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僧辩的政治立场

 奥卡姆剃历史 2023-07-02 发布于北京


摘要

客观地说,王僧辩有一定的才能,作为胡人后裔,汉化得很好,熟读诗书,武力值也很高,打了不少硬仗,但为人糊涂,头脑不清,立场摇摆不定,终不得善终。《梁书》评价其“苟欲行夫忠义,何忠义之远矣?树国之道既亏,谋身之计不足,自致歼灭,悲矣!”

上一篇聊了聊南朝最一个朝代陈王朝的创始人陈霸先(陈霸先,一个大政治家),简单提到了一个人物王僧辩,这个人也很有点意思,与陈霸先合伙剿灭了宇宙大将军侯景(侯景之乱参见本号梁武帝自述:我一生致力于佛教事业,为啥不能得善终?),立萧绎为梁元帝,不久梁元帝在江陵被西魏破城而杀,二人又立了一个梁皇室的小孩子为帝,一个主内,一个主外,接续上了萧梁的统治,二人一时风头颇盛,简直就是当时的瑜亮,若不是王僧辩政治立场左右摇摆,到最后取代萧梁的,很有可能是他,而不是陈霸先。

(一)

王僧辩的名字看起来怪怪的,又是僧又是辩的,像是个要弘扬佛法的大和尚。其实这正是当时佛教大盛、影响到人民生活点点滴滴的一个细节的反映。王僧辩还有一个弟弟,叫王僧智。

当时名字中带僧字的名人很多,王僧达、王僧虔,不过他们属于琅琊王氏一族,是著名的王导一脉,王羲之的孙子辈了。

而王僧辩,属于太原乌丸王氏,乌丸,也称乌桓,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属于东胡一系,早在秦时就与匈奴齐名,三国时被曹操的虎豹骑一顿胖揍,打散了,再也集结不起战队的乌丸人只能零零散散南下进入中原讨生活,从此这个民族就渐渐融合于汉族,取汉人姓氏、名字,学汉人文化。

王僧辩的父亲叫王神念,这个名字也够神叨的,神神念念的。

王神念本在北魏作官,爬到了颍川郡太守的高位。王神念在北魏追随的一直是宗室重臣任城王元澄,但是在灵太后当权后,元澄没了实权,这让王神念也没了念想,一个人只要被打上了某种标签,就很难去掉,王神念深知自己的标签就是元澄,无论自己怎么做,这个标签是换不了了,这意味着自己的政治生命在北魏也就这样了,弄不好还会成了牺牲品。

在北魏这口锅里捞不到吃的,那就换口锅吧。

王神念带着一家人转投了南梁。

那时候南北朝形势杂乱,连“老板”都不知道能维持江山多少年,这些“打工”的,时不时换个老板,也是寻常事。

梁武帝对北方来投的人也没啥怀疑,甚至是认为自己弘扬佛法的“报应”,吸引了北方人士来投奔自己。甚至当叛乱北齐的头羯族人侯景来投靠时,也是笑脸相迎,最终成就了侯景宇宙大将军的名号,自己也被侯景活活饿死了。

梁武帝就是那个著名的菩萨皇帝萧洐,动不动就以身侍佛,出家入寺了,还得麻烦大臣们花费巨资给他从寺中赎身。

王神念受到梁武帝的优待,比在北魏混得还风生水起,居然封侯拜将,死后赐谥曰“壮”。可见王神念还是有些武力值的,很“壮”。

(二)

出身于这样的家庭,王僧辩是妥妥的官二代。

这和陈霸先是不一样的,陈霸先是吴地土著,平头百姓出身。代表的是江南土著、中下阶层人士的利益。

而王僧辩虽说是胡人,但早已是汉化的胡人,他代表的,是上等士族的利益。

陈霸先的目标很明确,他就像当今的“凤凰男”,努力打拼,混出个样子,为自己的阶级谋利益。所以纵观陈霸先的发迹之路,你会发现他面对风云变幻的局势,政治立场一直很坚定,做决策很果断,执行决策更是果敢。

但王僧辩这样的官二代,就没有这样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立场了。他们根深蒂固地相信,无论谁当老板,自己这样的士家大族,还是栋梁柱国,离不了的。晋王朝衣冠南渡,不还是“王与马,共天下”吗?

这种观念,在比较安定的局势,确实如此,但在南朝末年,山河破碎,城头变幻大王旗,就明显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了。

我们说政治立场,指的是那些有左右局势能力的人,他们的立场才叫政治立场;平头老百姓一个,你的立场,无关紧要。

王僧辩拥有政治立场的能力,是从剿灭侯景开始的。

(三)

王僧辩最初在湘东王萧绎的门下当差,萧绎是梁武帝的第七子。

萧梁的王爷,可不是空头名号,他们特别担心异姓掌军叛乱,所以把萧家子弟派往各地把守,那都是有兵有权的实力王爷。

可见吸取历史的教训是多么的不容易,西晋的八王之乱犹在眼前,萧梁却还在这么玩儿!

大家都姓萧,手里都有兵,一旦有机会,谁还能没点想法?

王僧辩在萧绎的帐下,很是受用。萧绎虽然是个独眼王爷,是的,这家伙只有一只眼,但很是识人,知道王僧辩通晓军事,是个能给自己打天下的良将,就给他一路升官晋级,最后竟让王僧辩取代了自己的头号战将柳仲礼当了竟陵太守,进为雄信将军。

公元548年,投靠梁武帝的侯景兴兵作乱,他利用了南梁宗室之间的矛盾,勾搭上临贺王萧正德,起兵反了。

侯景这家伙虽说是个瘸子、胡人,但政治头脑还是有的,他当初只带八百羯人投奔南梁,自知势力不足,但他观察到南梁统治的三大矛盾,一个就是咱们前面说过的,南梁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也就是皇帝与地方王爷之间的矛盾,梁武帝立的太子是萧统,但萧统没能活到继位的那一天,又立萧纲,但萧纲只只吃喝玩乐,是个纨绔王爷,那些手据大军镇守各方的王爷,对此都有了想法。另一个就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这是第一个矛盾引发而来的,中央极力打压地方势力,让皇室姓从中央一统到了地方,那些地方实力派,与中央肯定会产生离心力。还有一个就是萧梁统治以士族为依靠,士族势力巧取豪夺,百姓困苦无依,很是不满。

侯景利用第一大矛盾勾搭上了梁武帝的侄子萧正德,此人也算是梁武帝的养子,本来是当太子养的,后来梁武帝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但萧正德肯定有想法,所以和侯景一拍即合。

侯景又利用第二大矛盾,知道自己起兵,不会遇到地方实力派的太大阻碍,但自己兵少,咋办呢?这货还真有办法,利用第三大矛盾,他发布檄文,号召底层百姓跟着他一起推翻这万恶的萧梁统治,还废除了奴仆制,恢复了他们的自由之身,总之就一句话,跟着我,有饭吃。

这家伙就这么成功了,控制了建康,梁武帝被他包围在台城之中。

皇上被叛军关了,各地王爷怎么也得作作样子吧。

湘东王萧绎起了心思,命他所属的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察率兵勤王。别的王爷也不傻,江州刺史当阳公萧大心、郢州刺史南平王萧恪、邵陵王萧伦、鄱阳王萧范等人也都发兵。

又过几天,湘东王萧绎派王僧辩率舟师万人东下勤王。

各路大军推举司州刺史柳仲礼为联军头领。

那么多萧梁的王爷、公爷、侯爷,偏偏推了个只是个刺史的柳仲礼来统率大军,这是傻还是天真呢?柳仲礼确实打仗有一套,先前在战场上还差点就要了侯景气命,不过侯景命大,被部下及时救下,但是他终归仅仅是个刺史,而且他老爹柳津此时就在建康城中陪着梁武帝呢,让一个老爹在叛军手中的将领带队消灭叛军,这其实即不是傻也不是天真,无非就是萧梁宗室作作样子罢了,救我们是来救了,但打不过,只能让武帝爷爷死了,你死了,我们才有机会啊!

这样一盘散沙似的勤王联军,可想而知不会有啥结果。联军头领柳仲礼更是日日喝酒呷妓为乐,不许将士进攻。

王僧辩此时也到了,他用他官二代的眼光扫视了一遍,立马知道了怎么回事。

考验王僧辩政治立场的时候到了,本来是平叛救驾的,结果他来了脑筋急转弯,看到主帅态度暧昧地与侯景眉来眼去,有的援军已经开始悄悄撤军,王僧辩竟然与与几名将领“开营降贼,先屈膝于景”。

很令人诧异吧。这件事史书记载很简单,《梁书·王僧辩传》仅有一句话交待:“僧辩与柳仲礼兄弟及赵伯超等,先屈膝于景,然后入朝。景悉收其军实,而厚加绥抚,未几,遣僧辩归于竟陵,于是倍道兼行,西就世祖。世祖承制,以僧辩为领军将军。”

世祖,也就是萧绎,后来的梁元帝。

王僧辩投降侯景,为啥投?他想干什么?侯景为啥又把他放了出来?而他出来后萧绎也不以为然,还是用他为领军将军?

按王僧辩给萧绎的解释,说是自己假意投降,以进城看看梁武帝还在不在。

这个说法漏洞百出,如果进城之后侯景就把你砍了,你看梁武帝在与不在有啥意义?你怎么就这么笃定侯景会放虎归山?

真实原因到底是啥,这里面又有多少人的心思在作祟,还真理不出个头绪来了。

但王僧辩的政治立场之不坚定,倒是由此可见一斑了。

(四)

长话短说,萧绎没有追究王僧辩的降敌的责任,还是任命他为大都督讨伐侯景。

也许是为了报恩,这次王僧辩抖擞起了精神,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逐步扭转了战局,“乘胜下湓城(今江西九江)”。

侯景初作乱时,陈霸先远在广州,他马上意识到大乱将起,自己要有所作为了,他马上“将率兵赴援”,但他此时的上司是梁宗室萧勃,萧勃只想坐收渔人之利,阻止陈霸先起兵。

这种情况下,就看出陈霸先的立场之坚定了。顶头上司不让自己干活儿,那就换个领导,也得把这活儿干了。

陈霸先联系了萧绎,表示要接受萧绎领导,北上勤王。

萧绎自然答应,陈霸先率五万大军,历时一年余,一路走一路打,抵达了前线湓口,与王僧辩会师。

两路大军,一代名将,就此开始了他们相爱相杀的人生。

(五)

有了陈霸先作对照,王僧辩意志不坚,立场不稳的毛病更为显现。

两军会合,进逼南京。

侯景在“横岭上筑五城拒守,侯景自出,与王师大战于石头城北。”王僧辩攻击受挫,竟然又萌生了退意,似乎又要重蹈第一次的覆辙。

但这次有了陈霸先,他坚持认为“我众贼寡,且分其势”。

王僧辩本是萧绎嫡系,陈霸先是转投而来,但王僧辩就这么轻易让陈霸先主导了局势,听从陈霸先,这才有了破城之不世之功。

侯景在逃跑途中,被自己的部下杀死,宇宙大将军、自立为汉帝的侯景就此结束了自己作乱的一生。

此时已至公元552年,侯景之乱已灭,萧绎在江陵即位,是为梁元帝。

王僧辩入城之后的作为,再一次暴露了他毫无政治头脑,不明立场是非。

王僧辩竟然放纵部下烧杀抢掠、压榨百姓。饱受侯景之苦的建康百姓本以为盼来的是王者之师,谁知又坠虎狼之口,百姓呼天抢地,“号叫之声,震响京邑”,竟然纷纷怀念起了侯景。

王僧辩所作所为,完全失去了民心。

你说,他的政治立场究竟是什么?如果真心维护萧梁统治,那也应该以王者之师的风范,爱民如子,大乱之后抚恤百姓,以固其统治基础。如果他真有自己的想法,想一朝登天,更应收买民心啊。

但他就这么一通胡乱烧杀抢掠,甚至纵火烧毁皇宫重要建筑物,你说他图什么?图的是安慰将士,收买军心吗?但当萧绎过问此事时,他又把手下爱将抛出当替罪羊治罪,甚至由此导致了部下的兵变。

只能说他是个政治头脑混乱,毫无立场的官二代。

反观陈霸先在入城后却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受百姓爱戴。

二人高下立判。

陈霸先看到王僧辩作为,知道王僧辩肯定会猜忌自己,也为了日后打算,就主动提出离开建康,去镇守东北部战略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此,陈霸先就以京口为根据地,以三吴为后方基地,稳固发展势力。

(六)

王僧辩却并没有意识到陈霸先的长谋之算,反而在南京城洋洋自得,赵伯超曾是朝廷看重的一个将领,后投靠侯景,王僧辩入城后,痛责此人。

这没什么问题,毕竟此时王僧辩打跑了侯景,居功至伟,但王僧辩糊涂的是,他竟然对一众人等大放厥词:“以前大家只知赵伯超,不知道我王僧辩,但如今是我挽朝廷于危难,人就是这样啊,贵贱祸福哪有什么准啊!”

这种煌煌之言,若传之于皇帝,让皇帝怎么想?

王僧辩就糊涂到了这等地步。

陈霸先在积聚力量,王僧辩虽不觉,但他的儿子却看了出来,多次提醒王僧辩,陈霸先可不简单,小心点儿,他从州一路打到建康,怎么甘心就能在京口老老实实待着呢。

王僧辩没有多少政治思维的脑袋,哪里听得进去,反而对陈霸先“推心待之”,甚至他有事外出,还让陈霸先代守建康。

当时与南梁相对峙的北齐政治腐败,赋税繁重,江北百姓苦不堪言,多次送信儿给王僧辩,请他出兵相助,若王僧辩怀有一统有华夏的大志,这正是大好机会,但他的答复竟然是北齐南梁两国交好,哪能做这种对不起北齐的事儿啊。

可能王僧辩毕竟是胡人出身,根本就没有华夏一统的观念吧。

但陈霸先却抓住机会,以北齐百姓为内应,率部“进军围广陵”,逼得北齐皇帝答应将广陵等地归还南梁,不费一枪一弹收复失地,声威大振。

公元554年,西魏出兵袭击江陵,王僧辩奉召从南京发兵救援,但他又一次磨磨蹭蹭,一路拖延,按说自己的皇帝被围,还不星夜救援?但王僧辩就这么拖着,“未至,而荆州已灭。”

真不知道王僧辩是怎么想的?或许是他也在下一盘大棋,借西魏之手除了自己的主子梁元帝萧绎,然后自己就可以彻底把控朝政,再图谋天下了?但是看他之前的作为,也不像是有此大志之人。

西魏将梁元帝折磨死后,扶持梁武帝的孙子萧詧在江陵作傀儡皇帝。

王僧辩和陈霸先一商量,咱们现在就拥立梁元帝的儿子萧方智吧,虽然年幼,但是是萧氏正宗嘛。

(七)

谁知这个时候北齐皇帝插了一杠子,就我们替你们南梁选了个新皇帝,就是当年被我们俘虏的萧渊明,也是萧梁皇室子弟,梁武帝的侄子,你们那个萧方智小小儿童,怎么能担当起皇帝重任呢?

这明显是北齐要把南梁改造成自己的傀儡政府之举了。

王僧辩陈霸先也明白,对此置之不理。

北齐达不到目的,就派重兵护送萧渊明南下,沿途招降纳叛,攻城略池,斩杀南朝大将并“俘数千人”,兵临江北。

这时在建康城中主持朝政的王僧辩又犯了立场不稳的毛病,害怕了,反正他们都姓萧,立谁也都是萧梁的天下,何必与北齐对抗呢?他还自作聪明地设想,这样既迎合北齐,与北齐建立良好关系,还能倚仗北齐联手抵抗西魏。

王僧辩此时犯下了最大的政治立场错误,他不顾陈霸先的反对,铁了心要迎奉新皇帝,先对北齐上表称臣(意味着南梁沦为北齐的藩属国),与萧渊明“定君臣之礼”,又将家人送往北齐作人质,然后隆重迎接萧渊明南渡长江,进入南京“即皇帝位”。

陈霸先不能忍了,或许他早就等待这么一个机会,一个道义上、政治上完全正确的机会而起兵,王僧辩就这么给了陈霸先一个机会。

陈霸先“自京口举兵十万,水陆俱至”偷袭王僧辩。

王僧辩终于为自己摇摆不定的政治立场付出了代价,死于陈霸先之手。

陈霸先政变成功,杀死王僧辩,逼迫萧渊明退位,重立萧方智为梁敬帝,两年后威逼15岁的梁敬帝禅位,自己成了开创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的开国君主。

陈霸先,才是那个有着坚定目标和政治立场的人啊。

(八)

客观地说,王僧辩有一定的才能,作为胡人后裔,汉化得很好,熟读诗书,武力值也很高,打了不少硬仗,但为人糊涂,头脑不清,立场摇摆不定,终不得善终。《梁书》评价其“苟欲行夫忠义,何忠义之远矣?树国之道既亏,谋身之计不足,自致歼灭,悲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