留在了草地——访尤太忠将军》。

文章中的讲述也都是源自于对尤太忠将军的采访,但在记者将稿子送到尤太忠审阅后,却得到了“坚决不同意发表”的批示。

实际上并非是稿子有什么问题,尤太忠将军也并不是对这篇稿子不满意,因为他心中对长征特殊的情感,是他永远记得却又痛彻心扉,非亲历者不能体会。

我们也足以窥见尤太忠将军是一个忠忱、耿直的人,他最喜欢的格言是“品在竹之间,格在梅以上”,在很多事情上,都展现出他求真务实、侠骨忠义的一面,这一点,在他对待老友的态度上可见一斑。

文章图片8

图|王近山夫妇

众所周知,王近山将军曾由于婚姻问题陷入低谷,在王近山被处分后,尤太忠依旧很关心这位老友。

1969年九大召开期间,尤太忠将军与许世友将军一同聊天散步,他主动与许世友聊起王近山的情况:“王近山的问题处理得太重了,一个老红军当个农场场长,叫人家怎么过啊?”

许世友将军也是个很豪爽的性格:“那就叫他回来。”

“许司令,王近山这一级干部回来,要中央同意啊!”尤太忠表示。他与王近山商议着办法,希望能够解决王近山所面临的窘境。尤太忠想到:“许司令,现在不是要准备打仗吗?”

许世友当即会意。

没过多久,许司令与毛主席在一起,主动向毛主席建议:“现在我们要准备打仗,王近山很能打,处理太重了,能不能让他出来带兵?”

得到毛主席的点头后,在尤太忠与许世友的努力下,王近山最后被安排到许世友的军区。王近山夫妇回来时,尤太忠与肖永银几位老友一同去车站接他们,尤太忠与夫人王雪晨陪着王近山夫妇吃饭,为他们接风洗尘。

这老友重逢的一幕,来得有多不容易,尤太忠很清楚。

文章图片9

图|邓小平

对他的老领导邓小平亦是如此,1973年邓小平从生活了3年之久的江西回到北京,尤太忠去医院看望好友李达时,正巧从他口中得知了邓小平回来的事情。

李达问他:“你愿意不愿意去?”

尤太忠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愿意去,多少年没见面了。”

邓小平住在西山,没过几天,尤太忠就去看望他,刚一见到邓小平,尤太忠就立正给他敬礼。邓小平对于他的到来还很诧异,问道:“你怎么也来了?你也敢来看我?”

“你是我的老政委啊。”尤太忠说道。

尤太忠关心着邓小平的各种情况,想到昔日老政委的情况,尤太忠心里很不是滋味,只觉得关怀与心疼。就在从西山返回时,尤太忠专程去给邓小平买了几条好烟,又给了送了回去。

听着邓小平“好多年没吸过这么好的烟了”的感慨,感受着老政委充满感激的眼神,尤太忠的眼睛也开始湿润了。

文章图片10

图|邓小平接见尤太忠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品德往往是在无意间流露的,越是在一些偶然的事件中,越能看清一个人的品行。尤太忠将军耿直真实、重情重义的品行便是在这一件件事情中流露出来,他有他秉持的坚定不移,也有硬汉柔情,如此战将风骨,何以不让人敬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