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知道将去何方,但我们都已经《在路上》

 同频读书 2023-07-02 发布于上海

年少时看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觉得枯燥看不下去,翻几页就放下了。

也许是时间到了,前几天翻看时,却觉得他写得妙趣横生,很多地方猝不及防的击中了我。

可能所谓经典,就是年少时嫌弃,硬着头皮看但不理解;中年了理解了,如获至宝,却再也回不去的心境。

其实凯鲁亚克备受争议混乱的叙事方式,只要熬过第1章,从第2章开始就比较好读了。

作者想要去美国的西部看一看,突然有一天决定出发,作者没有钱,所以用当时最便宜的方法,路边搭免费车前往。

但他刚出门就遇到糟糕的天气,好不容易走了一天,等不到一辆车,他在野外淋着雨,咒骂天气也无可奈何时,对面来了一辆车肯带他一程,结果把他又带回了他的出发地。

出师不利,折腾了一天,在野外受的罪都白挨了。但他还是得感谢那个带他一程的司机,回到原点,也总比在野外淋雨来的好。

这兜兜转转的像极了人生,你明明想从A点到B点,但莫名其妙却来到了C点,然后搞了半天又回到A点。折腾来折腾去,发现自己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兜圈子。

一个人的时候,虽然觉得寂寞,但习惯之后却并不想再有一个人加入,万一你遇到的是一个怪家伙呢,你还得跟他尬聊。

偏偏作者就遇到这么一个结伴而行的搭车客,外形粗犷,不拘小节,常常两人尴尬到用脚趾抠地。

但随着习惯被打破,新习惯被迫建立,作者觉得在百无聊赖的行程中,有这么一个人在左右,也好过他一个人。

毕竟两个人淋雨和一个人淋雨,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一起骂糟糕的天气,颇有点同病相怜的感受。像不像两性关系中的你我?

那个同伴除了牙刷和牙膏,什么行李都没有带,作者还得从他的背包里匀出一件毛衣给他披上,结果是作者感冒了。

类似这样让人忍俊不已的情节很多,这本书真的是冷不丁的幽默,让你不经意间体会到作者的高冷和搞笑。

同伴和他结伴没多久,来到了一处很难搭车的地方,两个人等车等得想死,这个时候来了一辆破旧的农用车,还是那种拖车,平时他们都不稀得看一眼。

老农夫说只能坐一个人,他的同伴二话不说的跳上了车,穿着他的毛衣扬长而去,作者很开心的对他说的再见,这可能也是告别一段尴尬的关系,最好的方式吧。

作者写这本书的感觉很轻松,甚至是放松,没有写的很刻意,没有过多的描写自己的心理,而是平铺直叙的讲着他在路上的经历,没有美化,也没有丑化,就是在路上的一种状态。

突然想起了自己穷游的那些年,富游是钱就可以买到的,而穷游的精彩,多少有一点运气的成分。

比如说你遇见的人如果是良善的,你可能那一个旅程都会觉得很幸运很美好。但如果你遇到的人是奸苛的,你可能也能感受到人间的冷暖。

作者的很多窘境,我都能感同身受。当时的苦,现在想来全是美好的回忆,真希望再有时间背着包出去穷游。与人的相遇和分离,都是精彩的插曲。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我都坚信,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