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舫归来

 含山唐 2023-07-02 发布于浙江

宋春舫,浙江归安(吴兴)袁家汇人,1892年出生于上海。他是中国早期的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是我国现代剧坛上最早研究和介绍西方戏剧及理论的一位学者,同时,他也是中国海洋科学的先驱和奠基者。

(和孚旧影,ai 绘图)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某年春天里的一天,太平天国运动后袁家汇周边充满生机,可镇上的商业仍没有重现昔日的辉煌。但和孚漾依旧碧水荡漾,野鸭不时从水面上扑腾,展翅飞向另一片水面。此刻一叶小舟顶着风,船桨犁出一条长长的水痕,艰难地驶出和孚漾,驶向龙溪港拐进荻塘,不久,便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这一只木船之中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湖州袁家汇宋家人,那时宋春舫的父亲宋季生还小。据宋春舫孙子宋以郎在《宋家客厅——从钱钟书到张爱玲》一书披露,那年宋春舫的父亲宋季生随父母及两位兄长“逃长毛”(太平军)到上海。但是,经推测,宋季生到上海应该是 1870 年之后, 此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结束,“逃长毛”的说法不可能成立。宋家原先在袁家汇经营丝绸生意,那么为什么他们要去上海呢?一个原因可能是当地民生凋敝,丝绸生意已不如从前;而最大的可能是此时上海已成为最大的通商口岸,辑里丝大多从上海出口海外,南浔丝商大发其财。袁家汇宋家看到商机,举家迁到上海已成可能。

    十几年后,宋季生娶了富家女徐碧云为妻。徐碧云出生海宁世家,是精通诗书的才女,也是王国维的近亲。这说明宋季生到上海后接受良好的教育,家族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据有关资料显示,清末民初,宋家人在上海开办有中和、中孚丝业洋行。宋家有钱,徐家更富有,所谓门当户对,事业、家庭也都兴盛起来。

(宋春舫家族在袁家汇的故居)

    至清光绪十八年春 (1892) ,“庚子国变”的第二年,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的一处豪华住宅内,一声婴儿的啼哭骤然响起。“宋先生,恭喜您,太太生了个大胖小子。”二十出头的宋季生一脸幸福。给儿子取个什么名字呢?宋季生望着妻子徐碧云,又看看襁褓中的儿子,心中忽然想起小时候乘着小木船到上海的情景。春天里,一叶扁舟行驶在小河里,一路雨风来到上海。呵,儿子就叫春舫吧,春天里的一只小船。

    小春舫从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到初懂人事,均在家人的全心呵护之中。父亲宋季生看着儿子宋春舫渐渐长大,且又是那么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心中的喜悦无可言表。该让儿子学习些什么呢?得先给他请个好先生,对,就他了,郁颖芙先生,一个学富五车国学底蕴深厚被称作“吴兴宿儒”的郁先生,他也是归安(吴兴)人。郁先生被请到了宋家,专门教宋春舫读书。

    “人之初,性本善……”先生所教,从《三字经》开始。接着学《百家姓》,学《四书》、《五经》,学《春秋左传》和《幼学琼林》,再到《庄子》、《列子》等。小春舫聪明,也调皮,不认真的时候,被先生用戒尺打手心。戒尺打下去“卜卜”响,嗯,宋季生就把那个书斋取了各名,叫作“卜卜斋”。

    良好的家庭氛围,浓郁的书香气息,在加上那个有才气又严格的先生,每时每刻感染熏陶着宋春舫,滋润着他幼小纯真的心。

    清光绪三十年(1904),近代中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学制“癸卯学制”于十一月二十六日,即公元 1904 年 1 月 13 日颁布,而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也将登场。这一年二月(农历)的一天,父亲宋季生决定送虚龄13 岁的儿子春舫回家乡归安县(吴兴)参加童子试,为将来的乡试做准备。

    春舫归来,自出生以来只听到父亲及叔伯们提及有关家乡湖州及袁家汇的点点滴滴,却从未亲眼见过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艘小火轮载着小春舫和他父亲及几位仆人自上海十六铺码头离开,“轰轰轰”地行驶在通往湖州的河道中。船过南浔,荻塘两岸草木茂盛,桑树已冒出新芽,青蛙在还没有禾苗的水田里聒噪。荻塘之上,几艘木船扬起风帆在航行。小春舫觉得很新奇,一双小眼睛时不时看看水上,有瞧瞧岸上的风景。

    童子试,是清朝科举考试的第一部分,先要进行县试,连考五场;通过后方可参加府试,要连考三场。通过县试、府试,再参加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通过院试的考生便可以称为“童生”,俗称“秀才”。“童子试”,并不是只有儿童参加的考试,而是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参与乡试再考举人、进士的第一步,哪怕你二三十岁或四五十岁,也只能先参加“童子试”。

    考场设在归安县学内,即今天原南园小学校址。 13 岁的宋春舫生的矮小,在大人的搀扶下跨过高高的县学门槛进入考场。“八股”、“诗赋”、“策论”…五场考试,小小年纪的宋春舫也是得心应手。过县试,过府试,最后拿下院试,顺利获得一个“秀才”的名号。春舫成为秀才,宋季生那个高兴啊!考中秀才,是拿到考举人考进士的入场券,将来光宗耀祖指日可待。但是归安县学,从这一年开始,因“癸卯学制”后就不复存在。宋春舫也是赶上最后一班车。他不知道,八年后,连清王朝也不复存在。

    从县试到院试,从二月到四月五月,宋春舫在家乡足足待了三个多月。考试之余,踏足故乡袁家汇,春天的江南,春天的袁家汇,春天的和孚漾,是那么清明亮丽。袁家汇港里的水缓缓流淌着,微风吹拂,细细的波纹皱了河面,临湖而立到店铺生意开始热闹起来,已没有太平天国时期的萧条景象。

    宋季生自小离开袁家汇后,也不曾回过家乡,这次他要带着儿子好好看看。虽然那时他并没有看到太平军和清军在袁家汇惨烈的搏杀,可听父辈说,荻港、袁家汇一带,是太平军堵王黄文金与清军浙江布政使蒋益澄大战的地方,最后因湖州城被清军攻陷而失败。硝烟过后,袁家汇一片萧条。袁家汇的经济从那时开始一直到民国时期,其生活水平在吴兴一直低于南浔、双林、菱湖等市镇。

    三十多年弹指一挥,宋季生与儿子宋春舫踏上故乡的土地,总觉得格外亲切。人们的生活生产秩序已正常,但袁家汇街上,已没有太平天国运动以前的繁荣。但在宋春舫眼里,家乡的风景是那么清新,又是那么陌生。“哇,这桥好漂亮啊!”宋春舫不禁惊呼起来。“哦,这是青云桥,乾隆爷手里重修的。现在啊,不如从前喽。”宋季生说着,内心忽然伤感起来,一会儿又高兴起来,“我们老家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再过去会看到好多桥。那边总管庙旁边的是利济桥,再过去有中兴桥、五旺桥,大多在乾隆爷那个时候重修。那个时候我们这里有钱人多。”

    春舫归来,第一次站在和孚漾边,南来的风吹在脸颊上是那么和煦那么温暖那么可亲。家乡,比想象中的更温婉更秀丽。

    太阳西斜,满天的红霞倒映在和孚漾上,漾起一道道金色的波纹。一群白鹭飞向不远处的山峦,飞到那多宝塔下的树林里,那里是它们的家。

    小火轮在一日清晨又“轰轰”起来,载着宋春舫回上海。

    “袁家汇,我的家乡,什么时候我能再回来?”宋春舫看着船舷处飞溅的浪花,心里暗暗想着。

(1927 年 ,宋春舫在在青岛的寓所)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